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通陽三法冠心病中醫學稱之為“胸痹”、“真心痛”、“厥心痛”等,其病機歷來認為是陽氣虛或陽氣不能通達所致。如《素問痹論》云:“心痹者,脈不通。”這里的心痹,脈不通,當為陽氣本虛或寒邪傷陽而致陽氣不能通達、心脈痹阻之義。又如《素問舉痛論》云:“寒氣人經而稽遲,泣而不行…卒然而痛。”這也是說卒然而痛發生的原因是由于寒凝經脈、陽氣不能通達所致。故冠心病之病機是陽氣不能通達,冠心病之治法須是通陽。通陽之法可補可消,關鍵在于一個“通”字。張仲景首開胸痹通陽治法之先河,如創瓜蔞薤白系列方以辨證治之。筆者遵經之旨,用通陽法治胸痹,更將通陽法擴展和賦予新義,總結出通陽三法:一曰和少陽以通心陽,二曰溫腎陽以通心陽,三日溫脾陽以通心陽。現將筆者運用通陽法診治冠心病之心得敘及于下。 1 和少陽、溫膽化痰以通心陽 少陽包括足少陽膽與手少陽三焦之脈,手足少陽 在經絡上互相聯系,即足少陽膽經之脈行于兩脅,手少 醫學敎育網搜集整理陽三焦之脈絡心包。又,膽附于肝,在五行上屬木,心屬火,膽與心成母子關系,所以說膽心相通。若少陽膽經失和并三焦不得宣通,則心陽不通,氣機不得宣暢;或煩滿,或攻胸脅,而成胸痹之證。如《靈樞經脈》指出: “膽足少陽之脈,是動則病口苦,善太息,心脅痛,不能轉側,甚則面微有塵,體無膏澤。”臨床表現為胸憋、胸脅痛,或痛連肩臂;口苦、咽干、頭暈、目眩,或伴有耳嗚、耳聾;舌邊尖紅,苔黃膩,脈弦或弦滑。臨床廣泛應 用于穩定型心絞痛,或不穩定型心絞痛,或心肌梗死及梗死后心絞痛而見(兼)實熱征象者。事實上,冠心病之 實證常見,且表現為少陽實之證。如馮世倫先生亦曾這樣說:“冠心病常見的氣短常屬邪實之證,如果這種氣短又伴見胸脅背痛、脹滿、口苦咽干、大便干結等,則屬痰飲瘀血阻于半表半里之實證。治宜和解少陽、祛痰化瘀”。故本證應辨為少陽失和,膽郁痰擾,致心陽痹阻,其治法為和解少陽,溫膽化痰以痛心陽。少陽通則心陽通,少陽通則諸陽通(少陽乃諸陽運行之樞),故和解少陽即是通陽。其代表方為柴胡溫膽湯(小柴胡湯合溫膽湯),方中以小柴胡湯和解少陽,溫膽湯清膽化痰,使少陽樞機利,痰濁陰邪化,膽心之陽氣通,而心脈通。若痰凝、陰寒較甚者加瓜蔞薤白白酒湯。 2 溫腎陽以通心陽 胸痹之病機,張仲景在《金匱要略》里認為是“陽微陰弦”。如《金匱要略》云:“夫脈當取太過不及,陽微陰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責其極虛也;今陽虛知在上焦,所以胸痹心痛者,以其陰弦故也。”對于陽微陰弦,《醫宗金鑒》釋為“陽微,寸口脈微也,陽得陰脈為陽不及,上焦陽虛也;陰弦,尺中脈 弦也,陰得陰脈為陰太過,下焦陰盛也……”。上焦陽虛即心陽虛,下焦陰盛系腎陽虛所致,即腎陽虛所致痰飲水寒過甚。故“陽微陰弦”就是心腎陽虛所致的陰寒上乘,胸陽痹阻,非止心陽虛。而在心腎陽虛的病理中,腎陽虛是根本。如《素問臟氣法時論》云:“腎病者…”虛則胸中痛。《金匱要略》對真心痛之陽虛寒凝心脈,疼痛較甚者用烏頭赤石脂丸主之,即是溫腎陽以通心陽 之義。近賢姜春華先生亦認為:“心陽之虛,其本在腎。” 故冠心病表現為心腎陽虛之征象:胸憋、胸痛,甚則心 痛徹背,背痛徹心,遇寒則甚,常于夜間或感寒時發作,伴畏寒肢冷或四肢逆冷,舌質黯,苔白膩,脈弦緊。臨證多見于自發性心絞痛,或不穩定型心絞痛以及急性心肌梗死或梗死后絞痛。其治以溫‘腎陽以通心陽,或心腎同治。常用參附湯加減,方中附子有溫三陽之功,即下溫腎陽,中溫脾陽,上溫心陽,人參則益氣通陽,兼助心腎之陽。若陽虛痰痹者用瓜蔞薤白桂枝湯加菟絲子、淫羊藿、人參之屬。 3 溫脾陽以通心陽 脾胃與心以經絡相聯系,醫學敎育網搜集整理足太陰脾之經脈屬脾絡胃,其支者,復從胃,別上膈,注心中。