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yī)能通治感冒,可謂已入中醫(yī)之門!不熟研傷寒,溫病,時病者不知感有天有四季之分,寒有傳、合、併之別,溫有挾六氣之變,人體有強弱之不同,時有饑飽勞逸,心有情欲之傷各異,若不熟讀醫(yī)書,豈可言感冒易治,今整理陳士鐸內(nèi)傷門于下文,可見感冒分治之一斑,領(lǐng)其意,悟其理,參其法,活其方,靈其藥,可愈內(nèi)傷挾外感之七八矣!
積食外感:人有好食肥甘烹炙之物,遂至積于胸胃久而不化,少遇風(fēng)邪,便覺氣塞不通,是內(nèi)傷于食,因而外感乎。多食損胃。胃弱則肺衛(wèi)外不固。邪因內(nèi)傷而入,治法烏可純治外感哉。方用護(hù)內(nèi)湯 :柴胡3g、肉桂2g、甘草3g、 白術(shù)10g, 茯苓10g、人參 3g,半夏3g, 枳殼2g、桔梗2g、 神曲3g、 麥芽3g, 山楂15g,水煎服。 饑餓外感:人有忍饑受餓,腹中空虛,時遇天氣不正,時寒時熱,遂至胸膈悶塞,宛如結(jié)胸,人以為外邪相侵,誰知是內(nèi)傷其胃氣乎。饑餓強忍則胃氣消亡,天時不正之寒熱,自易相感,乘虛入于胃中而不散,因現(xiàn)悶塞之狀。治法必須助胃弱而使之強,則邪不戰(zhàn)而自退也。方用加味四君子湯:人參10g、 白術(shù)15g、 茯苓10g、 甘草2g、 柴胡3g、 枳殼2g,水煎服。
暑期感寒:人有勞倦中暑,服香薷飲反加虛火炎上,面赤身熱,六脈疾數(shù)無力,知是暑內(nèi)傷于中氣。夏月伏陰在內(nèi),重寒相合,反激動虛火之升上,此陰盛隔陽之癥也。治法宜補陽退陰,然而陰盛陽微之際,驟用陽藥,以入于眾陰之中,未必不格而不相入,必?zé)嵋蚝茫寄懿贿`陰寒之性,以奏其助陽之功也。方用順陰湯:人參10g、 白術(shù)15g、 茯苓10g、 附子6g、 干姜3g、 青蒿6g、 白扁豆10g,水煎,探冰冷服之,必出微汗而愈。此方用姜、附入于參、術(shù)之中,未免太熱,與陰氣不相合,乃益之青蒿之寒散,投其所喜,且又熱藥冷服,使上熱得寒,不至相激,及到中焦,寒性除而熱性發(fā),不特不相格,及至相宜耳。此癥用參術(shù)二香湯亦效。人參10g、 香薷3g、甘草3g、 砂仁1g、 神曲2g、 白術(shù)6g、 陳皮2g、 藿香5g、水煎服。
酒客外感:人有素耽曲 ,日在醉鄉(xiāng),忽感寒疾,不可以風(fēng),人以為外傷于風(fēng)也,誰知內(nèi)傷于酒乎。蓋酒能散氣,氣散則陽虛,而腠理、營衛(wèi)無不空虛,邪所以易入也。助其氣而邪自出矣。方用補中益氣湯:人參6g、黃 芪 10g、 當(dāng)歸10g、 白術(shù)15g、 甘草2g、 陳皮2g、 升麻2g、 柴胡3g、水煎服。
陰虛外感:人有饑飽勞役,傷損津液,以致口渴舌干,又感風(fēng)邪,頭痛發(fā)熱,是內(nèi)傷于陰乎。補其陰血之虛少,佐之祛風(fēng)之味,則陰陽和合,方用養(yǎng)陰辟邪丹: 柴胡3g、川芎9g、 當(dāng)歸15g、 白芍15g、 甘草3g、 蔓荊子3g、 天花粉3g、 茯苓9g、丹皮10g、 麥冬10g、 玄參12g、 神曲2g、水煎服。川芎、蔓荊子能祛頭上之邪,柴胡,炙甘草更善解紛之妙,天花粉與茯苓善消痰利濕,引邪盡從膀胱而去。治陰虛內(nèi)傷感邪,莫良于此。
