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2008年在港上市,2017年戰略退市,2019年再度上市,再次相見,華熙生物(688363.SH)已是全球玻尿酸龍頭企業。然而,高處不勝寒,上市兩年后,華熙生物遭遇“成長的煩惱”,——快速增長的銷售費用正在侵蝕利潤空間、口服玻尿酸產品被消費者質疑是“智商稅”,在此背景下,華熙生物有了新的戰略規劃。在資本市場,華熙生物遇冷,1月7日收盤,股價報收于138.8元/股,已較昔日最高點314.57元/股下挫55.9%。新的戰略規劃能拯救玻尿酸一哥于水火嗎? 華熙生物又雙叒叕有高管離職了! 1月4日晚間,華熙生物發布公告稱,公司副總經理、首席技術官、核心技術人員李慧良因個人原因辭去公司相關職務。華熙生物上一次發布人事變動公告是2021年11月10日。近一年來,華熙生物共發布6次人事變動。 華熙生物頻繁的人事變動,引發了人們的猜測。眾說紛紜,但普遍都觸及到一點:業績因素。 財熵注意到,2018年至2020年,華熙生物扣非歸母凈利潤同比增速分別為88.34%、35.16%、0.13%,處于連續急速下降態勢。此外,半年度扣非歸母凈利潤同比增速,亦有較大波動,2019年6月30日至2021年6月30日,增速分別為69.27%、-11.44%、30.68%。從數據可見,華熙生物的盈利能力并未呈現出穩健的發展趨勢。 高管頻頻離職、業績增長乏力,或是在這兩個因素的疊加作用下,華熙生物在資本市場持續遇冷,1月7日收盤,華熙生物股價報收于138.8元/股,已較歷史最高點314.57元/股下挫了55.9%。 與此同時,在二級市場,已經出現了對華熙生物的“節前早割”、“活不過春節”的看衰言論。顯然,于股民而言,華熙生物還需要拿出更強有力的盈利手段,來證明其投資價值。 從崛起到轉型:玻尿酸龍頭成長記 說起華熙生物,大部分人的第一印象,是其五花八門的玻尿酸產品。但鮮少有人知道,華熙生物并不是一開始就做美容產品的,它最開始只是一家原料供應商。而從原料供應商成功轉型為醫美產品商,離不開一個人的決策——創始人趙燕。 華熙生物創始人趙燕 圖源網絡 1988年,海南經濟特區成立,當時還在大學擔任助教的趙燕,敏銳地嗅到了機會,斟酌過后,她做出了和同事組團南下闖蕩的決定。 從倒賣冰箱到經營服裝企業,再到進軍房地產生意,三次創業,趙燕實現了財務自由。2000年,已頗有身家的趙燕到北大讀EMBA,一次偶然的機會,她結識了時任山東生物醫藥研究院副院長的郭學平。 當時,山東生物醫藥研究院與外企合資成立的山東福瑞達生物化工有限公司,因資金困難項目難以開展,正在滿世界拉投資,而身價豐厚的趙燕就被研究院工作人員“盯”上了。 雖然趙燕本人對于研究院的透明質酸(玻尿酸)項目一知半解,但當得知一個玻尿酸分子可以鎖住1000個水分子時,她立刻被吸引住了,于是便向山東福瑞達生物化工注資1200萬元,置換了50%的公司股權。2001年,趙燕正式接手,將公司更名為華熙福瑞達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這就是華熙生物的起點。 彼時,華熙生物還只是一家玻尿酸原料供應商,生意僅觸及B端商家。直到2008年華熙生物在港上市,才開始嘗試向C端消費市場摸索。不過,進軍C端并不如想象中順利,在大部分人的印像中,華熙生物還是那個原料廠商。 