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非特異性潰瘍性結腸炎:調暢氣機厥陰入,柳暗花明又一村 慢性非特異性潰瘍性結腸炎也稱潰瘍性結腸炎,主要癥狀有腹痛、腹瀉伴里急后重、黏液膿血便或水樣便。 其病程漫長,病情常反復發作,一般方法難以取效。 余從厥陰入手,以厥陰虛寒、厥陰之熱、厥陰寒熱錯雜來辨證分型,取得很好療效。 厥陰病是傷寒六經的最后階段,是以氣血陰陽衰竭為主要病機,以厥、熱、下利為主要表現。 關于下利,三陰皆可見到,太陰以腹滿下利為主; 少陰以自利清水,下利清谷,便膿血為主; 厥陰以小腹滿,按之痛,內拘急,便血至熱利下重為主要臨床表現,與非特異性潰瘍性結腸炎癥狀極其相似。 厥陰下利可分為三種,即寒、熱與寒熱錯雜。 如當歸四逆湯、四逆湯治療寒利。 《傷寒論》351條:“手足厥寒,脈細欲絕者,當歸四逆湯主之。” 《傷寒論》227條:“自利不渴者,屬太陰,以其臟有寒故也,當溫之,宜服四逆輩。” 《傷寒論》228條:“脈浮而遲,表熱里寒,下利清谷者,四逆湯主之。” 白頭翁湯治療熱利。 《傷寒論》373條:“下利,欲飲水者,以有熱故也,白頭翁湯主之。”“熱利下重者,白頭翁湯主之。” 麻黃升麻湯、烏梅丸治療寒熱錯雜之利。 《傷寒論》357條:“傷寒六七日,大下后,寸脈沉而遲,手足厥逆,下部脈不至,喉咽不利,唾膿血,泄利不止者,為難治。麻黃升麻湯主之。” 《傷寒論》338條:“傷寒,脈微而厥,至七八日,膚冷,其人躁,無暫安時者,此為臟厥,非蛔厥也。蛔厥者,其人當吐蛔。今病者靜,而復時煩者,此為臟寒。蛔上入其膈,故煩,須臾復止,得食而嘔又煩者,蛔聞食臭出。其人常自吐蛔。蛔厥者,烏梅丸主之。又主久利。” 【驗案集粹】 王某,男,26歲。 現病史:潰瘍性結腸炎2年半,口服美沙拉嗪1年,無明顯效果。 刻診:膿血便,一天四五次,面色黃白,痤瘡滿布,口不干,腰酸,舌胖大,脈左關弱。 辨證:厥陰寒熱錯雜證。 治法:溫肝陽,散肝寒,清濕熱。 方藥:烏梅丸加味。 生地榆20g,金銀花10g,白頭翁10g,烏梅10g,黃連3g,黃柏6g,干姜3g,肉桂3g,細辛3g,附子5g,人參10g,當歸10g,甘草10g,赤石脂30g,側柏炭10g,仙鶴草30g。14劑。 二診:藥后效果不顯,大便每日5次,出血鮮紅,面色萎黃,口不干,腹部怕冷,手足冷,舌淡苔薄膩,脈弦細。 辨證:厥陰虛寒,寒熱錯雜。 治法:溫暖肝腎,引火歸原。 方藥:當歸四逆湯加味。 當歸10g,桂枝10g,白芍10g,細辛7g,地錦草15g,阿膠10g,附子7g,肉桂5g,訶子15g,甘草7g,生姜10g,紅棗10g,側柏炭10g,仙鶴草30g,桔梗10g,生地榆20g。14劑。 三診:大便形態正常,帶些許血絲。一日三四次,口不干,舌暗胖有齒痕,苔薄膩,脈沉弱。 【臨證心得】 直腸段近肛門處病變一般是厥陰熱證實證,結腸段的病變一般為厥陰虛寒證。 結腸再往上大多表現寒熱錯雜,而接近小腸段大多表現熱證。 潰瘍性結腸炎無論在活動期,還是在靜止期,均有大腸氣機不暢,氣血阻滯之病機存在,所以調暢氣機是潰瘍性結腸炎一個重要的治法。 