氣陰兩虛外感:人有終日高談,連宵聚語,口干舌渴,精神倦怠,因而感冒風(fēng)寒,頭痛鼻塞,氣急作喘,是氣血內(nèi)傷。邪既乘肺肝之虛,深入于二經(jīng)之中,使氣逆于下,而上不通,仍治其肺肝之虛,少佐散邪之藥。方用兩治湯:白芍15g、 當(dāng)歸10g、 麥冬15g、 人參3g、 甘草3g、 桔梗6g、 蘇葉3g、 天花粉4g、黃 芪30g、水煎服。此方入肝、入肺,補氣、補血、消痰、消火各各分治。
肺腎虛外感:人有日坐于圍爐烈火之邊,以致汗出不止,久則元氣大虛,口渴引飲,一旦發(fā)熱,人亦以為外感于風(fēng),誰知是肺金受火之傷乎。夫肺本屬金,最畏火氣,外火雖不比于內(nèi)火,然肺氣受二火之煎逼,自然不得其養(yǎng)矣。況肺乃腎水之母,肺自難養(yǎng),何以能生腎水,腎水不生,日索母乳,母病不能應(yīng),則子亦病矣。子母兩病,勢必至皮膚不充,風(fēng)邪易入,不必從膀胱風(fēng)府之穴而后進(jìn)也。然則治法何必治風(fēng),但補其肺氣,大滋其腎水,則肺金得養(yǎng),內(nèi)難藏邪,風(fēng)從皮膚而入者,仍從皮膚而出矣。方用安肺散:麥冬15g、 桔梗6g、 生地10g、 白芍10g、 茯苓10g、 紫蘇6g、 款冬花3g、 天門冬10g、 紫苑3g、 黃芩10g、 熟地10g、 山茱萸6g、 玄參15g、 貝母2g,水煎服。此肺腎同治之法,安腎正所以安肺。倘罔顧肺氣,一味祛邪,是因傷益?zhèn)樱蛔優(yōu)閯谇诱邘紫R印?/p>
腎肺虛外感:人有貪戀房幃,縱情色欲,遂至感冒外邪傷風(fēng)咳嗽,睡臥不寧,為外感于風(fēng),內(nèi)傷于腎。腎虛而肺亦虛,肺氣不能充于毛竅,邪即乘虛而入。倘以為外邪之盛,日用散風(fēng)之劑,則肺氣益虛,耗腎中之氣,遂至變勞、變怯者比比也。治宜補其肺金,更補其腎水,子母兩旺,外邪自衰,不戰(zhàn)而遁矣。方用金水兩滋湯:麥冬30g、 天門冬30g、熟地30g、茯苓9g、 山藥30g、 肉桂1g、 白術(shù)10g、 桔梗3g、 甘草3g、 紫菀3g、 白芥子6g、水煎服。散肺經(jīng)之邪,仍補其腎中之水,腎得其益,肺又無損,正善于散邪也。
肝郁外感:人有懷抱素郁,悶悶昏昏,忽然感冒風(fēng)寒,身熱咳嗽,吐痰不已,是肝氣不舒召外感邪。無如內(nèi)郁之甚,風(fēng)火作威,反去侮肺,肺懼火刑,呼救于腎子,而咳嗽生矣。治法自宜急散肺中之風(fēng)火,尤宜舒肝之郁,則火息而風(fēng)尤易散也。方用逍遙散加味治之。柴胡3g、 白芍8g、 當(dāng)歸8g、 甘草3g、 白術(shù)3g、 陳皮2g、 茯苓6g、 炒梔子3g、 半夏3g、水煎服。此方解郁之圣藥,亦祛風(fēng)之神劑也,直入肝中,舒泄其湮郁之氣,郁解而風(fēng)自難留。加入半夏以消痰,梔子以退火,更能相助為理,所以奏功益捷也。
氣惱外感:人有動多氣惱,大聲罵詈,覺飲食坐臥居處晉接,無非可怒之場,遂至感觸風(fēng)邪,身熱胸滿,兩脅作脹,為風(fēng)邪外感,肝經(jīng)內(nèi)傷。木郁不泄生火,火郁不宣生風(fēng)。內(nèi)外風(fēng)齊動,則內(nèi)外火同焚,方用風(fēng)火兩消湯:白芍30g、 炒梔子10g、 柴胡6g、 天花粉6g、 甘草3g、 車前子6g、 丹皮15g,水煎服。倘不用白芍為君,單用柴胡、梔子之類,雖風(fēng)火亦能兩平,肝中氣血之虛,未能驟補,風(fēng)火散后,肝木仍燥,怒氣終不能解,何如多加白芍,既能補肝,又能瀉風(fēng)火之得哉。
氣虛感寒:人有饑飽勞役,又感冰雪之氣,或犯霜露之感,遂至腹痛畏寒,身熱不解,是陽氣之內(nèi)傷。饑飽損其脾胃,勞役困其體膚,則臟腑經(jīng)絡(luò)自先虛冷,此邪之所以易入也,雖有外邪,俱作正虛治之。況腹痛畏寒,尤是虛冷之驗,外身雖熱,內(nèi)寒又何疑乎。方用加味六君子湯治之。人參3g、 白術(shù)15g、 茯苓10g、 陳皮2g、 甘草3g、 半夏2g、 肉桂3g、 柴胡3g、水煎服。寒盛加姜、附。
