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方常見疾病治癥:譫語 【治病策略】 1、譫語有實證和虛證: (1)實證:嚴重的會發狂奔走,大便干結不通,小便黃,熱癥,治用大承氣湯。 (2)虛證:無寒熱,脈浮緩,治用防己地黃湯。 【辯證診斷】 1、(1)言語心主之也。 (2)心氣實熱而神有余,則發為譫語。譫語為實,故聲長而壯,亂言無次數數更端也。 (3)心氣虛熱而神不足,則發為鄭聲。鄭聲為虛,故音短而細,只將一言重復呢喃也。 (4)凡譫語,鄭聲與陽經同見者,均屬熱證,可以攻之;與陰經同見者,總為寒證,可以溫之。若雖與陽經同見,而無可攻之證,不可攻之,當清解也;與陰經同見而無可溫之證,不可溫之,當清補也。 【辯證治則】 1、譫語、遺尿、自汗者,陽明癥,白虎湯。 2、精神情志疾病,若見舌紅而干、無苔的陰血虧虛之象,心肝血虛,神魂失養,雖見各種情志疾病,俱可用防己地黃湯治療。丁徳正經驗,本方干地黃“甘重于苦”,用量以150克為妥,多則服后心煩,少則難收滋陰養血之效,并改蒸法以濃煎,法雖簡而其效相同。 3、月經來的時候感冒,發寒發熱,似瘧非瘧,譫語胡言: (1)狀似見鬼,此熱入血室之真病:柴胡三錢 黃芩一錢 甘草一錢 丹皮五錢 半夏一錢,一劑而熱退,二劑而身涼,病全愈。 (2)無見鬼之狀,此非熱入血室之真病飲食少思:熟地五錢 丹皮三錢 白芍一兩 當歸五錢 陳皮一錢 甘草一錢 天花粉一錢 白術五錢 柴胡一錢五分。 4、月經期得到感冒,小柴胡湯是唯一處方。月經期間黃昏時譫語,也用小柴胡湯。感冒治不好就形成經痛。加重白芍(腹痛時一定要用,胸滿時用枳實)到5錢、8錢、1兩。 5、婦人晝則明了,夜則譫語,此為熱入血室,宜用小柴胡湯去半夏,加紅花、桃仁、生地、丹皮之屬。 6、下利譫語、或者陽明熱癥,大承氣湯。 7、(1)聲音閉塞,鼻窒而喉中緊者,會厭被寒侵也。宜麻黃杏仁湯。 (2)言語不利,喉痹而咽生瘡者,肺經有痰火也。宜尖貝平肺散。 (3)聲音嘶小,喉干而舌不潤者,肺金不清利也。宜麥冬旋復湯。 (4)語言蹇滯,唇緩而流涎沫者,脾經中風證也。宜資壽解語湯。 (5)昏冒不語,遺溺直視足廢者,心腎經中風也。宜地黃飲子湯。 (6)狂言見鬼,舌黑而手足熱者,胃中有實熱也。宜三一承氣湯。 (7)出言漫罵,或兼棄衣登高者,痰火迷心神也。宜礞石滾痰丸。 (8)出言顛倒,其人癡不識人者,痰入心而癲也。宜朱砂丹礬丸。 (9)卒倒不言,牙關緊閉不開者,外邪之驟中也。宜吹鼻通關散。 (10)卒倒作聲,有如羊犬等狀者,風痰發病證也。宜加味二陳湯。 【辯證比較】 1、譫語:就是胡說八道,屬實證。譫語有以下的癥狀: (1)臥榻側,如見鬼:就是床旁邊看到有鬼,別的地方都看不到。 (2)驟見刀兵水火:有人拿刀要殺他。 (3)途遇蛇虎:走在路上,忽然不要走過去,說有老虎。 (4)似夢似醉:看起來好像清醒,又好像在作夢。 (5)驚呼號叫。 這幾種現象中醫統稱「譫語」,所以「譫語」不只是胡說八道。實證譫語,小便黃、便秘,大承氣湯癥。 鄭聲:講話反復重復,陽明的虛證,腸里面虛掉了,空無一物,在極虛的時候病人會有鄭聲: (1)忽在通沖:忽然感覺人在馬路上。 (2)忽浮大海:忽然感覺前面荒涼一片。 (3)恍惚變遷:一直在交待事情。 (4)欲回不得:可以感覺病人想跟你溝通,但是病人都沒有辦法回神。 (5)口中呶呶不休:不是嘮叨不休,是一直一直在講話,又講不清楚自己在講什么。虛癥,獨語不休,小便白,里虛兼表癥,防己地黃湯癥攻補兼顧。 2、陽明病者,潮熱、譫語,但是東西吃不下,大承氣湯;如果可以吃東西但是大便硬,小承氣湯。 3、防己地黃湯和桂枝去芍藥加蜀漆牡蠣龍骨救逆湯。兩方的共同點是都治療精神癥狀:如狂、發狂,都有脈浮,即都有桂枝證。尺脈沉用防己地黃湯,尺脈沒有問題用桂枝去芍藥加蜀漆牡蠣龍骨救逆湯。 (1)脈浮就是桂枝證,如果病人發狂,就用桂枝去芍藥加蜀漆龍骨牡蠣湯。發狂不能用芍藥。 (2)防己地黃湯,要看尺脈,尺脈如掉下去就用防己地黃湯,因為腎不足。 4、由疫邪而來者,即見往來寒熱,胸脅苦滿,口苦,舌苔薄白,耳少聾,脈弦數者,與小柴胡湯。往來寒熱,口干,舌苔白厚或微黃,間有譫語,心下痞,便秘,脈洪實,或沉實或弦數者,與大柴胡湯。 【辯證針灸】 1、月經期間感冒、熱入血室、胸脅苦悶,期門穴,或者小柴胡湯,或者雙管齊下。 【經典回顧】 1、傷寒脈浮,自汗出,小便數,心煩,微惡寒,反與桂枝湯,以攻其表,此誤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煩躁,吐逆,譫語,腳攣急,作甘草干姜湯與之,以復其陽;若厥愈、足溫者,更作芍藥甘草湯與之,其腳即伸;若胃氣不和,譫語者,少與調胃承氣湯; 2、問曰:證象陽旦,按法治之而增劇,厥逆,咽中干,兩脛拘急而譫語。師言夜半手足當溫,兩腳當伸。后如師言。何以知此?答曰:寸口脈浮而大,浮則為風,大則為虛,風則生微熱,虛則兩脛攣,病征象桂枝,因未加附子參其間,增桂令汗出亡陽固也。厥逆,咽中干,煩躁,陽明內結,譫語煩亂,更飲甘草干姜湯。夜半陽氣退,兩足當熱,脛尚微拘急,重與芍藥甘草湯,爾乃脛伸。以承氣湯微溏,則止其譫語,故知病可愈。 3、傷寒十三日,過經譫語者,以有熱也,當以湯下之。若小便利者,大便當硬,而反下利,脈調和者,知醫以丸藥下之,非其治也。若自下利者,脈微當厥,今反和者,此為內實也,調胃承氣湯主之。 4、傷寒八九日,下之,胸滿驚煩,小便不利,譫語,一身盡重,不可轉側者,柴胡加龍骨牡蠣湯主之。 5、傷寒腹滿譫語,寸口脈浮而緊,此肝乘脾也,名曰縱,刺期門。 6、太陽病一日,反燒瓦熨其背,而大汗出,火熱入胃,胃中水竭,躁煩,必發譫語。十余日,振栗,自下利者,此為欲解也。其汗從腰以下不得汗,故欲小便不得,反嘔,先欲失溲,足下惡風,大便鞭,小便當數而反不數及不多,大便已,頭卓然而痛,其人足心必熱,谷氣下流故也。 7、太陽病中風,以火劫發汗,邪風被火熱,血氣流溢,失其常度。兩陽相熏灼,其身發黃。陽盛則欲衄,陰虛小便難。陰陽俱虛竭,身體則枯燥,但頭汗出,劑頸而還,腹滿微喘,口干咽爛,或不大便,久則譫語,甚者至噦,手足躁擾,捻衣摸床;小便利者,其人可治。 8、形作傷寒,其脈不弦緊而弱,弱者必渴,被火必譫語,弱者發熱脈浮,解之當汗出愈。 9、太陽與少陽并病,頭項強痛,或眩冒,時如結胸,心下痞鞭者,當刺大椎第一間、肺俞、肝俞,慎不可發汗,發汗則譫語,脈弦,五六日譫語不止,當刺期門。 10、婦人中風,發熱惡寒,得之八九日,經水適來,熱除而脈遲身涼,胸脅下滿,如結胸狀,譫語者,此為熱入血室也,當刺期門,隨其實而瀉之。(按:可用小柴胡湯) 11、婦人傷寒發熱,經水適來,盡日明了,暮則譫語,如見鬼狀者,此為熱入血室,無犯胃氣及上下焦,必自愈。