謹防集體備課成為集體備愚 文/王國己 對同質性、整體性和統一性的追求構成集體備課的內在動力和訴求。人們設想通過發揮集體智慧,形成一種課整體搬遷、批量復制的操作方案,通過教師子啊教室里流水線性集約化的“經營”,可以達到同批次生產的產品具有同質量的效果,進而整體提升教育教學質量,達到最佳教育效果。 對于受工業化生產思想影響并產生的班級授課制來說,集體備課正是它的翻版。回顧班級授課制產生的歷史不難發現,工業化進程中人們對批量生產所產生的數量所帶來的驚異感和臣服感余音未絕,并試圖在其他領域“粘貼復制”,取得同樣的效果。班級授課制正是在這種背景下產生的。流水作業、規模生產,滿足了工業革命之后對工人的大量需求,勞動者素質整體的提升的需求。班級授課制的效率如此之高,迄今為止,盡管有一些教學論專家提出了諸如道爾頓制等授課制,但是班級授課制仍然是各級各類學校的首選。正因為如此,班級授課制被深深地打上了工業化生產的烙印。在現代教學思想對教育管理者和教學人員發生啟蒙之前,人們其實往往將教室里培養出來的人才作“產品”等量觀的。 后來人們發現,班級授課制雖然采用了工業化的批量生產程序和工藝,卻并沒有像工廠生產流水線一樣,只要保證了生產原料的供應,生產工藝和生產過程的統一,就可以得到同等質量的產品。在班級授課制的教室里所發生的一切遠較之復雜得多。人們終于認識到,人才是不能靠批量生產的方式就能夠達到批量生產的效果的。建構主義哲學的出現是教育發生變革的新曙光,新課改應運而生。人們認識到,一個人的知識建構的主體正是他自己。 有一副漫畫講了這樣的內容:一頭奶牛詳細地向一條魚描述奶牛的形狀,魚按照奶牛的描述畫出了一頭奶牛,卻是一頭長著魚身的奶牛。因為魚對奶牛的認識是建立在自我認識和自我經驗的基礎之上的。一個老師所講解的內容是在經過了學生的過濾、重組、加工后才進入學生的腦海中的,即學生是在自我認知和自我經驗的基礎上進行知識建構。新課改正是在對工業化技術主義反思的基礎上,在建構主義哲學思想的引領下提出來的,是對工業化技術主義的一個反撥和糾偏。集體備課中時時閃現著工業化技術主義的影子。我們在充分利用這種集約化生產效益的同時,必須對此保持足夠的警惕,防止陷入技術主義的泥淖。當教學變成了一系列技術操作的程序的時候,我們往往只關心教師的技術操作水平和生產結果,其余的一些本來很重要的東西就漸漸被遮蔽了,尤其是教師和學生在知識層面之外所發生的精神層面的交往和互動日益削弱,造成了教室里的精神真空。有人認為一個教師應該學會變通,否則,永遠是匠人。確實如此。其實,甚至一個教師懂得了變通,有了自己的思想,也無非是在技術層面的修修補補,做技術改進而已,距我們所講的精神互動還相去甚遠。換句話說,我們不僅僅要認識到教學不是一種技術操作程序,也不僅僅是理性主義的實踐場所,還要認識到教學還是浪漫主義的充分發散。有人說,教學,不僅是科學,也是藝術,孰幾近之。 教學,不僅是對知識進行加工,而且要揭示出精神魅力。要做到這一點,僅靠集體備課是無法做到的。靠教師的變通也遠遠不夠。再懂得變通的教師如果沒有了精神互動,以真實的自我面對學生,做到去面具化,以真實的精神追求和釋放者的身份站在講臺上,他永遠都只能是個匠人。教師是知識魅力的共享者,是德性生活的追求者,是個性才情的發揮著,而不僅僅是一整套技術程序的操作者和執行者的時候,教學的春天才會真正到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