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黨蔣介石集團和汪精衛集團相繼叛變革命后,經過一段時間的相互爭斗,達成妥協,寧、漢兩個“國民政府”實現合流。在此基礎上,1928年2月,南京國民政府改組。4月,國民黨軍隊繼續“北伐”,奪取奉系軍閥張作霖占據的地盤。6月,張作霖退出北京,在途經皇姑屯時被日軍密謀炸死。其子張學良就任東北保安司令,于12月29日宣布“服從國民政府,改易旗幟”。這樣,北洋軍閥不再作為一種政治力量繼續存在。國民黨在全國范圍內建立了自己的統治。 在國民黨的統治下,中國社會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質和人民的悲慘境遇沒有改變,中國仍然需要繼續進行徹底的反對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 但是,革命形勢發生了急劇變化,中國共產黨遭遇了極其嚴重的困難。 共產黨人和革命群眾遭到野蠻屠殺。據黨的六大時的不完全統計,從1927年3月到1928年上半年,被殺害的共產黨員和革命群眾達31萬多人,其中共產黨員2.6萬多人。 在極端危急的情況下,為了挽救革命,1927年7月中旬,剛組成的中共中央政治局臨時常委會毅然決定了三件大事:將黨所掌握和影響的部隊向南昌集中,準備發動武裝起義;組織工農運動基礎較好的湘、鄂、贛、粵四省農民發動秋收起義;召集中央緊急會議,討論和決定大革命失敗后的新方針。 8月1日,在以周恩來為書記的中共中央前敵委員會(簡稱前委)的領導下,賀龍、葉挺、朱德、劉伯承等人率領黨所掌握和影響下的軍隊兩萬多人,在南昌城頭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經過四個多小時激烈戰斗,起義軍占領了南昌城。根據中共中央的計劃,起義軍于8月3日陸續撤離南昌,南下廣東。這樣做是準備同廣東東江地區的農民起義軍匯合,進軍廣州,占領整個廣東,并奪取出海口,取得共產國際的援助,重新北伐。10月初,起義軍在廣東潮州、汕頭地區失敗。保存下來的部隊一部分轉移到廣東海陸豐地區,同當地農軍匯合;主要部分在朱德、陳毅率領下,轉移到湘南地區,開展游擊戰爭。 南昌起義總指揮部舊址——原江西大旅社 南昌起義在中國共產黨歷史上開辟了一個新的時期。這次起義像一聲春雷,使千百萬革命群眾在經歷了一系列的嚴重挫敗后,又在黑暗中看到了高高舉起的火炬。南昌起義在全黨和全國人民面前樹立起一面革命武裝斗爭的旗幟,標志著中國共產黨獨立地領導革命戰爭、創建人民軍隊和武裝奪取政權的開始。 這次起義也有深刻教訓。周恩來后來曾指出,南昌起義軍“用國民革命左派政府名義,南下廣東,想依賴外援,攻打大城市,而沒有直接到農村中去發動和武裝農民,實行土地革命,建立農村根據地,這是基本政策的錯誤”①。 南昌起義后的第六天,中共中央在湖北漢口召開緊急會議(即八七會議)。會議著重批評了大革命后期以陳獨秀為首的中央所犯的右傾機會主義錯誤。毛澤東根據大革命失敗的慘痛教訓,在發言中指出:“以后要非常注意軍事。須知政權是由槍桿子中取的。”會議確定了實行土地革命和武裝起義的方針,提出了整頓隊伍、糾正錯誤而“找著新的道路”的任務,并選出以瞿秋白為首的新的中共中央臨時政治局。 八七會議會址 在中國革命處于嚴重危機的情況下,八七會議及時制定出繼續進行革命斗爭的新方針,使黨在政治上大進了一步。中國革命從此開始由大革命失敗到土地革命戰爭興起的歷史性轉變。 由于受到共產國際及其代表的“左”傾思想和黨內“左”傾情緒的影響,這次會議在反對右傾錯誤時沒有注意防止“左”的錯誤。黨內“左”傾情緒在這次會議上雖然是次要的,但其發展給后來的中國革命造成很大危害。 八七會議后,黨派出許多干部分赴各地,恢復和整頓黨組織,發動武裝起義。