為尋求突破,2017年11月,華熙生物戰略性退出港股市場,并做出“直面消費終端,觸達更廣闊消費市場”的全產業鏈戰略決策。深耕透明質酸(玻尿酸)行業多年,華熙生物已經具備生產出與國際大牌比肩好產品的技術實力。 為形成消費認知,華熙生物決定以“打造一款爆款功能性”口紅為突破口。2018年,華熙生物與故宮博物院合作,共同開發出“故宮口紅”文創精品,故宮元素加上能解決口紅拔干問題的華熙生物獨有專利成分Hyacolor?油分散透明質酸,產品上市不久就賣到脫銷。 正如前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先生所評價:“當我們在公眾場合拿出一只中國色的口紅時,那會是多有尊嚴的一件事?!?/span> 故宮的背書、消費者的認可,華熙生物由此一炮而紅。 2019年11月6日,華熙生物在上交所科創板掛牌上市,股票代碼688363,上市首日便喜迎開門紅,大漲78.07%,市值達408.48億元,超越上海家化(600315.SH),創下本土化妝品企業最高市值。另據2019年第三方研究機構弗若斯特沙利文的報告,全球市場的玻尿酸中,39%出自華熙生物,是全球最大的透明質酸研發、生產與銷售企業。 2019年11月6日,華熙生物在上交所科創板上市。圖源網絡 近幾年,B端原材料起家的華熙生物,正在加速過渡到C端功能性護膚品生意。從營收結構來看,華熙生物的轉型已初顯成效。 財熵梳理財報發現,華熙生物的功能性護膚品營收,已經由2016年的0.64億元增長至2020年的13.46億元;同時間段內,功能性護膚品占當期產品營收的比例,也由8.73%上升至51.12%,不僅全部呈現出大幅增加的趨勢,且已經成為公司主要的創收來源。 不過,看似被轉型成功光環籠罩著的華熙生物,也并不是完全沒有煩惱。 快速增長的銷售費用正在侵蝕利潤 當消費者開始主動搜索某個品牌時,就預示著他們對該品牌的認知正在開啟,而建構這一認知的核心前提就是品牌營銷。這一點放在華熙生物身上,同樣說得過去。溯源華熙生物的出圈歷程,品牌營銷可謂功不可沒。 華熙生物旗下四大品牌,分別為潤百顏、夸迪、米蓓爾、肌活,公司專有的玻尿酸及相關技術是四個品牌的主要賣點,四個品牌都標榜自己為技術品牌。但在外界看來,它們和網紅品牌并無多大分別,這主要體現在華熙生物財報中明顯的重營銷輕研發的現象。 財熵注意到,近年來華熙生物不斷開拓市場,擴展商業版圖,先后在美國、法國、日本、中國香港等地成立子公司,在國際醫美市場打響自身品牌名號。 2018年至2020年,華熙生物的營收逐年遞增,分別為12.63億元、18.86億元、26.33億元。營收規模不斷增長的同時,銷售費用也“水漲船高”。數據顯示,同期,華熙生物銷售費用分別為2.84億元、5.21億元、10.99億元,同比分別增長126.14%、83.74%、110.84%,占同期營收比例不斷擴大,由2018年的22.49%攀升至41.74%%。 而另一邊,華熙生物在研發上的投入,卻遠不如其在銷售費用投入上那般大方,數據顯示,2018年至2020年,華熙生物的研發投入分別為5286.59萬元、9388.62萬元和1.41億元,在公司總營收中占比分別為4.19%、4.98%和5.36%,分別僅為同期銷售費用的18.63%、18%和12.84%。2021年前三季度,其營收為30.12億元,而同期銷售費用高達13.97億元,研發投入僅為1.92億元,后者連前者的1/10都不到。 行業數據顯示,早在2019年,全部科創板上市公司的平均研發費用率已經達到了12%。