氣虛感風(fēng):人有形體素虛,忽感風(fēng)邪,遍身淫淫,循行如蟲,或從左腳腿起,漸次而上至頭,復(fù)下行于右腳,自覺身癢有聲,人以為奇病也,誰知內(nèi)傷而氣不足乎。惟氣血虛則止而不行,皮毛之間,即有淫癢之病生矣,氣血大衰而皮毛焦,氣血少衰而皮毛脫。氣血既衰,又少有微邪,身欲自汗,邪又留而不去,兩相爭斗,拂抑皮膚之間,因而作癢,不啻如蟲之行,非真有蟲也。傷寒癥中,汗多亡陽,亦有身如蟲行之病。治法大補氣血,氣血行而身癢自愈也。方用補中益氣湯:人參30g、 黃 芪 30g、 當(dāng)歸15g、 白術(shù)15g、 陳皮2g、 甘草3g、 升麻2g、 柴胡3g、 玄參10g、 桑葉8g:水煎服。補中益氣湯原是大補氣血之神劑,多用參 芪 尤為補氣,氣旺而血自旺,更能流行也。方中加玄參、桑葉者,身癢多屬于火,能退浮游之火也,桑葉善能止汗,汗多者發(fā)癢,止其汗而癢自止也。 僵蠶 全蝎(一個)
陽氣虛感風(fēng):人有色白神怯,秋間發(fā)熱頭痛,吐瀉食少,兩目喜閉,喉啞昏昧,不省人事,粥飲有礙,手常 住陰囊,人以為傷風(fēng)重癥也,誰知是勞倦傷脾之故乎。夫氣本陽和,身勞則陽和之氣變?yōu)樾盁幔槐赜型怙L(fēng)襲之而身始熱也。諸陽皆會于頭,陽氣一虛,則清陽之氣不能上升,而邪熱遂乘之,熏蒸于頭而作痛,不必有外風(fēng)犯之,頭始痛也。清氣不升,則濁氣不降,上下拂亂,安得不吐瀉哉。人身之脈,皆屬于目,眼眶屬脾,脾氣既傷,目無所養(yǎng),欲不閉而不可得也。脾之絡(luò)連于舌本,散布于舌下,脾傷則舌之絡(luò)失養(yǎng),此言語之難也。咽喉雖通于肺,然脾虛則五臟皆虛,肺虛而咽喉難司出入,心之神明亦因之昏瞀矣。陰囊屬肝,脾虛則肝欲來侵,頻按其囊者,惟恐肝木之旺,土虧之極,反現(xiàn)風(fēng)木之象也,治法大健其脾土,則風(fēng)木之象自消矣。方用補中益氣湯:人參10g、白術(shù)15g、 黃芪 15g、 當(dāng)歸10g、 茯苓10g、 陳皮2g、 甘草2g、 柴胡3g、 升麻2g、 制附子2g、水煎服。病本內(nèi)傷,用補中益氣湯自中病情。方中加入附子者,蓋參、芪 、歸、術(shù)非得附子則其功不大,建功亦不甚神。況用止三分,亦無太熱之虞,轉(zhuǎn)有反正之速也。
脾腎虛感寒:人有終日思慮憂愁,致面黃體瘦,感冒風(fēng)邪久不愈,是內(nèi)傷于脾腎。人后天脾胃,先天腎,二經(jīng)最不宜病而最易病。天下無不思之人,亦少無愁之客,但過于思慮,則脾土之氣不升,胃土之氣不降,食乃停積于中州而不化,不能生津生液,以灌注于五臟。蓋思則傷脾,憂則傷腎。脾腎兩傷,而外邪尤易深入,欺先后二天之皆虛也。治法烏可散邪,而不扶正。方用脾腎雙益丹:人參30g、 白術(shù)30g、山藥30g、 茯苓15g、 甘草3g、 巴戟天30g、 山茱萸10g、肉桂2g、 柴胡3g,水煎服。此方補土之中,有補水之味,有散邪之劑。有補之益,而無散之傷,實乃治憂思內(nèi)損之神方,非止治憂思外感之妙藥也。
水濕外感:人有終日捕魚,身入水中,時而發(fā)熱,畏寒惡冷,人以為風(fēng)濕之外感也,誰知是肺氣之閉塞乎。身入水中,遏抑皮毛,則虛氣難以舒轉(zhuǎn),濕且中之。夫濕本外受,今從皮毛旁入,致使一身之氣閉塞不通,此畏寒惡冷之所以起也。肺氣既虛,則皮毛不能外衛(wèi),水冷金寒,肺氣與濕邪相戰(zhàn),則身熱生矣。治法補其肺氣為主,兼帶利水之味,則正旺而邪自易散。方用利肺湯:紫蘇3g、 人參6g、 白術(shù)10g、 茯苓15g、 甘草3g、 桔梗3g、 半夏3g、 神曲2g、 附子1g、水煎服。
