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換了一個羅榮桓,局面就全打開了,你可知他多難?一度提辭職! 羅榮桓和夫人林月琴 氣勢磅礴的三大戰役中,功勞最大的是東北野戰軍(四野)、華東野戰軍(三野)、中原野戰軍(二野)和華北軍區部隊,其中,四野發展到百萬雄兵,三野也有近百萬,他們縱橫四海,直接推翻蔣家王朝!但有誰能想得到,在功勛卓著的四野、三野、二野甚至是一野中,有相當數量是羅榮桓帶出來的兵! 對于羅榮桓”撒豆成兵“的本事,毛澤東感慨道:“四野的主力,三野的一半,二野的一部分,一野還動員了幾萬兵,都是從山東動員的!” 羅榮桓的山東抗日根據地,對后世戰爭走向的戰略影響之大,是怎么估計都不過分的。羅榮桓的戰略眼光、大局觀、協調能力、政工能力、兵源組織能力和根據地建設能力在所有高級將領中都是首屈一指的。這也是為什么1955年授銜時,他能位列十大元帥、而且高居第7名的原因! 但很少有人知道羅榮桓在山東是經歷了什么樣的挫折才理順了錯綜復雜的關系,他從1939年進入山東,一直到1943年才完成整合成為山東黨政軍的最高領導,在這個長達四年的過程中,他一度被誤會、被針對和被批判,不得不違心地做檢討,甚至向中央指出辭職! 羅榮桓一家 由于歷史的原因,山東根據地的情況比其它根據地要復雜得多,在羅榮桓之前,曾經有過多位能力強、威望高的領導人來整合山東的局面,但都沒有獲得成功。 山東之所以復雜,主要是因為在很長時間內,無法形成統一指揮。 抗日戰爭開始后,八路軍山東縱隊在黎玉等人的領導下,開始在齊魯大地進行反日斗爭,山縱雖然直屬中央軍委八路軍集團總部領導,但屬于山東本地的抗日武裝;之后,羅榮桓和陳光率八路軍115師一部(主要是343旅)進入山東;1939年4月13日,八路軍集團總部(簡稱“集總”)決定成立八路軍第一縱隊,徐向前為司令員,朱瑞為政治委員,統一指揮山東的部隊。 當年冬,山東分局正式成立,郭洪濤任書記,成員有徐向前、朱瑞、羅榮桓、黎玉和陳光等人。同時,成立山東軍政委員會,以朱瑞為首,統一領導山東軍政事務。 但這樣一來問題就出現了,到底是以郭洪濤為首?還是以朱瑞為首?兩人都是老革命,到底誰說了算?且不要說還有徐向前、羅榮桓以及陳光、蕭華等威震敵膽的著名戰將。 徐向前元帥 事實上,不管是郭洪濤還是朱瑞,威望都不能和徐向前相提并論,因此,在實際工作中,徐向前才是山東根據地的核心。同時,中央也意識到了多頭領導的問題,于是把郭洪濤調回延安,他山東分局書記的職務由朱瑞擔任,這樣,朱瑞就身兼山東分局書記和山東軍政委員會書記兩大重量級職務,再加上他的八路軍第一縱隊政委一職,朱瑞成為山東最有影響力的人物! 郭洪濤回延安之后的半年多,以八路軍第一縱隊統一指揮山東地區軍事力量的計劃得到進一步推進:徐向前和朱瑞等人在1940年6月1日聯名致電中央,建議115師劃歸第一縱隊編制,以徐向前為師長、陳光為副師長,羅榮桓任政委。 但這一建議并沒有得到落實,因為不久之后徐向前就離開山東趕赴延安參加七大(事實上,七大是在五年之后的1945年才召開)。 而且,以一縱指揮115師還有一個問題,即這兩個單位本來是平級,都是直屬于集總和中央的,如果讓115師歸一縱指揮,等于把115師降級為旅了——115師本是南京軍事委員會認可的八路軍主力師,如果這樣降級,南京方面會允許嗎? 