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風濕關節炎,在中醫學屬“痹癥”的范疇,是一種以關節疼痛、腫脹、僵直、變形為主要臨床表現的慢性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嚴重影響人們的工作和生活。 ![]() 中醫對類風濕關節炎的認識 類風濕關節炎,在中醫學屬“痹癥”的范疇,也被稱為“歷節風”“頑痹”“尪痹”等。 《黃帝內經》記載:“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也。其風氣勝者為行痹,寒氣勝者為痛痹,濕氣勝者為著痹也。” 而《素問·熱病論》指出“風雨寒熱,不得虛,不能獨傷人”,又指出“不與風寒濕氣合,故不為痹”,從而說明外邪侵襲是疾病發生的外部條件,而正氣虧虛是疾病發生發展與演化的根本因素。 風、寒、濕、熱等外邪乘虛侵襲機體,可引起經絡閉阻,氣血運行不暢,導致肌肉、筋骨、關節酸痛、麻木、屈伸不利,甚至關節腫大灼熱。 同時,"痹者閉也","血瘀"是貫穿于類風濕關節炎疾病發生發展始終的病理因素和病機證候,活血化瘀治法可以貫穿治療始終。 ![]() 類風濕關節炎病因與體質有關 《素問·痹論》曰:“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也”,指出了痹癥發病的重要外感因素。 《金匱要略·中風歷節病脈證并治第五》曰:“寸口脈沉而弱……,故曰歷節”,在強調外感因素的同時,指出了正氣虛弱是疾病產生的根本原因。 ![]() 從虛論治類風濕 治療以益氣養血,祛風濕,通經絡,標本同治。 在《素問·評熱病論》曰: “邪之所湊,其氣必虛。” 治療痹證時除注重傳統的祛風、散寒、除濕、清熱、祛瘀等方法外,還應重視“扶正補虛”的治療,治病必求于本,辨證施治,方能獲效。 《圣濟總錄》曰: “損其肺者益其氣,損其心者調其營衛,損其脾者調其飲食適其寒溫,損其肝者緩其中,損其腎者益其精,此補益之大法也……損者益之,不足者補之,隨其緩急而已,是故有平補,有峻補,或益其氣,或益其精,或益其血脈,或壯其筋骨。” 具體治法要抓住虛之要害,然后針對病證,或治臟腑、補氣血,或調陰陽,并要注意綜合治療,把握好“扶正勿礙祛邪,祛邪勿傷正氣”。 類風濕關節炎的中醫藥治療方法 中醫診治類風濕關節炎,在辨疾病、辨癥狀、辨證候基礎上,根據患者個體差異辨證論治。結合歷代醫家的臨床實踐和總結,大致可分為以下幾個證型: 1、風寒濕痹證 (1) 臨床表現:四肢關節肌肉游走性疼痛,酸楚重著不定或遇寒加重,得熱痛緩。 (2) 病機:由于外感風寒濕邪由表入里,阻滯經絡,痹阻于關節,致關節屈伸不利;風邪“擅行而數變”,攜寒邪凝滯經脈,不通則痛,可見關節游走性疼痛。 (3) 治療:治法多以祛風散寒、除濕通絡為主。常選用蠲痹湯等治療風寒濕三者偏盛不明顯者。風邪偏盛,疼痛呈游走性并伴有惡風、發熱等表證時,可選用防風湯加減。 寒邪偏盛,疼痛劇烈,遇寒加重,得熱痛減,可選用烏頭湯加減。濕邪偏盛,肢體關節重著酸楚,肌膚麻木不仁,可選用薏苡仁湯加減。 ![]() 2、風濕熱痹證 (1) 臨床表現:關節局部灼熱紅腫,痛不可觸,得冷則舒。