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8月高考優秀作文專輯8月出爐,買買買! 高考第一品牌語文月刊代碼46-88每月一本定價12元。其中每年8月高考優秀作文點評專輯、12月最新高考分類練習專輯、4月最高高考沖刺AB卷二套題等為高考必備!咨詢微信160170248,手機13602424805 語文月刊2021年8月高考作文專刊目錄 摘要:高考作文的寫作方向顯然是有“規定性”的,這種“規定性”就是“題意”的要求——也就是要求考生必須寫什么,必須怎么寫。高考作文評分標準中基礎等級的第一條要求就是“符合題意”,這涉及到文章的體式、主旨、材料、以至標題、字數等或顯性或隱性的要求。寫作文時不符合題意,輕則“偏題”,重則“跑題”。這就需要我們運用辯證思維來快速精準地審題,保證作文的方向沒有偏差。 關鍵詞:作文審題;辯證思維;聯系;發展;矛盾;創新 2017版《語文課程標準》提出了語文核心素養的四個方面:語言建構與應用、思維發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造、文化傳承與理解。思維滲透和貫穿了語言、審美和文化的各個方面。語言與思維互為表里。離開了思維,語言就是一堆孤立的、僵死的字詞。高考作文的審題,是通過語言理解別人的思想,高考作文的寫作,則是通過語言表達自己的思想。不管哪種類型的高考作文寫作,都注重對考生思維的考查。考生在高考審題中要巧用辯證思維來解題,以便更好地構建行文思路。 1.聯系思維: 唯物辯證法認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和周圍其他事物相互聯系著的,整個世界就是一個普遍聯系著的有機整體。這就要求我們要全面而不是孤立地看問題。全面審題要求對所有命題者給出的材料、提示、要求及注意事項,都要一一看清楚,看明白,不能疏忽,不能遺漏。 示例1:(2021高考全國卷甲卷) 中國共產黨走過百年歷程。在黨團結帶領人民進行的偉大斗爭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已經深深融入我們的血脈和靈魂。我們過的節日如“五四”“七一”“八一”“十一”,我們唱的歌曲如《義勇軍進行曲》《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我們讀的作品如《為人民服務》《沁園春·雪》《荷花淀》《紅巖》,我們景仰的革命烈士如李大釗、夏明翰、方志敏、楊靖宇,我們學習的榜樣如雷鋒、焦裕祿、錢學森、黃大年,等等,都給予我們精神的滋養和激勵。我們心中有陽光,我們腳下有力量。我們的未來將融匯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征程,我們處在一個大有可為的時代…… 請結合材料,以“可為與有為”為主題,寫一篇文章。 分析:全國卷甲卷明確的給出了主題——“可為與有為”,但是要注意構思前提是必須“結合材料”,這也就要求我們仔細地研讀材料,找出不可遺漏的必要條件。研讀發現,“可為”“有為”是一個整體過程的兩個階段:“可為”是指某種行動具備了可能,是前提;“有為”則是將其進一步落到實處,是發展。作為行動主體,“我們”可以“有為”的前提是接受了黨的百年歷程中優秀文化的“精神滋養和激勵”,從而“心中有陽光、腳下有力量”,從身到心都為“有為”奠定了基礎。而我們“有為”,既受注入到“血脈和靈魂”的革命文化與先進文化的慣性驅動,也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征程”這個時代責任的召喚。