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2020年5月10日晚在六年一貫實驗區初一家長云端會議的發言。 現代教育,乃服務業之一。 說家庭教育也是服務業,也許你會覺得不恰當,不想認同。 但從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看的確如此,請你努力說服自己,接受此觀點。 十幾年前李希貴校長來到十一學校,就跟我們這么說的——“教育就是服務”,開始大家覺得不好理解,慢慢地,就理解、接受了。 事實表明,理解了這種說法,心情就大好了,氣順了,力省了,孩子們也就能夠順利成長了。 中國的家庭教育,面臨(正在發生)重大轉型 聽說孩子升入初中后,有的家長陸續表現出一些恐慌情緒。 人啥時候會恐慌? 看不清未來,不知底時,容易恐慌。這次疫情開始階段,大家的恐慌一樣。 搶糧、存糧,搶鹽、存鹽,就是恐慌的一種表現。 二戰以后,人類陸續進入后工業化時代,物質生活漸漸豐富起來,近幾十年的經濟高速發展,特別是互聯網、移動互聯技術的飛速進步,導致了社會生活方式的劇變。 然而,上一代對下一代的心思卻很難改變。 不管你口頭是否認可,咱們家長和老師也都一樣,總希望天天把控孩子,恨不得把孩子攥在自己手掌心里,心理上才踏實。 這是眾多家長的通病。也是一些老師的通病。 說家庭教育面臨(已經)重大轉型,其實是形勢使然。 第一,國際大勢 —— 全人類對于人的心理發展規律的認識不斷提升。 讓全世界的父母,都在努力追求家庭教育的高水準。 自古以來,“我是誰,我來自哪里,我要到哪兒去”這些終極的哲學問題不斷推動人類的思考。 近代出現了“生而自由”甚至“生為自由”“不自由,毋寧死”等論斷。 當然也有“生為責任”等說法,只是不易為尚處于自然屬性大于社會屬性階段的小孩子接受。 隨著經濟的發展,生活水平提高、生活方式的不斷變化,上一代對下一代的關心模式、憂慮狀態時時在變。 每有一種新生事物產生,都會波及人們對教育問題的憂慮。 比如,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社會就先后討論過學生能不能戴手表、能不能穿喇叭褲、能不能用手機、能不能用智能手機、能不能談戀愛…… 于是百十年前,有教育家總結了一個結論: 縱觀人類文明史,基本上都是在上一代不斷對下一代的抱怨、質疑、擔憂之中不斷向前推進的。 當下我們在討論答諸多教育問題,其實也是全球性答,比如移動終端答濫用問題,自媒體的合理運用和信息取舍等話題。 第二,中國家長教育觀念轉變,也是中國改革開放的帶來的必然結果。 最古老的家庭教育,東、西方一個樣——傳承經驗,教孩子防范危險、獲取生活必需品的技能。 后來很難講清楚啥原因,逐漸有了東、西方的分化: 西方人把孩子看作獨立個體,所以父子間、母女間講究平等與自由,比較尊重孩子意志,遇事跟孩子講道理,包辦少、注重培育個人能力、鼓勵冒險…… 但須知,他們并非大撒把放羊,而是通過一些手段——制訂、維護規則合約,督促孩子在正確的道路上發展的。 100年前杜威的“教育即生活”“學校即社會”比較概括地說明了西方人的教育哲學—— 他們認為,教育不是為將來的生活做準備,當下孩子的經歷本身,就是他人生的重要組成部分。 怎樣理解這個意思呢? 請問,您對“人生”二字的含義如何理解? 20歲是人生的階段、40歲是人生的階段,那么請問80歲是人生的階段嗎?8歲呢? 東方跟西方的文化背景不同,儒家的“家天下”思想影響較大。 在很多人心里認為: 上一代是下一代的主宰,下一代是上一代的附屬,我為你操心,可以一輩子。 “我冷,是因為我媽媽覺得我冷”。 “三綱五?!崩锏摹案笧樽泳V”一語道破這種關系。 連孩子戀愛、結婚這樣非常個性化的事件,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對后代的管控,連動物界都非如此啊。 其實,至今我們大家的腦袋里,未必就一點都沒有這些思想存在。 東西方文化,不好簡單說到底誰對誰錯、孰優孰劣。 但事實擺在這兒,就是隨著全人類文明發展、東西方文化交融不斷,咱們國家家教思想的變革,勢在必行啦。 因為孩子們爭取自己權益的努力,從來都沒有停止,所以在信息暢通的當今,也許大人們再也阻擋不住這種洪流了。 幾十年前的中國一直處于亂世,這段亂世之前長期處于閉關鎖國階段,那時儒家思想統治,家天下。 隨著國門打開,尤其是互聯網把世界信息之窗全開,(雖然在一些人為控制之下尚未全開)全世界的信息一股腦兒涌入,孩子也是會獨立思考的。 也許,家長真的需要從心理上把自己在家中從那至高無上的位子上請下來了。 前幾天,跟一位高三家長聊,還說“過去我們都是打,不聽話,就打!” 這真的是非常悲哀的事情。 當下常見的家庭教育生態 1. 