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 氏 健 康 劉渡舟講傷寒 王慶國 李宇航 陳萌 整理 田中明 校排 前 言 各 論 辨太陽病脈證并治法下 結胸證,其脈浮大者,不可下,下之則死。(140) 結胸證悉具,煩躁者,亦死。(141) 這兩條是講結胸證的預后的問題,兩條要合在一起體會,才有意思。這個“亦”字是承上邊的,那個“下之則死”的意思,承上文而言的。 結胸證,脈見浮大,脈浮是謂邪在表,還未完全入里,雖然是結胸了,因為結胸的邪從太陽之表來的,“病發于陽,而反下之,熱入因作結胸”,脈浮就是反映了邪氣在表。脈“大”說明里還不實。這樣,雖然有一些疼痛,脈證不符,就不可下,禁用太陷胸湯。如果誤下,則引邪入里,使在表之邪就往里來,正氣先虛,邪盛正衰,這樣的結胸病就不大好治了,所以“下之則死”。 治病就是兩個方面,一個就是從邪氣,一個就是從正氣。正與邪是標與本的關系,所以就怕正氣虛衰。臟結病為什么會難治啊?就是它正氣虛,結胸誤下,正氣先衰,邪氣復結,這個問題不好辦,有危險。這一條就是說明結胸證不能下之太早,用大陷胸湯,或者大陷胸丸的時候,脈得見沉緊,沉主里,緊主實,浮大與沉緊是相反的,浮大是正氣未虛,邪氣還未入里,所以下之過早,那是危險的。 這樣人家又產生了一種思想,“結胸病,下之太早,可就死了,這個問題太嚴重了”,那么對于結胸病,我就觀望、等待吧。結胸病是一個大證,如果已經具備了大陷胸湯的可下之機,而不因勢而瀉下之,結果邪氣凝結而成實,正氣虛弱而不足,“結胸證悉具”,所有這些重要的證候完全都出現了。邪氣固結,勢力已成,而正氣就難治了,所以出現煩躁,在結胸證悉具的前提之下出現了煩躁不安,正氣散亂,正不勝邪。這個煩躁和結胸病本身的煩躁是不同的;是在結胸證悉具、邪氣勢力已成的時候出現,“亦死”,那也是個不好的。是下之早就“則死”,下之晚了也死。早也不行,是晚也不行,什么時候行啊?就是恰如其分。前面失之于猛啦,不應下而下之;第二條犯的錯誤是過于小心翼翼了,跟不上治療的形勢,同樣也是犯錯誤。從這兩條我們吸取一個教訓,“應下者,則下之”,掌握病機,掌握病情,這樣就不會出現了“下之或早”、“下之或遲”的后果。 太陽病,脈浮而動數,浮則為風,數則為熱,動則為痛,數則為虛,頭痛發熱,微盜汗出而反惡寒者,表未解也。醫反下之,動數變遲,膈內拒痛一云:頭痛即眩,胃中空虛,客氣動膈,短氣躁煩,心中懊憹,陽氣內陷,心下因硬,則為結胸,大陷胸湯主之。若不結胸,但頭汗出,余處無汗,劑頸而還,小便不利,身必發黃也。(142) 大陷胸湯方: 大黃六兩,去皮 芒硝一升 甘遂一錢 上三味,以水六升,先煮大黃,取二升,去滓,內芒硝,煮一兩沸,內甘遂末,溫服一升,得快利,止后服。 這一條講太陽誤下而致結胸或發黃的變證。分三段來理解。 “太陽病,脈浮而動數,浮則為風,數則為熱,動則為痛,數則為虛,頭痛發熱,微盜汗出,而反惡寒者,表未解也。”這是第一段。“醫反下之,動數變遲,膈內拒痛,胃中空虛,客氣動膈,短氣躁煩,心中懊憹,陽氣內陷,心下因硬,則為結胸,大陷胸湯主之。”這是第二段。“若不結胸,但頭汗出,余處無汗,劑頸而還,小便不利,身必發黃。”這是第三段。 第一段,從脈證來分析,知道表邪未解。用大陷胸湯治結胸,最怕表邪不解,怎么知道表邪未解?