8月9日,在中共中央臨時政治局第一次會議上,決定毛澤東以中央特派員身份到湖南傳達八七會議精神,改組省委,領導秋收起義。 以毛澤東為書記的中共湖南省委前敵委員會,將參加起義的各路武裝5000余人統一編為工農革命軍第一師,于9月9日發動了湘贛邊界秋收起義。秋收起義開始是以攻打中心城市長沙為目標的,起義軍最初曾占領醴陵、瀏陽縣城和一些集鎮,由于遭到遠比自己強大的反革命軍隊的抵抗,損失嚴重。這時,毛澤東果斷地改變原有部署,下令各路起義部隊停止進攻,退到瀏陽文家市集中。9月19日,毛澤東在文家市主持召開前委會議,否定了“取瀏陽直攻長沙”的主張,決定把起義軍向南轉移到敵人統治力量薄弱的農村山區,尋找落腳點,以保存革命力量,再圖發展。從進攻大城市轉到向農村進軍,這是中國人民革命發展史上具有決定意義的新起點。 9月29日,起義軍到達江西永新縣三灣村時,在毛澤東領導下進行了改編,史稱三灣改編。前委將已不足千人的部隊由原來的一個師縮編為一個團;建立黨的各級組織和黨代表制度,黨的支部建在連上,班、排有小組,連以上設黨代表,營、團設黨委;成立各級士兵委員會,實行民主制度,在政治上官兵平等。這些措施開始改變起義軍中舊軍隊的習氣和不良作風,從組織上確立了黨對軍隊的領導,是建設無產階級領導的新型人民軍隊的重要開端。 經過三灣改編,起義軍精神面貌煥然一新。一位連長在寫給妻子的信中說:“我們天天行軍打仗,錢也沒有,衣也沒有穿,但是精神非常的愉快,較之從前過優美生活的時代好多了,因為是自由的,絕不受任何人壓迫;同志之間亦同心同德,團結一致。”②
10月上旬,毛澤東率領起義軍到達井岡山北麓的寧岡縣,先后和當地農民武裝袁文才(共產黨員)、王佐兩部建立聯系,又派黨員軍事干部到袁文才部隊中幫助進行政治、軍事訓練,開始了創建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斗爭。 繼南昌起義和秋收起義之后,中國共產黨又于12月11日發動了廣州起義。起義由中共廣東省委書記張太雷和葉挺、惲代英、葉劍英、楊殷、周文雍、聶榮臻、陳郁等領導。共產國際代表諾伊曼等參與了對起義的指導。參加起義的有國民革命軍第四軍教導團全部、警衛團一部和廣州工人赤衛隊七個聯隊以及市郊部分農民武裝。起義爆發后,乘國民黨軍主力外調的機會,起義軍一度占領廣州絕大部分地區,成立了蘇維埃③政府,頒布了維護工農權益的法令。由于敵我力量對比懸殊,無力堅守廣州,擔任起義總指揮的葉挺主張趁敵人主力尚未開回廣州前將起義部隊撤出,這個正確主張遭到諾伊曼反對。起義軍同敵人進行了頑強戰斗,終因敵眾我寡,在起義的第三天即告失敗,張太雷和許多革命者英勇犧牲。 廣州起義指揮部舊址 除了這幾次規模較大的起義外,到1928年初,黨還在一些省份領導了一系列武裝起義,比較重要的有:海陸豐起義,瓊崖起義,黃安、麻城起義,東固起義,弋陽、橫峰起義,萬安起義,湘南起義,桑植起義,閩西起義,確山起義,渭南、華縣起義等。 這些起義大多數由于敵我力量懸殊、領導者實行了錯誤的政策或客觀條件不成熟,結果失敗了。但一些起義部隊在數省邊界地區的偏僻山村堅持了下來,在這里開展游擊戰爭,實行土地革命,建立革命政權,為以后紅軍和根據地的更大發展奠定了初步基礎。 經過南昌起義、秋收起義、廣州起義,以及在各地舉行的一系列起義,黨進入了創建紅軍的新時期。
①周恩來在中央批林整風匯報會上的報告(1972年6月10日),記錄稿。 ②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毛澤東年譜(1893-1949)》(修訂本)上卷,中央文獻出版社2013年版,第221頁。 ③“蘇維埃”一詞是俄文音譯,就是代表會議的意思。 節選自《中國共產黨的九十年》 圖文編輯 楊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