可有皮下結節或紅斑,常伴有發熱,惡風,汗出,口渴,煩躁,小便黃,大便干。 (2) 病機:外感風邪、濕熱之邪,壅滯經脈,氣血痹阻不通,故見關節腫痛而熱,得冷則舒。濕為陰邪,重著黏滯,濕勝則腫,故有皮下結節或紅斑。 (3) 治療:治法多以清熱通絡,祛風除濕為主。可選用白虎加桂枝湯合宣痹湯加減。 常用黃芩、黃柏、薏苡仁、滑石、茯苓等清利濕熱;牡丹皮、生地等清熱涼血化瘀;青風藤、路路通等祛風濕止痹痛。 ![]() 3、痰瘀痹阻證 (1) 臨床表現:病程長,關節肌肉腫脹刺痛,固定不移,夜間痛甚,或關節肌膚紫黯,或關節僵硬變形,屈伸不利。 (2) 病機:病程日久,痰瘀互結,痹阻經脈則關節腫脹刺痛,固定不移,夜間痛甚。痰瘀流注肌膚則見膚色晦暗,皮下硬結、瘀斑。 (3) 治療:治法多以化痰行瘀,蠲痹通絡為主。可選用雙合湯加減。常用丹參、三七、當歸、川芎、白芍等活血化瘀;茯苓、法半夏、陳皮、干姜、厚樸等溫陽行氣化痰;牛膝、雞血藤、穿山龍、地龍等逐瘀舒筋通絡。 ![]() 4、肝腎虧虛、氣血不足證 (1) 臨床表現:病程日久,形體消瘦,腰膝酸軟,或畏寒肢冷,或面色少華,唇甲淡白,神疲乏力。 (2) 病機:痹久日久遷延不愈傷陰,正虛邪戀,氣血不足,肝腎虧虛,筋脈失于濡養。 (3) 治療:治法多以滋補肝腎,益氣養血,通絡止痛為主。可選用獨活寄生湯加減。常用熟地黃、牛膝、杜仲、淫羊藿等滋補肝腎;當歸、川芎、白芍、熟地等補益氣血;獨活、威靈仙、海風藤等祛風除濕通絡止痛。 臨床上根據類風濕關節炎患者的不同表現進行辨證論治,同時兼顧合并證型,往往可以取得滿意的療效,這也是中醫學的優勢所在,可謂"個體化精準治療"。 ![]() 如何預防類風濕關節炎? 中醫最早對類風濕關節炎采取了“治未病”的防治思想,防止疾病的發生與發展,未病先防已病防變。 中西醫結合目前對類風濕關節炎治療除采取藥物治療、物理療法、體質療法、手術療法以外,更強調預防為主: 01 提高自身免疫能力 提高自身免疫能力是預防和治療類風濕關節炎重要方法。 如中藥選扶正固本、益氣補腎的黃芪、當歸、五味子、何首烏、女貞子、枸杞,能增強機體免疫力。 ![]() 02 選用最佳季節進行防治 秋季是類風濕關節炎的多發季節,也是類風濕關節炎治療的最佳時期,根據多年臨床實踐經驗發現秋季風濕免疫性疾病病情相對穩定,而到冬季病情則會加重,所以秋季治療能夠防范冬季復發及加重。 03 生活要規律 生活中避免過度勞累,正氣虛弱,風寒濕邪可乘虛而入。因而,做到勞逸結合,適度休息是很重要的,也是預防疾病的首要前提。 04 適當功能鍛煉 運動是防止肌肉萎縮、恢復關節功能的最基本、最積極、最有效的方法,如飯后步行、慢跑、體操、跳舞等,也是其他任何治療和康復方法無法代替的,但要因人而異,循序漸進。 ![]() 05 防寒保暖 受風遇寒是誘發類風濕關節炎的重要因素之一,平時注意做好保暖,防御風寒濕邪侵襲。 感染也是導致類風濕關節炎發作的原因之一,生活當中一定要注意避免感冒、感染的出現。 06 積極樂觀 注意情緒調整,情緒波動大、過度緊張壓抑容易誘發類風濕關節炎。■ 【來源:風濕閏月說,醫學指導:廣東省中醫院風濕免疫科黃閏月教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