家傳秘方:專治睪丸腫痛,睪丸腫痛的專方 陳老十分重視對民間驗方的收集應用。 陳老早年在其堂兄陳繼戎處覓得一治療睪丸炎之“秘方”,該方以:木香30克,蜈蚣10條,共為細末。成人每次3克,每日3次,白酒送服;小兒每次2克,每日3次,甜酒煮服。 木香行氣疏肝 木香蜈蚣散(陳繼戎方):廣木香10g,蜈蚣3條。 共研細末,分3次服,大人白酒沖服,小兒煮甜酒服。可連服數十劑。 主治:睪丸一側或兩側腫大而痛者。 睪丸雖屬腎系而與肝經有關。肝經輸經脈絡陰器,肝郁氣滯則氣機不通,氣機不通則腫大疼痛。 即《圣濟總錄》所謂“寒氣客于經筋,足厥陰經脈受邪,脈脹不通,邪結于睪卵”,即呈“卵脹”。 寒凝氣滯,脈絡不通,法當溫散寒凝,宣通脈絡。 方中木香辛溫無毒,“乃三焦氣分之藥,能升降諸氣,氣滯者宜之,乃塞者通之也(時珍)”。 蜈蚣,辛溫,有毒,專走肝經血分,《名醫別錄》謂能“去惡血”,《日華子本草》謂能治“癥癖”,時珍則謂能治“小兒驚癇,風搐臍風,口噤丹毒,禿瘡瘰疬”。 可見本品有以毒攻毒,祛風解痙,活血通絡之功。 此方用木香入三焦氣分,疏暢氣機,開其窒塞;蜈蚣入血分,解毒止痙,活血通絡;用酒以行藥力,共呈行氣通絡,解毒消腫之效。俾氣血流通而無壅滯之患,則卵腫之疾自愈。 此方用治睪丸腫大,藥味雖簡而療效卓著,無需辨別寒熱虛實,亦無需加減。本方和四逆散同用亦可。 余用此方治療睪丸腫痛,數以十計。今附病案之一于下: 1976年夏,帶學生到宜賓縣高場區實習。應區衛生所所長江林祿之邀,看一住院病人。 患者在1個月前作過輸精管結扎手術。術后睪丸腫痛,使用消炎抗菌藥物,治療月余,依然如故,腫痛不消。 遂以此方研末,用酒沖服,1日1劑,五天之后腫痛全消,出院。 本文摘自《中醫治法與方劑》 治療疝氣驗案選(附珍貴處方)朱某,男,9歲,浙江蕭山人,學生。1998年11月21日初診。 家長代述:經常鬧小腹脹痛,西醫診斷為疝氣。嚴重時咳嗽或跑跳會引起小腸嵌入右下小腹,可觸及,疼痛難忍。這次發病是因前幾天感冒咳嗽厲害,引起小腹右下部疼痛。 刻診:痛苦面容,小腹右下腹股溝內側可觸及一雀蛋大小軟物,推之可動,若有若無,十分疼痛。納差,惡心,尿頻,苔淡舌胖大。 處方一、當歸芍藥散加減:川芎10g、當歸10g、白芍15g、白術20g、茯苓15g、澤瀉20g、桂枝10g、小茴香15g。1付,水煎服,分4次,1日服完。 處方二、木香蜈蚣散:廣木香10g、蜈蚣3條。研成細末,煮甜酒送服,分3次,1日服完。 1998年11月23日復診:疼痛基本消失,其余癥狀消失。 處方三:同處方二,調整劑量,廣木香50g、蜈蚣15條,研成細末,每天2次,分20次,煮甜酒送服,以鞏固療效。 后隨訪多次,未再復發。 按:睪丸屬腎但亦與肝經有關。足厥陰肝經繞陰器,至小腹,肝郁氣滯則氣機不通,氣機不通則腫大疼痛。木香蜈蚣散藥味雖簡而療效卓著。方中木香辛溫,暢行三焦之氣,蜈蚣辛溫走竄,專通肝經血絡。 患者兼夾納呆、尿頻等癥,故用當歸芍藥散加減溫散寒凝,柔肝緩痙,宣通脈絡,健脾除濕。初診湯劑與散劑相結合,取其速效,復診以散劑鞏固療效,頗為靈動。 原著用治“婦人腹中諸疾痛”,自然以治腹痛見長。引起腹痛的機理不一,有因寒而致者,有因熱而致者,有因虛而致者。陳老對當歸芍藥散的運用頗多,認為該方藥味平和,瀉中有補,略事增減即寒熱虛實皆宜;有柔肝解痙,活血行津之功,無論疼痛部位在上、在中、在下,審其確屬攣急和瘀滯而痛,皆能治之。原書限于婦人,其實男女皆宜。 醫案選:疝氣治驗 李某,男,42歲,1996年4月26初診。 患者上月牽牛耕水田,打濕褲子后感冒,寒戰連連,小腹痛繼發睪丸疼痛腫大。經衛生院治療月余,腫痛不消,故來求診。 刻診:睪丸腫大,疼痛,排尿不暢、無力、分叉,有大量泡沫。舌苔蒼老微大,有齒痕,脈沉弦澀。 處方一、木香蜈蚣散加減:木香50g、蜈蚣15條。研成細末,分15次,用酒沖服,1日3次。 處方二、天臺烏藥散加減:小茴香10g、烏藥15g、青皮15g、高良姜10g、桂枝15g、茯苓15g、川楝子10g、川芎15g。5付,水煎服,1日1付。 1996年5月2日復診:諸癥大減,陰囊回縮,偶有刺痛,尿有少量泡沫。 處方三、木香30g、蜈蚣9條。研成細末,分9次,用酒沖服,1日3次。 處方四、天臺烏藥散加減:小茴香10g、烏藥12g、青皮12g、高良姜10g、姜黃10g、川芎15g、白茅根30g、茯苓15g。3付,水煎服,每日1付。 3月后隨訪,未再發此病。 按:中醫將少腹與睪丸相引而痛的前陰疾患,稱為疝氣,此病標在腎本屬肝。因患者感受風寒水濕,故治以溫肝散寒,行氣通絡。 木香、青皮、烏藥、川楝子入氣分,舒肝理氣,散寒止痛,蜈蚣、川芎、桂枝入血分,解痙通絡,散結止痛,小茴香、高良姜溫通散寒,茯苓健脾祛濕,以酒調服,加強藥力。寒濕去、痙攣消,氣血流通則腫痛自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