《素問平人氣象論》云:“胃之大絡,名曰虛里,貫膈絡肺,出于左乳下,其動應衣,脈宗氣也。”虛里即心尖搏動處。可見心與脾胃關系密切。若脾病則心氣不足,脈道不利,如《素問太陰陽明病篇》云:“今脾病不能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稟水谷氣,氣曰以衰,脈道不利。”《諸病源候論》說:“心痛而不飲食者,積冷在內,客于脾而乘心絡故也。心,陽氣也,冷,陰氣也。冷乘于心,陰陽相乘,冷熱相擊,故令痛也……”。《癥因脈治胸痹》亦說:“胸痹之因,飲食不節,饑飽損傷。”臨床上亦常見到冠心病心絞痛發作嚴重者,常可伴有惡心嘔吐、胃脘脹悶、噯氣等消化道癥狀。亦有一些心絞痛病例則只表現為上腹痛,而無胸痛之訴。故治這類胸痹時應心胃同治。《金匱要略》開心胃同治之先河,其云:“胸痹,心中痞,氣結在胸,胸滿脅下逆搶心,枳實薤白桂枝湯主之,人參湯亦主之。”此之枳實薤白桂枝湯是通心陽之方,而人參湯(即理中湯)即是溫補脾陽之方,是以溫脾陽而通心陽。今人陳可冀先生亦常從脾胃論治,而用心胃同治之法。如用保元湯、歸脾湯等治療冠心病心絞痛常獲良效。取其中氣盛則宗氣旺,心脈自通之義。本型辨證為脾(胃)陽虛,胸陽痹阻。臨床常見于勞力性心絞痛,亦見于其他類型的心絞痛,癥見胸痛隱隱,心悸怔忡,氣短乏力,胸悶,眩暈,脘腹脹痛,或畏寒肢冷,舌淡暗,脈細弱澀滯。治以溫脾陽以通心陽。常予人參湯為主,或合保元湯加減,在此基礎上若兼有痰瘀阻滯者加通陽、化痰、祛痰之品如瓜蔞薤白桂枝湯,以及丹參、川芎、三七等。 4 討論 4.1 從心為陽中之太陽認識冠心病。《素問生氣通天論》曰:“心者,生之本,神之變也……為陽中之太陽,通于夏氣。”也就是說,其主血脈與主藏神均與陽氣有關,是以陽氣為先,并非以血脈為先。如劉渡舟先生曾說:“近世醫者只知‘心主血脈’,‘諸脈系于心’,一見心臟病每以大劑活血,欲通心血管之瘀塞,不知心為陽中之太陽,其生理特點是以陽氣為先,而并非以血脈為先”。 4.2 對冠心病之心陽虛的理解以及對通陽治法的理解。現代研究多認為,冠心病之病機是心陽虛加痰瘀。如曹洪欣等認為:冠心病發病的病理基礎是心臟陽氣不足,即心功能減退,無力鼓動血液運行,而致血行緩慢,漸致瘀血;陽氣虛,津液不化亦可聚濕生痰,則瘀血痰濁痹阻心陽。而對心陽虛的理解不應只理解為心陽本虛,除了心陽本虛外還應包括痰飲、瘀血阻遏陽氣,寒邪損傷陽氣等。而陽氣本虛和邪氣阻遏陽氣造成的結果均是陽氣不能通達,從而使心脈痹阻,發生心痹或胸痹。故應將冠心病病機心陽虛之說法改為心陽不達或心陽痹阻為妥,而冠心病之治則也應是通陽,絕非單純補陽。通陽既包括補陽、扶陽,亦包括了化痰、祛瘀、溫經散寒等祛邪法則在內,如筆者之通陽三法即是如此。 4.3 冠心病之陽虛是少陰陽虛,是心腎同指,而且主要是指腎陽虛。如《素問臟氣法時論》所謂:“腎病者……虛則胸中痛”。又如《金匱要略》謂胸痹之病機是“陽微陰弦”,并說:“所以胸痹心痛者以其陰弦故也”。陰弦即指腎陽虛所致的下焦陰寒盛。另,臨床上心陽虛、心功能不全者往往見有腎陽虛證,如喘息、浮腫、肢冷、冷汗淋漓等。而用參附湯治之即是心腎同治。雖然心腎陽虛是冠心病的病理基礎,但心腎陽虛時并非直接造成胸痹,只有當陽虛至陽氣不通即陽氣不能溫通,不能通達時,才能導致胸痹的發生。這就是說有個量的問題。 4.4 結合現代研究,心陽虛時導致的痰濁瘀血常表現為脂代謝紊亂,認為“血脂升高是痰、瘀的微觀表現”;心陽虛時又可使血小板功能異常,從而使血管內皮損傷,粥狀斑塊形成,管腔狹窄,血栓形成,而發生冠心病(胸痹)。故通陽即包含了降脂和抗血小板凝集之義。醫學敎育網搜集整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