誦讀外感:人有晝夜誦讀不輟,眠思夢想,俱在功名,勞瘁不自知,饑餓不自覺,遂至感入風(fēng)邪,咳嗽身熱,誦讀傷氣,氣傷則肺虛,邪即隨虛而入于肺。補胃土之氣,以生肺氣兼散邪,方用助功湯:人參6g、 茯苓10g、 麥冬15g、 甘草3g、 桔梗3g、 半夏3g、 黃芩2g,水煎服。此方肺胃同治也。助胃中之氣,即助肺中之氣,瀉肺中之火,即瀉胃中之火,祛肺中之邪,即祛胃中之邪。
憂思外感:人有憂思不已,加之飲食失節(jié),脾胃有傷,面色黧黑不澤,環(huán)唇尤甚,心中如饑,然見食則惡,氣短而促,人以為內(nèi)傷之病,誰知是陰陽之相逆乎。夫心肺居于上焦,行榮衛(wèi)而光澤于外,腎肝居于下焦,養(yǎng)筋骨而強壯于內(nèi),脾胃居于中焦,運化精微,灌注四臟,是四臟之所仰望者,全在脾胃之氣也。倘脾胃一傷,則四臟無所取資,脾胃病而四臟俱病矣。若憂思不已,則脾胃之氣結(jié),飲食不節(jié),則脾胃之氣損。口者,脾氣出入之路,唇為口之門戶,脾氣通于口而華于唇,金水反侮土,故黑色著于唇,非陰陽相反而成逆乎。不惟陽明胃脈之衰而面焦已也,是脾胃陰陽之氣兩有所虧,烏可不急救其中州之土乎。方用和順湯:升麻2g、 防風(fēng)2g、 白芷2g、 黃 芪10g、 人參6g、 甘草2g、 白芍8g、 白術(shù)15g、 茯神9g、 炮姜2g、此方乃補中益氣之變方,升陽氣以散陰氣之治法也。凡陽氣下陷于陰中,則用補中益氣之方升提陽氣。倘陰氣上浮于陽中,則用此方升散其陰氣,皆能奏功之甚速也。
心勞外感:人有怔忡善忘,口淡舌燥,多汗發(fā)熱,四肢疲軟,小便白而濁,脈虛大而數(shù),由思慮過度而成。心勞則相火妄動,膻中手厥陰之經(jīng),性屬陰而主熱,古人以厥陽名之,以其火起之不可遏也。宜亟補其心氣之虛,大滋其腎水之涸,則心火寧靜,相火不安而自安矣。方用坎離兩補湯:人參15g、 熟地30g、 菟絲子10g、 生地15g、 麥冬15g、 丹皮6g、 炒棗仁8g、北五味子3g、 茯苓9g、 桑葉8g、 山藥15g、 白術(shù)10g,水煎服。此癥用鎮(zhèn)神湯亦效。人參 炒棗仁 茯苓 山藥(各五錢) 遠(yuǎn)志(一錢) 巴戟天(三錢) 甘草(五分) 黃連(三分)水煎服。
安樂外感:人有貪眠樂臥,終日倘徉枕席之上,遂至風(fēng)邪襲之,身痛背疼,發(fā)熱惡風(fēng),知脾氣之內(nèi)傷。夫脾主四肢,四肢倦怠,多欲睡眠則脾氣不醒,以脾氣之不能運動也。招外風(fēng)之入乎。脾氣因虛而招風(fēng),用補脾之法,方用補中益氣湯加味治之。補中益氣湯正益脾圣藥,況睡臥既久,脾氣下陷,正宜用之以升提下陷之氣。加半夏、神曲者,以久睡脾氣不醒者,飲食多致生痰,二味最善醒脾,故用之也。
賭博外感:人有終日呼盧,長夜斗葉,筋酸背痛,足重腹饑,以至感冒風(fēng)邪,遍身皆痛,身發(fā)寒熱,知血氣內(nèi)傷乎。故治法須大補氣血,少加以和解之品,方用十全大補湯加減治之。人參10g、 黃 芪15g、 川芎3g、 當(dāng)歸10g、 茯苓10g、 甘草3g、 白術(shù)10g、 陳皮2g、 白芍10g、 熟地10g、 柴胡3g、水煎服。但呼盧斗葉之人,未免火有余而水不足,故去肉桂,易之柴胡,于補中和之,則邪尤易散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