從小對孩子百依百順、聽之任之型。 這種家庭教育出的孩子,一般是驕橫跋扈的“小霸王”。 在學校里、在社會上也許會成為小團體的頭頭。 大多進不了十一學校。也有個巴進來、且學業發展得不錯的,但他們的個性的確不敢恭維,但愿未來能夠有較大出息。 2. 打小家長對孩子嚴厲有加,孩子事事聽從父母安排。 這種孩子一般表現為小綿羊型孩子。他們的發展趨勢如下: 一類是,一日小綿羊,三年小綿羊。 依附性強,基本無主見,常常問老師“這該怎么辦、那該怎么辦”。 有的可順利到高中畢業,大多數很難。(畢業時難以達到家長的過高預期,于是生出抱怨學校教育模式的情緒) 第二類,今日小綿羊,明日大灰狼。 有的來十一后,他看到別的同學可以自己做主,學校又鼓勵他們自主學習自主發展,而他本人能力弱亟待加強,于是第二反抗期也許提前出現…… 3. 另一種嚴厲——威逼利誘讓孩子走家長規定好的道路的,孩子表面不反叛,但是冷處理你…… 這種孩子一般表現為狡猾型孩子。 他不會主動跟大人們交流,甚至基本不用正眼看你,老師、家長均難以琢磨其心理。 4. 民主型家庭。 家長跟孩子交實底,說實話,不做作。跟家境好壞、是窮是富無關。這是最為理想的家庭教育狀態。 現代中學生的心理, 要求家庭教育思路做出改變 1. 被愛過度,甚至達到麻木、“弱智”的水平 比如計劃的意識、管理自我(時間、財物、情緒)的意識與能力,跟前輩比都大幅度下降。 他們要么早已麻木,感覺不到你的關愛;要么過分敏感。 你做什么、說什么,他都覺得你對他不夠信任。 中國教育學會副會長談松華在一次報告里提到“中國孩子的普遍磨蹭,都是媽媽們催出來的。”這個普遍的磨蹭,真的是非??膳?。 2. 追求被尊重 事實上每個家庭、每位家長對孩子也得尊重。 很多意見,孩子是對的,比大人還要對。 例如,此次新冠疫情,孩子們最先認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力勸大人們加強防護的多;再如關于一些社會熱點知識,他們總是走在大人前面的,更加敏感。甚至說他們比我們認識深刻也不為過。 絕對不宜在人前人后說“我們這孩子*****不好?!?/span> 當面更不宜說。 不能因為“急了”,就口不擇言。 始終記著咱們是大人,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也是他終身的老師。 我們學校管理上一句話“你期望得到什么,你就去評價什么”,不在雞零狗碎的事情上糾纏。 當媽媽的尤其容易陷入此怪圈,一來二去成了跟孩子斗氣了,本來希望孩子超越自己的,結果此刻卻一定要壓住他不行! 不惜降低自己的威望,冒失去孩子信任和尊重的風險。 3. 追求被信任,雖然他自己常常管不住自己 信任,是巨大的教育力量。 馬卡連柯《教育詩篇》里講到讓卡拉幫諾夫(一個在常人眼里看很難被教育的孩子,來自社會的小流氓,甚至在少年管理所勾搭年輕女教師)替他去上級管理部門取錢的例子。 信任孩子吧!他們是未來社會的主人,也會是咱們家庭的主人。 4. 單純,心理積極,卻常因不能達到自己過高的目標而懊惱。 咱們大人要做的事,是不停地安撫、認同、鼓勵孩子不斷去挑戰。 一些細節與“絕招” 1. 重視,儀式感十足的家庭教育會議(孩子發展家庭論壇) 考后、開學前……等契機。必要時,在征得孩子同意前提下,可以邀請老師參與(或者事先跟老師溝通好,由老師出面組織)。 契約精神,發展目標、改善要點…… 不宜拿錢說事。不要用考高分就發獎金的辦法“激勵”孩子。 明確家長的權利和義務——對未成年孩子的發展,咱們是監護人。 2. 堅持底線、不妥協。 (1)作為父親的角色,就是堅定地要求孩子尊重母親。 不管有何理由,跟母親發生沖突時,都得給母親道歉。當然,如果媽媽有錯在先,媽媽也得給孩子道歉。 (2)量入為出,不給過分的花錢。 輕易提出要購買家庭財力不及或難以滿足的物品與服務。 比如聽說**課外班咋樣咋樣(其實背后的原因不知是啥,也許是小伙伴相約),甚至提出要父母出錢要整容、不顧家庭經濟狀況要出國游學、自費出國留學等。 3. 不跟老師報告孩子在家的不良表現,尤其是一些只是由于情緒化、一時沖動的事件。 4. 學習的事情,少插手干預,積極幫忙就好。尤其不按照家長的理解硬性給孩子請家教、報課外班。 5. 不管孩子是否在聽,大人的訴求都要陳述清楚。 最后,強調一點: 教育者,首先是模范 大人不努力、不敬業,卻“下個蛋……”。 大人撒謊……,甚至幫著孩子撒謊。 言不由衷地跟老師講“老師,孩子可喜歡您啦……”“老師,孩子他聽您的……” “老師,這個您千萬千萬不要跟孩子說……”。那是不可能的,孩子多么聰明!他從老師的眼神里、舉手投足之間即可讀出意思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