這里有個關鍵的癥狀,“而反惡寒”,“有一分惡寒,便有一分表證”,惡寒是為表不解的一個關鍵癥狀。 第二段論誤下之后,表不解。用了大陷胸湯誤下之后,太陽的表邪內陷,“太陽病,下之后,其氣上沖者,可與桂枝湯”,有上沖的就有內陷,陽邪內陷,心下硬而疼痛,“則為結胸”,就是“病發于陽,而反下之,熱入因作結胸”用大陷胸湯治療。 第三段的意思,如果不結胸,誤下之后,熱和濕結,不是和水結,熱與水結才謂之結胸。熱與濕糾纏著,熱不得越,所以就“但頭汗出,劑頸而還”。濕被熱所引,而不能夠排泄,所以小便不利。這樣濕熱熏蒸,就要發生黃疸。 “太陽病,脈浮而動數”,太陽病,脈浮是對的,浮為在表,“而動數”,這個“動”不要當作“動脈”講,不是《瀕湖脈訣》所說的“動脈搖搖數在關,無頭無尾豆形團”的動脈,我的看法就是它脈浮而躁動,跳得很快,因為脈搏的躁動不是一般的,脈跳得很快,就是脈數急者,所以叫做“動數”。浮就主于風,數就主于熱,表有風熱。浮動和數脈合在一起,那表還未解,必定身體、體表有所疼痛。“數則為虛”,這個“數”也是概括,就是脈浮而動數,邪氣在表,里無邪,里還是虛的,表有邪,雖然是脈跳得動數,有點兒要傳經往里來,但是還是浮數,還是在表,還未到里邊去,所以說“數則為虛”。 “頭痛發熱”,是邪氣在表。微微又有點兒盜汗出,意味著邪氣有點兒要往里來,邪氣由表要入到半里,因為它是風熱之邪,所以它往里一來,人陽氣盛,一睡覺地時候陽欲入陰,就有點兒微盜汗出。底下又加一句,是不是完全都入里了?是“微汗出”,微微有點兒汗出,還未完全入里,大局來說還是在表。“而反惡寒者”,雖然是微盜汗出,像是里熱,但是“而反惡寒”的,還有惡寒,說明表仍未解。 “傷寒一日,太陽受乏,脈若靜者,為不傳;頗欲吐,若躁煩,脈數急者,為傳也。”這個“脈浮而動數”有傳經的企圖,要看到這一點兒,“微盜汗出”有傳經的趨勢,這也要看到了。但是“而反惡寒者”,脈浮還沒變的,表未解也,還得解表。解表用什么方子?根據一些注家的意見,有說是用柴胡桂枝湯,因為它有點兒半表半里啦,表邪還有點兒,里邊還有點兒微盜汗出,因為“微盜汗出”的情況,往往都屬于少陽。邪氣往里來,往哪兒去?少陽有盜汗的癥狀,所以用柴胡桂枝湯。 總之,邪氣未入里,醫生就不知道這樣的“反惡寒者,表未解也”,認為“盜汗出,脈數急”,已經入里了,而“亦反下之”,反倒用下法啦。“動數變遲”,動數之脈,現在一變就變成遲脈,為什么?邪氣入里,動數之脈就變成遲脈,變成了凝結之脈,熱入因作結胸,熱與水結,脈跳得反倒要慢了。這個變遲要活看,脈跳得很數,躁動而數,現在誤下之后脈變得慢了,理解這個程度就可以了,不見得說是脈跳三下,不要看得那么死。 動數變遲了,浮脈變沒變?成無己就說未變,認為脈浮還未變,就跳得慢了,這個觀點是錯的。為什么?你不要看成無己大家,是注解《傷寒論》的第一者、創始者,難是難在第一位注解《傷寒論》了,他在這個問題上是錯誤的。對于注家,我再三跟大家說,你得有個人的觀點,不要跟他跑,他好的你就要學,他錯誤的地方你得看出來。為什么?他底下說:“胃中空虛,客氣動膈,短氣躁煩,心中懊憹,陽氣內陷,心下因硬,則為結胸,大陷胸湯主之。”未聽說是脈浮的時候還用大陷胸湯的,根本不可能的事情。你敢用嗎?脈浮而大者,下之則死。前面不有一個結胸證脈浮,那個是說它的來路。