(按:也可用小柴胡湯) 12、夫實則譫語,虛則鄭聲,鄭聲者,重語也。 13、譫語,直視,喘滿者,死,下利者亦死。 14、發汗多,若重發汗者,亡其陽,譫語,脈短者死,脈自和者,生。 15、傷寒,若吐,若下后,不解,不大便五六日,日晡所發潮熱,不惡寒,獨語如見鬼狀,若劇者,發則不識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微喘直視,脈弦者生,澀者死;微者,但發熱譫語者,大承氣湯主之。若一服利,則止后服。 16、陽明病,其人多汗,以津液外出,胃中燥,大便必硬,硬則譫語,小承氣湯主之。若一服譫語止者,更莫復服。 17、陽明病,譫語,發潮熱,脈滑而虛者,小承氣湯主之。因與承氣湯一升,腹中轉氣者,更服一升,若不轉氣者,勿更與之,明日又不大便,脈反微澀者,里虛也,為難治,不可更與承氣湯也。 18、陽明病,譫語,有潮熱,反不能食者,宜大承氣湯下之,胃中必有燥屎五六枚也;若能食者,但鞭耳,宜小承氣湯下之。 19、陽明病,下血,譫語者,此為熱入血室,但頭汗出者,刺期門,隨其實而瀉之,濈然汗出則愈。 20、陽明病,汗出,譫語者,以有燥屎在胃中,此為實也,須過經乃可下之;下之若早,語言必亂,以表虛里實故也,下之宜大承氣湯。 21、傷寒四五日,脈沉而喘滿,沉為在里,而反發其汗,津液越出,大便為難,表虛里實,久則譫語。 22、三陽合病,腹滿身重,難以轉側,口不仁而面垢,譫語;發汗則譫語;下之則額上生汗,手足厥冷,遺尿;若自汗出者,白虎湯主之。 23、二陽并病,太陽證罷,但發潮熱,手足漐漐汗出,大便難而譫語者,下之則愈,宜大承氣湯。 24、陽明病,脈浮而緊,咽燥口苦,腹滿而喘,發熱汗出,不惡寒,反惡熱,身重,若發汗則燥,憒憒及譫語,若加燒針,必怵惕煩躁不得眠。若下之,則腹如故,小便難也。 25、傷寒,脈弦細,頭痛發熱者,屬少陽,不可發汗,發汗則譫語,此屬胃,胃和則愈,胃不和則煩而悸。 26、若已吐、下、發汗、溫針,譫語,柴胡湯證罷,此為壞病,知犯何逆,以法治之。 27、少陰病,咳而下利,譫語者,被火氣劫故也,小便必難,以強責少陰汗也。 28、下利譫語者,有燥屎也,宜大承氣湯。 29、下利譫語者,有燥屎也,小承氣湯主之。 30、產后七八日,無太陽證,少腹堅痛,此惡露不盡。不大便,煩躁發熱,切脈微實,再倍發熱,日晡時煩躁者,不食,食則譫語,至夜即愈,宜大承氣湯主之。熱在里,結在膀肽也。 31、婦人傷寒發熱,經水適來,晝日明了,暮則譫語,如見鬼狀者,此為熱入血室,治之無犯胃氣及上二焦,必自愈。 32、婦人中風,發熱惡寒,經水適來,得七八日,熱除脈遲,身涼和,胸脅滿,如結胸狀,譫語者,此為熱入血室也,當刺期門,隨其實而取之。 33、陽明病,下血譫語者,此為熱入血室,但頭汗出,當刺期門,隨其實而瀉之,濈然汗出者愈。 34、風后曰:春傷于風,下血譫語,一似冬傷于寒之病,何也?岐伯曰:此熱入血室,非狂也。傷于寒者,熱自入于血室之中,其熱重;傷于風者,風祛熱入于血室之內,其熱輕也。風后曰:譫語而潮熱者何也?岐伯曰:其脈必滑者也。風后曰:何也?岐伯曰:風邪入胃,胃中無痰,則發大熱,而譫語之聲高;胃中有痰,則發潮熱,而譫語之聲低。潮熱發譫語,此痰也,滑者痰之應也。 |
|
來自: 仲景中醫交流 > 《經方治癥(完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