作為全球最大的玻尿酸原料供應商,可以說,華熙生物的研發投入遠配不上它的行業地位。 華熙生物也因依靠流量與營銷制造爆款付出了巨大的代價,快速增長的銷售費用直接侵蝕了它的凈利潤。數據顯示,2018年至2020年,公司凈利潤增速分別為90.69%、38.15%、10.28%,呈持續下降趨勢。 另一方面,營銷的“邊際效用”,即每增加一塊錢廣告投入能帶來的銷售額增量,也明顯在遞減。2019年華熙生物的營銷投入占比約30%、2020年占比約45%,也就是說,同樣100元的銷售額,2019年公司只需要投入30元的營銷推廣費就夠了,但2020年公司需要投入45元,且隨著競爭的加劇,這一數字大概率還會上升。 需要指出的是,雖然連年上漲營銷投入正在逐漸侵蝕華熙生物的利潤空間,但這些錢也不是白花的,還是有一定積極作用的。至少,這些大手筆的投入,讓華熙生物在C端消費市場闖出了一片天地。 以華熙生物的子品牌潤百顏為例,2021年上半年,該品牌實現收入4.91億元,占華熙生物功能性護膚品比重高達41%。2021年“6·18”活動期間,潤百顏位列天貓平臺新銳國貨護膚品牌No.1、京東國貨精華類目No.1。 資料來源于公司定期報告 值得一提的是,在巨額推廣費用的鋪墊下,華熙生物的產品,雖然被部分KOL極力推介,但網絡上對于其是否為“智商稅”的質疑卻從來沒有停止過;且這種質疑,在華熙生物高調宣布進軍玻尿酸食品領域后,有愈演愈烈的趨勢。 口服玻尿酸產品被質疑是“智商稅” 在競爭對手紛紛拓展醫美業務邊界時,華熙生物仍然死守玻尿酸陣地,圍繞玻尿酸進行產業鏈上下游的擴張,而口服玻尿酸產品就是華熙生物瞄準的新賽道。 華熙生物為什么選中了口服玻尿酸產品?研究機構弗若斯特沙利文發布的《2020全球及中國透明質酸(HA)行業市場研究報告》,或許可以給出答案。報告預測,全球食品級透明質酸終端產品市場,預計將以4.9%的年平均復合增長率,達到2025年的5.0億美金規模。 2021年1月,國家衛生健康委批準,透明質酸鈉(即玻尿酸)可以應用于食品原料。據華熙生物趙燕透露,這一條款的主要推動者就是她的公司。 華熙生物曾表示,“相比透明質酸原料在化妝品領域及醫藥領域的應用,食品級玻尿酸更具有增長空間”。而現實中,華熙生物也在用行動證明自己的決心。2021年1月,華熙生物推出玻尿酸食品品牌”黑零”;3月,推出國內首款玻尿酸飲用水“水肌泉”;8月,推出玻尿酸果酒“休想角落”。 看得出來,華熙生物極力想講好玻尿酸食品的新故事。但在玻尿酸是否能通過飲用被人體吸收還存在爭議的當下,華熙生物所推出的五花八門的玻尿酸產品,一直被外界質疑是在收取”智商稅“,尤其是在一些食品在被加上”玻尿酸“的概念后身價倍增的情況下。如同樣是飲用水,一瓶550ML的某品牌普通礦泉水僅售2元,但420ML的水肌泉售價卻高達7.8元。 然而,即便拋開價格來看,消費者的諸多質疑也不完全是主觀臆斷。 在醫美領域,人們確實通過注射玻尿酸達到除皺與修飾臉部的效果,但在透明質酸的食品級應用上,目前,關于口服玻尿酸飲用水是否有效、效果如何,并沒有科學權威的研究數據作支撐。 據鳳凰網報道,2012年,歐洲有公司向歐洲食品安全局申報“口服玻尿酸能護膚”的功效,專家委員會在深入審查完該公司提交的證據后,發現該項申請并沒有足夠的相關人體實驗數據做支撐,于是便以“口服玻尿酸和保護皮膚之間無法建立因果關系”的理由,明確否決了該公司的有效護膚功效申請。 