賀龍、徐向前和朱德 從實際情況來看,徐向前離開山東前往延安,對山東方面的影響很大。由于徐向前在紅四方面軍的崇高威望、輝煌戰績和最高軍事主官的職位等各方面的因素,都決定他是八路軍一縱的靈魂人物,他走后,無人能替代他的位置——正因為如此,八路軍一縱隨著徐向前的離開就漸漸消失了——由一縱統一指揮山東軍事力量的計劃也就無形中被取消。 徐向前在山東做了大量工作,無論是殲敵數量、根據地建設還是兵源擴充都得到了長足進展,只是他還未來得及理順山東當地各種復雜局面就回到延安,不能不說是件十分遺憾的事情。 徐向前回到延安后,朱瑞作為身兼中共山東分局書記和山東軍政委員會書記兩大要職的大人物,在理論上成為山東一把手! 朱瑞 朱瑞是江蘇人,早年曾在蘇聯學習炮兵,是軍內屈指可數的炮兵專家,理論水平高,堪稱我軍“炮兵之父”。在中央紅軍期間,曾任中共中央長江局軍委參謀長兼秘書長以及軍團政委等職。他的優勢和劣勢一樣明顯,最大的問題就是理論功底深厚而實踐稍顯不足,既沒有獨當一面的經驗,也沒有可以服眾的戰功,這一點比起徐向前來有著巨大的差距。 八路軍一縱統一指揮山東軍事力量的計劃擱淺之后,山東的局面基本是朱瑞負責分局工作,而由羅榮桓和陳光負責軍事工作。之所以形成這樣的局面,是因為朱瑞在軍事上缺乏威望、經驗和資質,更缺乏震懾力,而羅榮桓和陳光是“外來戶”,也不是山東的黨政軍最高領導,因此領導山東分局工作也名不正言不順。 由于成長環境、思想作風以及戰爭經驗的不同,分局領導朱瑞和軍事領導羅榮桓、陳光發生了嚴重分歧! 年輕時的羅榮桓 朱瑞對115師的工作提出非常嚴厲的批評,甚至說除了衛生工作之后沒有任何進步。言辭之激烈、態度之嚴厲是前所未有的。更為嚴重的是,集總也對羅榮桓提出批評! 為人深沉內斂又低調的羅榮桓因此承擔了巨大的壓力,他主動在會上做了檢討。為了山東局面的穩定和團結,他愿意辭職,請求到別的地方工作。他致電中央和集總,建議請徐向前回來任115師師長,至于他自己的去處并不重要,甚至去學習都可以。 而同時,朱瑞卻表現得更加咄咄逼人,他給中央和集總同時發電報,建議讓羅榮桓和陳光去休養,認為115師各方面都表現不能令人滿意。 面對這種情況,羅榮桓承擔的壓力可想而知,朱瑞固然是個光明磊落的人,對他的批評也是從工作的角度出發,并無挾私報復的成分,但面對這種無端的指責,他不得不認真考慮自己是不是適合這個職位。恰在此時,中央的批復電報到了! 黃克誠、譚政、聶榮臻、蕭華、羅榮桓、劉亞樓、高崗和林彪 羅榮桓已經做好了卸職的準備,令他沒想到的是,中央對他表示了極大的支持。毛澤東對這位從秋收起義就跟著自己的老鄉和老戰友非常欣賞,對他和陳光、蕭華等人在山東的工作是滿意的,同時指出,在目前這種情況下,不可能安排羅榮桓和陳光去休養。 中央來電的同日,八路軍集團總部也來電,取消對115師的批評意見。 滿天的烏云散盡,羅榮桓、陳光和朱瑞重歸于好,但統一領導的問題仍舊沒有解決。 之后,經歷了一段時間陳光的領導。 陳光本就是115師代師長,驍勇善戰,脾氣直爽,是猛張飛類型的勇將。但他有自身難以克服的缺點,就是打仗不講策略,因此在將士們的心目中地位逐漸下降。特別是在陸房戰斗中,陳光的個性被無限放大,不僅他的猛打猛沖給部隊帶來很大損失,還差點危及115師的指揮機關。 