由此,“我們”是“為”之主體,“可為”是前提條件,“有為”是落實發展,“可為”著眼于歷史文化財富的積累,“有為”是著眼當下時代責任和未來民族發展,這些條件之間的內在關聯梳理清楚,作文的指向性便十分清晰,不至于在寫作文時信馬由韁,“無所不為”了。 2.矛盾思維: 黑格爾在其唯心主義哲學中明確提出矛盾即對立統一。馬克思主義吸取了黑格爾的合理思想,系統提出了唯物辯證法的對立統一規律,把矛盾規定為反映事物的對立統一關系的哲學范疇。作文材料中往往也隱含對立統一的矛盾,倘若能關注到,審題立意便不會片面,乃至偏題。 示例2:(2021年高考一卷) 1917年4月,毛澤東在《新青年》發表《體育之研究》一文,其中論及“體育之效”時指出:人的身體會天天變化。目不明可以明,耳不聰可以聰。生而強者如果濫用其強,即使是至強者,最終也許會轉為至弱;而弱者如果勤自鍛煉,增益其所不能,久之也會變而為強。因此,“生而強者不必自喜也,生而弱者不必自悲也。吾生而弱乎,或者天之誘我以至于強,未可知也”。 以上論述具有啟示意義。請結合材料寫一篇文章,體現你的感悟與思考。 分析:全國一卷的高考題,可以扣住“體育之效”分析,也可以扣住“強和弱的轉化關系”立論,后者便涉及到了“矛盾思維”。在“強弱”關系中,材料顯然給我們指出了其矛盾點:“生而強者不必自喜也”,因為“生而強者如果濫用其強,即使是至強者,最終也許會轉為至弱”,這里做了一個假設,就是對“強”的濫用;“生而弱者不必自悲也”,因為“弱者如果勤自鍛煉,增益其所不能,久之也會變而為強”,這里同樣做了一個假設——倘若弱者“勤自鍛煉”——如果考生看到這組矛盾,就能理解材料中“人的身體會天天變化”中“變化”的內涵,在審題立意的時候便不至于只談論“強”或“弱”某一個層面了。當然“以上論述具有啟示意義”這句話,某種意義上是暗示我們,并不一定僅僅圍繞“體育”行文,但應該就“強弱”之變來談論自己的體悟和思考。 分析:全國一卷的高考題,可以扣住“體育之效”分析,也可以扣住“強和弱的轉化關系”立論,后者便涉及到了“矛盾思維”。矛盾思維需要解決三個核心問題:一是矛盾的兩面是什么,二是矛盾的兩面會怎樣轉化,三是矛盾的兩面靠什么實現轉化。人的先天之軀體,有強有弱,這是矛盾的兩面性;而“至強者可以變弱”,“弱者久之也可以增強”屬于矛盾兩面的轉化;轉化的關鍵在于人的主觀能動性——是生而強便自喜,還是生而弱不自悲,是生而強便濫用其強,還是生而弱但勤自鍛煉。相對來說,問題一、二屬于陳述現象“是什么”,問題三則屬于思索“怎么辦”,是更高一級的思維。命題材料的指向很顯然偏重于第三個層面,我們也應該在行文中多談人的主觀態度、規劃方略、具體行為等后天行為對于先天矛盾轉化的巨大作用和意義,避免只停留于對現象進行描述的淺層思維。當然“以上論述具有啟示意義”這句話,某種意義上是暗示我們,并不一定僅僅圍繞“體育”行文,但應該就“強弱”之變來談論自己的體悟和思考。 3.發展思維: 發展是事物由量變到質變、由低級到高級的前進、上升的過程。在審題中,發展的觀點,也就意味著,我們要關注到題目中隱含的層遞性。唯有如此,在作文中觀點才不會局限于認知的一個層面,而是具有一定的發散,或者說能上升到一定的高度。 示例3:2021年全國乙卷 古人常以比喻說明對理想的追求,涉及基礎、方法、路徑、目標及其關系等。如漢代揚雄就曾以射箭為喻,他說:“修身以為弓,矯思以為矢,立義以為的,奠而后發,發必中矣。”大意是,只要不斷加強修養,端正思想,并將“義”作為確定的目標,再付諸行動,就能實現理想。 上述材料能給追求理想的當代青年以啟示,請結合你對自身發展的思考寫一篇文章。 分析:材料明確給出要求,“給追求理想的當代青年以啟示,請結合你對自身發展的思考”,可見“追求理想”“當代青年”“自身發展”是行文的立足點,在此基礎之上談論話題“義”。但要注意,“義”不是一個空泛的概念,“確定的目標,再付諸行動,就能實現理想”是一個動態的、包括樹立目標、付出行動、收獲結果三個階段的發展過程。