是張仲景以脈代病理,拿這做理由。有些注家就批判成無己,說成氏因為浮脈還不變的。這是他的錯誤。 我個人是同意這個觀點的,不可能還有浮脈,因為什么?“膈內拒痛”,因為邪氣入到內里,正氣和邪氣相依拒、劇抗,所以就疼痛。“胃中空虛”,誤下之后胃中空虛,客氣就是邪氣,客者對主而言也,不是正氣,正氣是叫主氣,外來邪氣動犯胸膈,就出現“短氣躁煩,心中懊憹,陽氣內陷,心下因硬,則為結胸”,四個字一句,就成結胸了。 這里有結胸的病機,結胸為什么“心下硬”,為什么出現“短氣躁煩”、心中還“懊憹”?就這么來的,“胃中空虛,客氣動膈,短氣躁煩”。短氣,氣有所阻礙,不是少氣,少氣是虛啊,短氣是熱與水結。“躁煩”是有熱,“煩”是心煩,“躁”是身體不安,這是結胸病本來有的躁煩,和實證的“結胸證悉具,煩躁者也死”那個不一樣,這個輕,那個重。用“大陷胸湯主之”,主治這個病。 如果它不結胸,不是熱與水結,而熱與濕互相糾纏,濕熱互相糾纏,濕也出不去,熱也出不去,熱打算外越,從汗而解,但是不行,困為它濕以引之,熱里有濕來牽引住這個熱,所以“但頭汗出”。“但”就是有局限性,“但頭汗出”就是頭上出汗,出在什么地方?“劑頸而還”,這個“劑”改成那個“齊”也行,齊者就是齊耳,就在這個地方,到脖子梗這就回來了,底下就沒有汗。“余處無汗”,渾身沒有汗,說明熱氣不能宣發。熱氣宣發,渾身出汗,渾身一出汗,熱氣就出來了,但是熱氣出來,它也傷津,就容易構成陽明的燥熱證。大汗出,余處無汗,熱氣不能夠發越在外。濕熱糾纏,熱牽引于濕,濕也不能夠從小便而泄,小便就不利。熱不得越,則頭汗出,濕不得泄,則小便不利。濕熱糾纏、蘊蒸,結果就要“身必發黃”,出現黃疸。水熱凝結是大陷胸湯證,水濕蘊結就是茵陳蒿湯證,或者說是茵陳五苓散證,要看具體的情況。 大陷胸湯這三味藥,成無己解釋甘遂為什么能泄水? 為什么甘遂名叫“甘遂”?《周禮》里有句話,“夫間有遂”。“夫”,因為我對這個古書念得少,是不是這么個意思,古代的農民都有一些田地,農民得種地,這個種地,一家一個、兩個、三個、四個,甚至多個,所以用個“夫”字代表一個單位,代表一個人。種地的時候得有水利,我們現在說就叫“水渠”,古代人管它叫“遂”,是通水的水道,“遂”是為了灌溉田地用的,同“遂”是相通的。“遂”寬三尺,堅三尺,還不小。甘遂這個藥,為什么管它叫“甘遂”?它能夠利水、通水、行水,所以就取用了這么一個字。“甘遂若夫間之遂”,這句話是成無己引證《周禮》的“夫間有遂”,就像田間的那個遂。 這個方子,“上三味,以水六升”。這三味藥先煮哪個藥?先煮大黃。“先煮大黃,取二升”,六升水煮取二升,蒸發了四升,“去滓”,把大黃去掉了,還有二升水,“內芒硝”,把芒硝放里了,“煮一兩沸”,開一兩趟,入甘遂面以后就不用再煮了,“溫服一升”,就吃一半,二分之一,“得快利,止后服”,大便拉得很痛快,就不讓吃第二頓,這人就好了。 未完待續 劉渡舟講傷寒33:各 論30-(105、106、107、108)條 健康保健知識介紹等,若要使用,使用前一定先咨詢當地專業醫生,以當地專業醫生的意見為準! 本平臺致力于中醫方藥介紹;健康保健知識普及;中醫藥文化推廣;中醫藥健康答疑以及各科醫療信息、專家介紹、田氏醫療人員介紹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