羅榮桓對陳光的缺點和錯誤提出批評和幫助,很快地,陳光的時代過去了。 陳光、林彪、周昆和聶榮臻 陳光時代之后,山東根據地短暫地形成以“朱瑞+羅榮桓”模式,即朱瑞管分局,羅榮桓管軍事。 在這樣的模式下,朱瑞仍是名義上的最高領導,羅榮桓負責軍事,黎玉負責山東當地政府工作,而115師原來的代師長陳光則被分配主管財委會工作——但在這樣的模式下,仍未解決山東統一領導的問題。而此時,日寇加緊對山東的掃蕩,國民黨加劇反共摩擦,在很多重大問題上115師、山東分局和八路軍山東縱隊等方面一旦有分歧,就很難統一意見,這給抗日局面的發展帶來極大的不便。 羅榮桓等人給中央發電,客觀分析山東問題,也對分局的工作提出一定的建議和批評,羅榮桓非常有擔當地提出所有的問題的首要責任歸自己——但朱瑞并不認同羅榮桓對分局工作的分析。 很明顯,問題到了必須解決的時候。毛澤東給當時正在新四軍軍部的劉少奇發電,請他在回延安時順便去趟山東,當面解決這些問題,并指出,朱瑞的問題在“浮”。 毛澤東、劉少奇、聶榮臻和林彪 很明顯,中央對朱瑞的工作不滿意,認為他不善于團結大多數同志,也不懂得利用組織的力量去推進工作。而且,朱瑞的工作作風甚至使一些山東當地的老同志也非常不滿意,再由他繼續擔任分局書記已經不合適了。 在陳光和朱瑞都不適合作山東根據地最高領導人的情況下,唯一勝任的只有羅榮桓。 1943年3月22日,八路軍集團總部發布命令,決定統一山東根據地的軍事領導:“奉中央軍委電令,實行一元化領導,決定山東軍區與115五師合并,并任命羅榮桓為軍區司令員兼115師政治委員并代師長,黎玉為軍區政治委員。原代師長陳光調延安學習。” 半年之后,分局書記朱瑞也被要求赴延安參加七大。到此,在朱瑞和陳光都赴延安的情況下,羅榮桓正式出任山東地區黨政軍最高領導已經水到渠成。 1943年9月,羅榮桓擔任山東分局書記。到此,山東地區的黨政軍一把手才正式換成了羅榮桓。此時,距離羅榮桓入魯已經過去了四年之久! 羅榮桓元帥 羅榮桓擔任山東最高領導人之后,采取一系列措施,猛烈擴大抗日根據地,發動對已經日薄西山的日寇的局部反攻,加強訓練提升兵源素質,并加大民兵轉正規軍的力度,不久,山東根據地成為群眾基礎最好、地盤最大、質量最好、兵源素質最強、條件最為優越的抗日根據地! 這一切成績的取得,固然有日寇強弩之末的原因,但羅榮桓的功績卻無疑是占據最重要原因的。 正如毛澤東所言:“山東只換上一個羅榮桓,全局的棋就下活了。山東的棋下活了,全國的棋也就活了。” 解放戰爭時,山東軍區給各戰略區的支援力度非常大,林彪空降東北時只是光桿司令,而羅榮桓從山東帶去的兵源占據主力,另外是新四軍和晉綏等軍區的;陳毅和粟裕的華東野戰軍也有山東軍區的一半,另外一半則是新四軍的;山東軍區的兵力還遍布西北野戰軍和中原野戰軍,是名副其實的解放軍動力之源! 1955年,中央軍委對全軍將士大授銜,羅榮桓因為其出色的軍隊政治工作能力、在山東軍區的杰出貢獻以及無以倫比的高層潤滑經驗,被授予元帥軍銜,排名高達第7,位于陳毅之后,徐向前之前。 ![]() 陳毅、劉伯承、林彪、賀龍、羅榮桓、羅瑞卿、聶榮臻、徐向前、陶鑄、葉劍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