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R259.41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04(2014)04-0107-02 冠心病心絞痛是由于冠狀動脈粥樣硬化使血管狹窄或阻塞或/和冠脈痙攣,導致心肌缺血、缺氧而引起的臨床綜合征。現代醫學認為,脂質代謝紊亂及脂質沉積是重要的病理因素之一,在此基礎上形成的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是其病理基礎。《素問?臟氣法時論篇》有“心病者,胸中痛,脅支滿,脅下痛,膺背肩甲間痛,兩臂內痛”,這與冠心病心絞痛表現相同,可見本病相當于中醫“胸痹”、“心痛”等范疇。《金匱要略》明確指出胸痹的病機為“陽微陰弦”,即認為胸中陽氣不足、陰邪乘虛上襲陽位而痹阻心脈是病機關鍵。筆者臨床觀察發現本病屬腎陽虧虛者常見,說明腎陽虛是發病的根本原因,腎陽虛則心陽不足,進而寒凝、瘀血、痰濁等陰邪隨之內生為重要的致病因素。茲就相關機理探討如下。 1 理論基礎 中醫認為,心主血脈,行血需心陽溫煦和推動,腎陽為心陽之本源,腎陽是心陽行血的原動力,心陽得腎陽之助才能溫煦、推動血液在脈內正常運行。腎陽為心陽之本源古代醫家已有論述。《素問?五臟生成論篇》云:“心之合脈也,其榮色也,其主腎也。”張景岳認為五臟之陽氣非腎陽不能發,“心本乎腎”;林佩琴《類證治裁》說:“陽統于陰,心本于腎。”鄭欽安《醫法圓通》更明確認為“真火與君火本同一氣,真火旺則君火始能旺,真火衰則君火始衰”。真火即腎陽,君火即心陽,心陽源于腎陽。腎陽為心主血脈行血之主,即為動力之源。腎陽以三焦為通路,通過經絡運行上注于心,心得腎陽之助才能溫煦血脈。腎陽虧虛,則心陽隨之不足。一方面,“陽虛生內寒”,寒性收引凝滯,血管失于溫煦,致陰寒凝滯而攣縮、絀急,不通則痛,如《素問?舉痛論篇》曰:“寒氣客于脈外則脈寒,脈寒則縮蜷,縮蜷則脈絀急,則外引小絡,故卒然而痛。”另一方面,血失陽氣溫煦和推動則滯澀。正如《醫林改錯》所說:“元氣既虛,必不能達于血管,血管無氣,必停留而瘀。”可見,腎陽是心主血脈溫煦推動血液運行于脈內的原動力,腎陽不足,則寒凝、瘀血使血脈滯澀。這是冠心病心絞痛從腎陽論治的理論基礎。 2 腎陽虧虛是主要致病因素 腎陽虧虛,則寒凝、瘀血即從內生。同時,腎陽虛也是痰濁內生的基礎。腎主水,人體水液代謝總歸于腎陽的氣化作用。若腎陽虧虛,水液得不到陽氣蒸騰氣化,造成人體內水濕彌漫,則聚而成痰濁。如張景岳《景岳全書》曰:“夫痰即水,其本在腎”,“在腎者,以水不歸源,水泛為痰也。”再者,人體內脂膏來源于飲食水谷,需隨津液的流行而敷布,腎主水,津液連同脂膏的運行輸布亦需要腎陽的蒸騰、推動,如《外臺秘要》所說:“人食之后,滋味皆甜,流在膀胱,若腰腎氣盛,則上蒸精氣,氣則下入骨髓,其次以為脂膏,其次為血肉也。”腎陽虧虛,推動無力,脂膏變成脂濁,日久蘊積成痰濁,如《醫門法律》云:“水之精華,轉為混濁,于是遂成痰飲。”另外,腎陽虛無以助心行血,瘀血日久,則癖積生成痰濁。如唐宗海《血證論》所謂“癖血既久,亦能化為痰水”,《諸病源候論》曰:“諸痰者,此由血脈壅塞,飲水積聚而不散,故成痰也。”由此可見,腎陽虛,使飲水、脂膏等精微失于氣化、輸布,或瘀血內生,均導致痰濁生成。 總之,寒凝、瘀血、痰濁是冠心病心絞痛的主要致病因素。