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真道典籍《太古集》中,廣寧真人郝大通說: “顏子有坐忘之德,孟軻有養素之功,蓋亦專于一事也”。 大意是顏回和孟子正是因為有著專一的精神,才在自己的思想體系中發展出了新成果。 很多人有過“三分鐘熱度”的經歷:興致勃勃地去練書法,沒寫幾天毛筆字又去學寫詩詞,沒通格律又去學太極拳.....換來換去卻總是不能在某一方面有所成就。 而當看到別人的優秀之后,又會怨天尤人:“憑什么我也學過,可就不如他(她)!” 真的是這樣子嗎?我們不妨來看看南華真人莊子是怎么看待那些有一技之長的人。 
莊子記載的能工巧匠特別多,這些人都具有高超的技藝和專注的精神,也往往能夠讓別人受到啟發,最著名的就是庖丁了。 庖丁是一個廚師,他最擅長的技藝是分解牛。 他解牛的時候,動作就像舞蹈一樣,發出的聲音符合音樂的節奏。 一頭整牛放在他手下,一眨眼的工夫就大卸八塊,而他好像一點力氣都不費一樣。 梁惠王問他: 庖丁說:“開始的時候,我眼里所看到的就是一頭牛,可是三年以后,我看到的已經不是整牛了,而是牛的身體部件。 我眼睛里看到的是牛的骨頭縫、肌肉的間隙,所以進刀的時候十分順利。 有的廚師用刀砍骨頭,所以一個月換一把刀;有的廚師用刀割肌肉,所以一年換一把刀。 可是我的刀只游走于縫隙之間,所以這把刀用了很多年刀刃還鋒利得很。” 如果沒有專注的精神,很難想象庖丁能將分解牛的工作做得如此出神入化。 除了庖丁,莊子還提到了一位粘蟬老人 。 孔子見到老人粘蟬的樣子感到很新奇,就問: 老人說道:“我練習的時候,在竹竿頭上放彈丸,從兩個放到五個,讓它們不掉下來,這樣本領就練成了。 我粘蟬的時候,身子靜止不動,像石頭一樣,手臂拿著竿子,像枯枝一樣。 雖然萬事萬物那么多,我眼里只有蟬翼,我不因外物的變化而影響我對蟬的專注,怎么會粘不到呢?” 
庖丁和老人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全神貫注。 雖然外界有各種事物,但是都不足以影響他們對目標的關注。 庖丁眼里只有牛,老人眼里只有蟬。 正因為這樣,他們的技藝才出神入化,達到了別人所不能及的境界。 對于一個想要成功的人來說,沒有專注精神,就等于在自己成功的路上堵上了一塊大石頭。 想要在某一領域有所成就,就應該把精力集中在自己要做的事情上。 這樣看起來會暫時失去一些東西,但是要知道,只有專注地做事,才有可能獲得成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