楊雄的射箭比喻,則是借助形象的方式,讓考生很好地理解這之間的關系,理解材料中“義”不是靜態的概念,認知也就更深刻了。 4.創新思維 創新思維是指以新穎獨創的方法解決問題的思維過程,通過這種思維能突破常規思維的界限,以超常規甚至反常規的方法、視角去思考問題,提出與眾不同的解決方案,從而產生新穎的、獨到的、有社會意義的思維成果。在高考作文評價標準的“發展”分中,“深刻”“新穎”“文采”任意一方面有突出之處,均可讓作文脫穎而出。其中“新穎”需要考生運用創新思維去思考,究竟可否在選材、寫作角度或是文體的選用、語言的表達等方面別具一格。 示例4:2021年浙江卷 有人把得與失看成終點,有人把得與失看成起點,有人把得與失看成過程。 對此,你有怎樣的體驗與思考?寫一篇文章,談談自己的看法。 【注意】①角度自選,立意自定,題目自擬。②明確文體,不得寫成詩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襲、套作。 分析:浙江卷很明確地指出話題是對于“得失”的看法。很顯然,材料中的三種觀點,意味著三種人生態度,考生并不難下筆:無論是任選一個角度,還是綜合立意,都可以。若要寫出新意,讓人耳目一新,不妨從這幾方面思考: 角度創新:思路一是把“為什么”當作論述重點。不妨關注“終點”“起點”“過程”這幾個詞,這種表達一般是出現在賽場上,或者是旅途中。那么為什么同樣的賽道、同樣的旅程,不同的人會有不一樣的心態呢?追溯緣由,對原因挖掘的越深刻、越多樣,文章的視角也就越獨特。思路二是把“得”與“失”的辯證關系當作論述重點,一分為二地展開分析:“得與失”會轉化,也會不停變化,故而,它既可以是“起點”,也可能是“過程”,倘若將其看為“終點”,則失意者停滯于此,頹廢沮喪,得意者躺倒不前,忘乎所以。 素材創新:巧借發散思維,對素材進行獨辟蹊徑的加工。比如,倘若選用古代素材,將項羽的垓下自刎、杜牧的《題烏江亭》、李清照的《夏日絕句》、王安石的《烏江亭》結合到一起,體現一個“深”度。倘若選用現當代例子,可將枯坐冷板凳、反復試驗方成功的科學家,在人生之旅遭遇挫折、最后卻思想洞明的文學家,即使創造了歷史,也遺憾未能奪牌的體育家編織到一起,體現一個“廣”度。倘若選用文學素材,可跳出個人小我,將世事變遷、朝代更迭、星際文明、浩瀚宇宙等收入文中,以宏闊視野探索文明得失、思考歷史的起點與終點、體現一個“高”度。 表達創新:浙江卷的命題,有很大的開放性,有利于學生根據自身的個性、偏好、思維寫作水平選擇恰獨特的文體和語言。選擇記敘文,敘述自己獨特的人生體驗;選擇議論文,展現出對“得失”的獨立思考;選擇散文,在夾敘夾議中抒發自己的情感;選擇“穿越”文,超越時空與古人對話,就他的行為探討得失觀;都是可以的。 這里有一點需要注意,所有的創新,一定是在立意準確的前提之下,無論行文角度還是材料選用都不可偏離中心,劍走偏鋒。在選用文體時,不可臨時起意,應該選擇自己擅長并適合題意的表達方式。 最后要指出,思維辯證性最基本的特點就是將對象作為一個整體,從其內部矛盾的運動、變化以及各個方面的相互聯系、作用等各種角度進行觀照,以便從本質上系統地、完整地認識對象。聯系思維、發展思維、矛盾思維、創新思維這些辯證思維,在作文審題中,其實是共同發揮功效的。2017版《語文課程標準》提出:“發展實證、推理、批判與發現的能力,增強思維的邏輯性和深刻性,提高思辨性閱讀與表達的水平。”這是《語文課程標準》旗幟鮮明地倡導思維的邏輯性。在平時作文審題訓練中,顯然也要引導學生學會辯證地思考問題,學會全面地、一分為二地,創造性地看問題。 (作者:陳梅、李娜 單位:河北正定中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