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牛的故事》 從前,有一條魚和一只青蛙,一起在一口井里生活了很長時間。有一天,青蛙跳出了井,來到了岸上,它東看看,西看看,覺得一切都是那樣的新鮮。這時,它看到前方不遠處有一頭牛,就仔細的觀察了一番。回到井里后,它向魚描述自己在岸上看到的事物,介紹的最具體的就是牛了:它的身體很大,頭上長著兩個犄角,吃青草為生,身上有著黑白相間的斑點,長著四只粗壯的腿,還有大大的乳房。魚邊聽邊把牛的樣子畫了下來,但它畫的仍然和魚的模樣一樣,一個大大的魚身子, 身上有著黑白相間的斑點,長著四只粗壯的腿,頭上長著兩個犄角,還有大大的乳房,嘴里吃著青草…… 這是“建構主義”中“魚牛”的故事。由此,可以想到有關教育方面的五個問題: 第一個問題:學習是怎樣實現的? 從畫中可以得出的基本結論是,學習是學習主體的自我建構。無論青蛙如何仔細地觀察、詳細的描述,都不能代替小魚對“奶牛”形象的建構,小魚的“奶牛”形象只能通過自己獲得。它對教育實踐的啟示意義在于:學習必須通過學習者自己的主觀努力才能實現,要實現教育教學的目標追求,根本出發點在于激發學生的主觀努力,促進學生自主建構。 第二個問題:小魚對“奶牛”的形象是怎樣建構的? 是根據小魚自己的經驗建構的。小魚生活在池塘里,沒有其它動物的形象,沒有看見奶牛,它的經驗就是自己同類的形象,所以,當它聽了青蛙對奶牛一些形象的描述“有兩只腳,四條腿,吃草,身上有花紋”以后,就在小魚身體基礎上,建構了“魚牛”的形象。實際上,每個人的學習都建立在自己經驗的基礎上,教學就是基于經驗、改組經驗、提升經驗。沒有經驗的基礎,學生很難完成建構。借用喬納森對建構主義理論作如下解釋:建構主義認為實在無非是人們的心中之物,是學習者自己構造了實在或至少是按照他的經驗解釋實在。每一個人的世界都是由自自己的思維構造的,不存在誰比誰的世界更真實的問題。知識不是通過教師傳授得到,而是學習者在與情景的交互作用過程中自行建構的,因而學生應該處于中心地位,教師是學習的幫助者。它對教學的重要啟示在于:教學能否找到原有經驗的起點,實際上是教學能否成功的關鍵。所以,奧蘇貝爾曾說:“如果我不得不將教育心理學還原成為一條原理的話,我將會說,影響學習的最主要因素是學生已經知道了什么,根據學生原有的知識狀況進行教學。 第三個問題:教學需要什么? 從“魚牛”的故事可以看出:教學需要交流,需要學生發言。如果小魚不說出來,不畫出來,青蛙知道小魚的“魚牛”嗎?肯定不會。建構主義有“問題情境、會話、協商、意義建構”四個要素,會話實際上就是要求建構者拋出自己的理解和建構,大家在協商和碰撞中完成意義建構。教學實踐中,也需要學生把自己的理解說出來,需要學生把自己問題拋出來,可是很多時候教師沒有這份耐心,不給學生機會,或者對學生的錯誤建構冷嘲熱諷,消極的評價使學生閉口不言,這樣,老師根本不知道學生的問題和困惑,學生似懂非懂,教師糊里糊涂,教學質量必然大打折扣。 第四個問題:教師的作用何在? 教師的作用在于有價值地引導。一方面要看到學生意見的獨特性和價值,另一方面又要看到學生是不成熟的人,他們的知識和經驗還很有限,而且他們的思路和建構方法也需要發展,因此,必須重視教師作用的發揮。課堂教學中,教師發揮主導作用,主要體現在有價值的引導方面。學生接不接受,能接受多少,都與學生自身的生活經驗和知識背景有很大關系,只有那些為學生所深刻感悟領會的東西才能真正融入到學生的知識體系當中。教師更多的不應僅僅是“傳遞”知識,更應該努力的是激發學生的思維,讓他們建構自己對于知識的理解,只有他們自己建構的東西才能真正轉化為他們自己的東西。所以,從這一點上來說,知識是無法傳遞的。 第五個問題:怎樣避免錯誤的建構? 避免錯誤的建構,應盡可能讓學生到現場,獲得直接經驗。打開學生的眼界,讓他們像青蛙一樣,走出自己的小天地,依靠自己的體驗去獲取知識。正像池塘中的小魚一樣,跳出水面,有直接的感受,效果遠遠超過青蛙的仔細描述。這就是加強教學直觀性的意義和價值。 “魚牛”的故事的啟示: ☆了解學生原有的知識基礎(主動建構)。 ☆了解學生原有的生活經驗(提取中的結構性知識和非結構性知識)。 ☆了解每個學生的需要(每個年齡階段的不同需要,同一年齡階段不同學生的需要,同一學生在不同情境下的需要)。 |
|
來自: xiaocao027 > 《教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