在此后的這些年中,雖然也有學者就此進行過科學研究,但由于這些實驗在實驗設計、數據分析等方面或多或少存在漏洞,缺乏有說服力的科學證據,所以時至今日,有關“口服玻尿酸能護膚”的功效申報,一直未能被官方權威機構通過。 一位專業人士表示,“雖然國家衛健委已于2021年1月通過了玻尿酸用在普通食品中的條例,但其實,'能吃’和'吃了有用’完全是兩碼事?!?/span> 另外,從多位醫美行業從業者、醫療工作者的評價來看,他們對玻尿酸飲用水的看法也普遍傾向于“沒品牌所宣傳的那么神”。 新賽道,新規劃 據研究機構弗若斯特沙利文預測,到2025年,全球食品級透明質酸終端產品市場,將達到5億美元規模。誠然,口服玻尿酸產品大有“錢”途,但想要講好故事,僅憑噱頭和廣告,是遠遠不夠的。 面對消費者的質疑,趙燕認為,最根本的方法是提高企業的科技研發能力。財報顯示,目前,華熙生物在研項目160個,比2020年底增長37個;已申請專利 408 項(含發明專利 335 項),其中已獲授權專利126 項(含中國發明專利 63 項,國外發明專利 4 項)。 財熵注意到,過去一年,華熙生物在“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領域大動作不斷。如,構建平臺型企業,成立“華熙生物研究院”,圍繞原料、配方、工藝、數據、商標、服務等六個維度建立起 6 大編碼體系,向產業鏈上下游合作伙伴賦能;再如,和一些高校達成合作或共同成立研究中心,比如與山東大學共同成立了 “合成生物聯合創新中心”、與中科院天津工業生物技術研究所達成戰略合作等。 除了科研層面,針對企業目前的現狀,在企業發展層面,華熙生物也有所規劃。 透過華熙生物財報,財熵發現,其戰略規劃主要集中在以下四方面: 一是原料業務,公司將保持透明質酸原料行業龍頭地位,并不斷拓展多種生物活性物質的應用; 二是醫療/醫美終端業務,公司將推出多樣化的、滿足消費者不同訴求的系列透明質酸產品; 三是功能性護膚品業務,公司將由粗放式增長進入精細化運營階段,將研發、供應鏈、品牌建設等核心環節集約形成中臺,有效賦能前臺各大品牌事業部,助力品牌快速成長; 四是功能性食品業務,公司將通過自有品牌切入飲用水、膳食零食等長周期品類賽道,同時外延合作賦能其他消費品龍頭企業,把握終端消費品市場新增長機遇。 為什么是這四個方面?趙燕曾表示,“華熙生物現在是原料業務、醫療終端、功能性護膚品以及功能性食品業務四輪驅動,哪個輪子出了問題可能都跑不快?!?nbsp; 其實,趙燕的說法也不全是“杞人憂天”。前文說過,雖然華熙生物還是玻尿酸行業的龍頭企業,但它近幾年的凈利潤增速在不斷下降。在講究成長性的資本市場,這顯然不是一個好的現象。 更何況,當前玻尿酸行業的競爭越來越激烈?!斑@些年,競爭者有來有去,不斷有企業進入,也不斷有企業出局,競爭已經很激烈了!”華熙生物副總經理、首席科學家郭學平也曾表現出與趙燕相似的擔憂。 2021年12月1日,安信證券曾對華熙生物進行過分析研究,得出的結論是“華熙生物正處于(19)70年代歐萊雅的發展階段,未來十年將是其發展的黃金十年”。由此可見,即便是玻尿酸行業龍頭企業,在綜合實力上,華熙生物離世界一線品牌還是有一段距離。 現在,華熙生物旗下四大品牌潤百顏、夸迪、米蓓爾和BM肌活,均已成功實現商業化,接下來的黃金十年,玻尿酸一哥將到達何處,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