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民大革命失敗的慘痛教訓,使中國共產黨認識到了掌握武裝力量的重要性。 為挽救革命,共產黨開始用武裝起義來回答國民黨反動派的屠殺政策。 1927年8月,周恩來、朱德等領導南昌起義。它雖然沒有找到中國革命的正確道路,但它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標志著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武裝斗、創建人民軍隊和武裝奪取政權的開始。 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 漢口召開緊急會議,會議清算了陳獨秀的右傾錯誤,確定開展土地革命和武裝反抗國民黨統治的總方針,決定秋收時節發動武裝起義。這次會議給正處于思想紊亂、組織渙散中的中國共產黨指明了前進的方向。 1927年9月,毛澤東打出工農革命軍的旗號,領導湘贛邊秋收起義。起義軍攻打長沙受挫后,毛澤東率余部向敵人防守薄弱的山區進軍。1927年10月,毛澤東率領工農革命軍創建了中國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在革命根據地,毛澤東發動群眾打土豪,分田地,廢除封建剝削,開展土地革命。調動了農民的革命積極性,促進了農村經濟的發展,推動了根據地的經濟建設。毛澤東總結井岡山根據地的實踐經驗,提出了“工農武裝割據”思想——把武裝斗爭、土地革命、根據地建設三者結合起來。使根據地不斷鞏固擴大。紅軍和根據地的發展壯大,使國民黨十分驚恐,從1930年10月起,蔣介石調集重兵,向根據地發動三次大規模的“圍剿”。毛澤東、朱德指揮紅軍成功地粉碎了敵人的“圍剿”,根據地得到鞏固和發展;1931年冬,第一次全國蘇維埃代表大會在江西瑞金召開,大會宣布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成立,定都瑞金,毛澤東當選臨時中央政府主席。 1933年秋,蔣介石調兵百萬對紅軍各革命根據地發動第五次“圍剿“。博古、李德推行“左”傾冒險主義錯誤,紅軍第五次反“圍剿”失利。1934年10月,中央紅軍被迫實行戰略轉移,開始長征。 長征一開始,博古等又犯逃跑主義錯誤,紅軍損失慘重,處于極端危險境地,紅軍將士對博古、李德不滿。1935年一月召開遵義會議 內容:全力糾正博古等人在軍事上、組織上的“左”傾錯誤,肯定了毛澤東的正確軍事主張;選舉毛澤東為政治局常委,取消博古、李德的軍事指揮權。 意義:結束了“左”傾錯誤在中央的統治,事實上確立了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中央的正確領導,成為黨歷史上一個生死攸關的轉折點。遵義會議后,毛澤東指揮紅軍巧妙地沖破敵人的圍追堵截,歷盡艱險,于1935年10月中央紅軍到達陜北,與當地紅十五軍團會師,1936年10月,紅軍一、二、四方面軍在甘肅會師,長征勝利結束。 長征勝利的歷史意義 (1)使中國革命轉危為安。 (2)播下了革命的火種,鑄成了偉大的長征精神,成為激勵黨和人民繼續前進的巨大動力。 (3)保存了黨和紅軍的精華,成為以后領導抗日戰爭的骨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