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方常見疾病治癥:背膿疽 【治病策略】 1、背上常常長很多膿塊,叫癰。在背后治癰有三種: (1)第一種,是膿塊,白頭,化膿了,這個膿塊,是紅色的,頭是白的,有膿塊在里面嘛。 (2)第二種,白色的,沒有頭。 (3)第三種是凹陷的。 2、長在四肢的癰都可以在風門上治,中醫認為是風引起的。這三種不太一樣,前二種如果用灸的,用三棱針把皮挑破,把膿吸出來,在上面灸。第一天開宗明義告訴你,在灸的時候,痛要灸到不痛,很有意思啊。 膿泡凸起來,艾在燒的時候,一開始會痛啊,因為病在這邊,會一直痛痛痛。一時之間不痛了,代表艾的力量已經到了正常肌肉的位置,到了正常的位置代表膿去掉了,所以痛要灸到不痛。 那白色無膿頭呢?一般來說也是用灸,我們有燒針,之后我會介紹燔針哦。燔針就是燒針,就是燔針術。在美國我一燒針,病人就嚇死了,所以很少用。因為他不痛,不痛的話,我們用灸,就灸到他痛為止。不痛的話,灸到痛,因為原來這個腫膿它底下還有一個根,病是在這個地方,一開始灸的時候不痛,灸到痛了,表示這個氣已經透出皮表,就可以停了。 第三個是凹陷,不用針,凹陷是非常不好的癥狀。非常兇惡的,直接用灸。凹陷有兩種,有的痛,有的不痛。一樣的法則,痛灸到不痛,不痛到痛。風門穴是很好的治療的穴道。背發的腫塊、褥瘡,中風的病人躺在床上,屁股后面都會長瘡,都是癰,都可以燒。這個褥瘡,你不要在褥瘡上面燒,要在風門上面燒。褥瘡口很大,很多學生沒有看過,那里面化膿很臭,可不可以治,一樣可以治。講到后面的藥物時,一樣可以治療。 【辯證診斷】 1、(1)淺者為癰,深者為疽; (2)熱甚者為癰,熱微或無熱者,為疽; (3)急者為癰,慢者為疽; (4)高腫者為癰,平塌著為疽; (5)色紅者為癰,色白者為疽。 2、(1)凡癰疽未破,毒攻臟腑,一毫熱藥不敢用;若已潰破,臟腑即虧,飲食少進,一毫冷藥不敢用,腫疽者,癰疽未見膿而腫也。 (2)癰疽大按乃痛者病深,小按便痛者病淺,按之處,陷不復者無膿,按之處即復者有膿,不復者可消,若按之,都強牽者,未有膿也。按之半軟者,有膿也。又手按上下,不熱者無膿,若熱甚者有膿,凡覺有膿,急當破之。無膿但氣腫,若有血,不可針破也,慎之慎之。 【辯證治則】 1、栝蔞根善治狂熱時疾,清熱潤燥,酸能生津,甘不傷胃。發背大癰,尤須栝蔞根清熱解毒,故腦脊髓膜炎之痙病,用之而有大效也。 2、千金內托散為治療癰疽、化膿癥極重要之方劑,尤其是體力虛耗者,可應用于癰疽、痔瘺、骨疽、多發性肌炎等。而且用于一切腫物,初發有熱時,用十味敗毒湯,潰與不潰判斷不明時,用托里消毒散,辨清潰口隨其虛實應用千金內托散。 3、有的時候我們的癰腫生在很深的地方,比如說在鼠溪部很深的里面,或者我們平常如果生青春痘又擠不干凈,此時要讓膿浮在表面上來時,臨床上可用小柴胡湯,技巧在于劑量: 柴胡五錢,黃芩六錢,半夏兩錢,黃芩、黨參五錢, 桂枝、白芍等量三錢、生姜、甘草、大棗適量 利用小柴胡湯的方劑配合桂枝,就可以讓膿從半表半里肌肉中間浮到皮膚表面上來,這一段就要靠桂枝白芍,桂枝白芍等量,它就能夠浮到表面上。差不多一劑、兩劑,癰膿就浮到皮膚表面上了。 如果剛好生在屁股那邊,坐下去又痛,不坐站著又很累,你去摸痛處時。皮膚表面上卻摸不到,要壓到骨頭旁邊很深的地方,才感覺很痛,這時就要用藥將之發到皮膚表面上,然后把膿頭去除掉就可以了。吃了這個藥以后,有膿發到皮表上,痛就止掉了,『膿成自潰,未成即消?!?/span>如果還沒有成膿的就會慢慢消失。 4、白術+炮附子(排膿湯)-->用在骨頭化膿。 5、(1)瘡癰初起,紅腫而極痛癢者,風火血相結也。宜消散撤癰散。 (2)癰疽初起,白陷而不痛癢者,氣滯寒痰聚也。宜宣陽撤疽湯。 (3)凡瘡初起,無論紅白寒熱者,當破血行氣也。宜外敷百效散。 (4)凡瘡已成,欲其化膿速潰者,當排膿內托也。宜黃芪托里湯。 (5)凡瘡已潰,膿腐不能速去者,當化腐去毒也。宜消凝還肌丹。 (6)瘡后陽虛,食少體寒便滑者,衛氣不充足也。宜十全大補湯。 (7)瘡后陰虛,煩渴便黃發熱者,營血不滋養也。宜四物養營湯。 【辯證比較】 1、瘡癰病癥方治表
【民間方法】 (僅供參考而已,大部分只對特定情況有效。真正治療或除根請認真閱讀臨床指導等內容) 1、疔、癤、癰(無名腫痛、搭背):生土豆搗爛,涂患處,用布包好,日換一次,一般5天內可愈。 |
|
來自: 仲景中醫交流 > 《經方治癥(完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