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官須看《曾國藩》,為商必讀《胡雪巖》”,這應該是對曾國藩的最高評價了,可就是這么一個“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為師為將為相一完人,以道德文章名揚天下的“完人”又何以因殺伐而得到“曾剃頭”的稱號。 1840年后,英國的工業品開始對清朝進行入侵,導致清朝經濟混亂,大量百姓淪為奴隸和乞丐、流民,一系列社會問題開始凸顯,混亂的社會經濟,再加上官場腐敗、裙帶橫行。產生了太平天國運動和一系列偉大的人民起義。 在迷信神權的時代,洪秀全給了人民一種敢于反抗的勇氣,他以天下大同的思想吸引了無數追隨者。太平天國運動初期,清朝幾乎調動了所有力量,仍不阻止太天軍的勢頭,直到團練制度的建立,曾國藩被清廷賦予大權,太平軍才開始被鎮壓。 太平天國全盛時期占領的疆域 1864年7月的那場大雨,曾國藩一生都不會忘記,那場大雨就像天開了一個窟窿,銀河之水傾瀉而下,此時太平天國已經到了最后關頭,南京城早已斷糧多日,兩年的鏖戰終于要見分曉了。 十多年的亂終于要在曾國藩手中結束了,當初曾國藩守喪在家,臨危受命組織團勇,才得以保清朝江山于不傾,曾國藩知道南京城破后,湘軍將不復存在,他深知兔死狗烹的道理,這是湘軍士兵最后的狂歡,是他們最后的盛宴。 都是隨自己出來打仗的士兵,自己的同鄉,軍中有不少是自己的朋友、熟人、親友。湘軍就是靠著這種血親般的關系,才形成了這支組織嚴密、進退有序,攻擊有力的軍隊。 曾國藩知道湘軍的本質是雇傭軍,除了保境安民以外,就是為了錢。 而湘軍實在太窮了,都是農民子弟,忠君衛道對他們來說實在太遙遠了,當兵九死一生的目的,無非是用命換錢。 當初奉命出征,清廷也是答應提供軍餉的,但到最后卻變成了一紙空文,而湘軍的待遇一直都是最高的,餉銀是八旗的三倍,湘軍長期欠軍餉,這些錢從哪里來呢? “東征籌餉局”籌來的軍費不過是杯水車薪,最后曾國藩只能將目光移向了普通百姓,南京城是他們最后的目標,堅持了2年的湘軍終于在7月迎來了最后的血戰。 1864年7月19日,湘軍攻破了南京城,此時的南京城是一個僅剩下1萬多太平軍,2萬普通百姓的孤城。 入城后,湘軍遭遇了太平軍的殊死抵抗,他們進行了慘烈的巷戰,太平軍的骨干戰士拼盡最后一絲力氣,倒在了血泊之中。 進城后,所有的湘軍都在做一件事,那就是搶,這不是湘軍第一次搶,但他們都知道這是最后一次。此次所有士兵都能參與了,包括勤雜工甚至傷病員,都入城搶劫。 趙烈文《能靜居日記》寫到:沿街死尸十之九皆老者。其幼孩未滿二三歲者亦斫戮以為戲,匍匐道上。婦女四十歲以下者一人俱無,老者無不負傷,或十余刀,數十刀”。《譚嗣同全集》寫到:三十二年后,譚嗣同游南京時仍聽說“(湘軍)一破城,見人即殺,見屋即燒,子女玉帛掃數入于湘軍,而金陵遂永窮矣。至今,父老言之,猶深憤恨” 有的文官礙于臉面,不愿意親自去搶,便低價收購士兵搶奪的財物、古董。 曾國藩眼見著士兵們屠殺普通百姓,甚至自已的親弟弟也參與其中,將所搶得財物通過大船運回老家,士兵們通過搶劫所得的財物回家買房買地。 這樣的場景他不是第一次看見了,但是他卻無能為力,當兵就是為了錢,而朝廷一邊欠士兵軍餉,一邊又要讓士兵拼死撕殺,他根本無法靠一已之力去讓士兵們遵紀律,還無償為清廷賣命,他能做的,只是默默地看著這群士兵干盡不光彩的勾當。 此時,他已經無力阻止士兵們的瘋狂,在上報朝廷的奏章中,他無奈地寫道:“臣也很納悶,洪秀全經營南京多年,竟然不曾留下絲毫財寶。 他知道這一場戰役下來,他要背負多少罵名,即使天下百姓叫他”曾剃頭“,他也只能默默承受,因為他一開始就打定主意要忠君愛國。 正如他的墓旁的神道碑所刻:“謀定而后動,折而不撓,重如山岳。諸將化之,雖離公遠去,皆遵守約束不變”。 他一心想要湘軍做個”不要錢,不怕死“的部隊,但是他又如何憑一已之力讓10萬湘軍去做無錢、無糧的苦命人。 面對南京城,面對士兵最后的屠戮,他有心阻止,卻已是無力回天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