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冬季進補,開春打虎”。 冬天是人體“封藏”的時期,這時適當吃一些進補的食物,身體能夠快速的吸收,進而發揮更好地滋補作用。 有的人越進補越健康,也有的人,進補后會出現流鼻血、頭暈、上火等等問題,這是為什么呢? 實際上,并不是每個人冬天都能隨意的進補,比如痰濕體質的人就不建議亂補,那什么是痰濕呢? 什么是痰濕 濕氣大家應該都很熟悉,那痰濕的痰是什么東西呢? 中醫說的痰有:有形之痰和無形之痰的區別,所謂的有形之痰,指的是平時我們咳嗽出來的痰,而無形之痰指的是那種體內黏稠的病理性的液體,比如水濕凝聚,逐漸凝練成的痰,或者整天吃肥甘厚味的東西,營養過盛,導致代謝產物潴留而形成的痰。 濕和痰又相互影響,如果濕氣重了,會導致痰的增加,而痰的出現,又會導致濕氣更重,痰濕結合,可以說是雪上加霜。 加上現在天氣寒冷,很多人不喜歡運動而且食欲又很旺盛,美食幾乎不間斷,這很容易造成攝入大于消耗的局面,加深痰濕。 中醫常說:百病皆有痰作祟,痰生百病,當這個痰形成后,隨著人體氣機流動時,痰停到哪里,病就會在哪: 停在咽喉,會感覺喉嚨有異物; 停在肺,可能會出現咳喘或肺結節; 停在胃,胃氣不能降,可能會出現惡心嘔吐; 停在經絡筋骨,可能會出現肢體麻木; 阻礙于心,心血不暢,可能會出現胸悶心悸; 痰迷心竅,會神志不寧,心情抑郁或焦慮; 痰火擾心,會心慌意亂,失眠; 甚至很多奇奇怪怪的疑難雜病,都與痰濕體質有關。 說了這么多,痰濕體質的人,都有什么樣的癥狀,該如何辨別自己是不是痰濕體質呢? 1. 舌象:舌體胖大,苔滑膩,厚,舌苔顏色發白或者黃色,舌邊常有齒痕。 2. 體形面色:體形肥胖,尤其是腹部肥滿而松軟,四肢容易出現浮腫,面色淡黃而暗,眼泡微浮,容易困倦,睡覺時鼾聲如雷。 3. 口中與肢體的感覺:口中黏膩,口唇色淡,很少感覺口渴,不想喝水。頭身重困,經常感覺頭昏昏沉沉,關節疼痛重著、肌膚麻木,易出現耳鳴。 4. 感覺及睡眠:身體酸乏無力,慵懶,容易困倦、胸悶,喜歡吃肥甘厚味。 5. 大小便:小便渾濁,大便次數多,不成形,容易粘馬桶。 以上幾種常見癥狀,你中招了嗎?如果占了大部分癥狀,那您很可能是痰濕體質了。有痰濕怎么辦呢?別著急,我們往下看! 常按2個穴位 今天給大家分享2個祛痰穴位+1個祛痰的千古名方,幫助大家趕走身體里的“痰”。 1:按摩豐隆穴 位置:人體的小腿前外側,外踝尖上八寸,條口穴外,距脛骨前緣二橫指(中指) 功效:豐隆穴歸足陽明胃經,絡足太陰脾經,按摩豐隆穴可以健脾和胃,使痰濕自動化解。豐隆穴自古就是中醫用來按摩祛痰的一大經驗寶穴,既可以化有形之痰又可以化無形之痰,痰濕體質的人可以多按摩這個穴位,祛痰效果非常好。 方法:一般來說,豐隆穴的操作方法首選指壓法,用手指指腹按壓穴位,出現酸痛感,然后用大拇指沿豐隆穴向下單方向搓。每天早晚各按揉1次,每次1~3分鐘。 2:按摩中脘穴 位置:中脘穴位于人體上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上4寸。胸骨下端和肚臍連接線中點就是此穴。 功效:和胃健脾,促進脾胃的運化,適用于痰濕困脾的人群。 掌揉法:用手掌掌心或掌根,放在中脘穴上直接按揉,不用考慮順逆補泄。 點揉法:伸出雙手的食指、中指四根手指,四指并攏,點到中脘穴上,用力向下點,力度以自己能夠承受為準,堅持10秒鐘,松開,然后再點,再松開,堅持5分鐘左右! 1個名方 當然除了按摩以外,今天白術再給大家介紹一個祛痰濕好用的一個方子,它是千古第一化痰祛濕方——二陳湯,來自宋代官方組織編寫的方劑書——《太平惠民和劑局方》,距今已有一千多年。 二陳湯由半夏、陳皮、白茯苓、炙甘草組成,這寥寥四味藥就可以化腐朽為神奇,快速祛除體內痰濕。 我們前面提到脾胃虛弱是產生痰濕的根本原因,所以祛痰濕最根本的就是要健脾。 二陳湯里所用的陳皮和甘草對健脾有很好的作用。陳皮性溫,具有健脾行氣,燥濕化痰的功效,而甘草呢味甘,可以直接滋補脾胃的津液,醫圣張仲景就非常喜歡用炙甘草補脾。 二陳湯里面用到的半夏也很神奇,既能化痰,又能推動痰濕,可以說是一舉兩得,除此之外,半夏還可以降氣,所以很多痰濕多導致的咳嗽、打嗝、腹脹,也可以用半夏解決。 另外茯苓是祛濕、利水的高手,能夠幫助把身體多余的廢水通過小便的形式排出去。 這個二陳湯可以說是化痰方子中的鼻祖。不過我要強調一點的是:二陳湯雖好,但是大家在應用之前,務必要請中醫師辯證指導,切不可不顧自己的體質而盲目應用。 生活習慣很重要 那么,是不是用了按摩加上喝二陳湯以后,體內痰濕就不再產生了呢? 答案肯定是:不可能的,通過按摩中脘、豐隆穴,喝二陳湯只是解決了當下的痰濕問題,如果不良的生活習慣沒有改變,體內的痰濕還是會不斷產生的。 想要告別痰濕還需要靠自律,平時少吃甜食、少吃油膩的食物、加上適當的運動,好好養護我們的脾胃! 化痰祛濕的方法,今天就分享到這里了,你都學會了嗎?趕快和家人一起實操起來吧。 |
|
來自: 昵稱31570737 > 《中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