寒主收引凝澀,寒凝血脈,則脈管攣縮、絀急,李可認為中醫“諸寒收引”與西醫“痙攣”同理[1],即寒凝心脈相當于西醫的冠狀動脈痙攣。研究發現,腎陽虧虛在冠心病動脈粥樣硬化加重過程中發揮著獨特作用,其重要機制之一是血脂代謝紊亂,并且具有混合性血脂代謝失調、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低下等更為嚴重的特點[2]。這進一步表明,腎陽虧虛內生之寒凝、瘀血、痰濁是導致心脈受損、凝澀不通的主要因素。這為冠心病從腎陽論治,溫腎陽、散寒凝、化瘀血、滌痰濁提供了理論依據。 3 腎陽虛、陰邪痹阻心脈是主要病機 《金匱要略?胸痹心痛短氣病脈證治》云:“陽微陰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責其極虛也。”其中的“陽微”即上焦陽氣不足,“陰弦”即在下之陰邪乘上焦陽虛上僭陽位,“責其極虛”道出了本病根源在于腎陽虧虛,因“五臟窮,必及腎”,故上焦陽虛當責下焦腎陽不足。腎陽虧虛,心陽隨之不足,心居胸陽之位,為陽中之太陽,如日照當空,心陽充足則胸陽足、陰霾自散,心陽不足則如烏云密布、陰邪彌漫,因腎陽虧虛所產生的寒凝、瘀血、痰濁等陰邪乘虛上僭陽位,痹阻心脈。正如清代名醫鄭欽安所云:“君火弱,不能鎮納群陰,以致陰氣上僭”,“君火一弱,群陰蜂起。”寒凝、瘀血、痰濁等陰邪乘心陽之虛上僭痹阻心脈,則心脈澀滯不通,不通則痛。即如《內經》所謂“心痹者,脈不通”。《類證治裁》亦曰:“胸痹,胸中陽微不運,久則陰乘陽位,而為痹結也。”總之,腎陽虛內生的陰邪乘虛上乘陽位痹阻心脈是本病的主要病機。 4 溫扶腎陽是基本治法 基于上述認識,遵“治病求本”之旨,治當溫扶腎陽為主。周慎齋云:“欲補心者,須實腎。”腎陽充足,心陽得腎陽之助,則脈管通利,血流通暢,飲水、脂膏得腎陽之化,寒凝、瘀血、痰濁自不內生。這從根本上阻斷了冠心病心絞痛的發生。同時,由于寒凝、瘀血、痰濁等陰邪是本病的重要致病因素,故應兼以散寒、活血化瘀或化痰除濕之法以治標,依其要點辨證論治。①陰邪痹阻心脈癥狀:胸悶,胸痛,甚則胸痛徹背,或刺痛,或悶痛,或掣痛,猝然而作,遇勞累、寒涼或陰雨天氣而誘發或加重等;②腎陽虧虛:腰膝冷痛,四肢逆冷,神疲乏力,惡寒汗出等;③舌脈:舌質淡黯或胖大,苔白膩,脈沉弱或澀或緊或滑。 治療以溫扶腎陽為本,兼用散寒、活血化瘀或滌痰除濕法以治標。方選四逆湯或附子湯。瘀血較重,見刺痛、夜間加重者,合用血府逐瘀湯或丹參飲或失笑散以加強活血化瘀之力;寒凝較重,見掣痛、遇寒冷加重者,合用枳實薤白桂枝湯或麻黃附子細辛湯以加強溫散寒邪之力;若見疼痛劇烈、心痛徹背者,合用烏頭赤石脂丸或薏苡附子散等以溫陽散寒。 5 結語 本病屬腎陽虧虛者常見寒凝、瘀血、痰濁互結為病,致病情錯綜復雜、痼結難解,故在溫腎陽的同時,應遵《內經》“雜合以治”原則,兼以散寒、活血化瘀或滌痰化濕諸法合用,以增強療效。 參考文獻: [1] 李可.李可老中醫急危重癥疑難病經驗專輯[M].太原:山西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390. [2] 郭平清.冠心病腎陽虛證血脂特點[J].浙江中西醫結合雜志,2003, 13(4):208-210. (收稿日期:2013-04-09,編輯:梅智勝) |
|
來自: 孤山行者 > 《心腦血管血液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