調暢氣機從厥陰入手,根據熱、寒、寒熱錯雜,分別選用白頭翁湯、當歸四逆湯、麻黃升麻湯或烏梅丸針對性補肝陽、養肝血、清肝熱。 目的在于氣機調暢,濕熱、寒濕、濁邪自散。 此例患者從證候來看屬于當歸四逆湯證。 當歸四逆湯是治療手足厥冷,厥陰虛寒之證。 寒主收引凝滯,寒氣凝結,此方可升可降,可收可散,且能破冰解凍。 在使用本方時,舌苔垢膩加豬苓、茯苓、山藥、白術;泄瀉重加訶子、肉桂;內有久寒的加吳茱萸、附子。 在臨床中使用白頭翁湯時,抓住血痢以腹痛,下痢膿血,赤多白少,舌紅苔黃,脈弦數為辨證要點。 其中白頭翁味苦、氣溫、無毒,其性可升可降。 陳士鐸云:“能化大腸之毒,能逐瘀積而留津液,能破癥瘕積聚,愈金瘡。”其用量是取效之關鍵,一般15~30g,腸癌患者可用60~90g。 仲景在厥陰篇條文中明確指出,烏梅丸治久痢。 在非特異性結腸炎治療中,這一類病人除下痢以外,往往伴有失眠、頭暈等神經系統的病變,故在使用本方時,常常加用赤石脂30~50g,龍骨、牡蠣、生地榆各30g。 麻黃升麻湯治療泄瀉不止,歷代醫家對本條理解各不相同。 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關鍵是對本條脈診的理解,“寸脈沉而遲,下部脈不至”,余之理解,病邪陷入厥陰,由于大下后傷及陰液而導致寸脈虛滯而沉遲,土陷木郁,下焦之氣不能正常生發,故出現脈不至候。 根據“厥陰不治,求治于陽明”之理來分析,按麻黃、升麻為太陰、陽明之藥,桂枝、白芍有調和營衛的作用。 加以當歸分量與主藥升麻同量,更能發揮其補益肝脾的功效。 茯苓、白術、干姜、炙甘草溫中健脾而止瀉,厥陰之上,風氣治之,中見少陽,膽火上逆而侮肺金,故“咽喉不利,唾膿血”,以知母、黃芩、石膏之寒清其熱。 在慢性非特異性結腸炎診治過程中,特別是經過西醫免疫抑制劑治療以后,患者常常會出現咽喉干痛、腹脹、便下膿血、舌苔厚膩、寸關脈沉尺脈弱,此類患者可使用麻黃升麻湯合薏苡附子敗醬散來治療,可取得良效。 治療慢性腸炎常用對藥: 1.補骨脂配骨碎補 二者合用,善治慢性腹瀉,為治療骨質增生的特效藥。《本草綱目》云:骨碎補能治療久瀉,久痢。補骨脂補火助陽,溫脾止瀉。 2.仙鶴草配桔梗 仙鶴草,止血,止瀉,活血,為強壯藥,對邪實無戀邪助熱之力,對久病體虛可以補虛止瀉,用量在30~80g,補氣之力大于黃芪。桔梗排膿。 3.黃連配干姜 二者寒熱并用,根據寒熱來決定用量。 4.白槿花配地榆 白槿花,清熱解毒,活血排膿,治療里急后重。地榆,清熱解毒,收斂攻瘀。 5.肉桂配赤石脂 肉桂與赤石脂屬于“十八反”,余在臨床中取其相反相激,能達到溫里散寒、澀腸止瀉之功。 余不僅在非特異性結腸炎中使用,對于腸癌術后的治療,也常取此兩味藥配伍,取得很好良效。 有幾句話可供參考:六腑以通為用,以通就是補;暴注急迫,皆屬于熱;脾主升,胃主降,升清降濁,氣機調暢,天下無病;血止則便膿自愈,調氣則后重自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