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止久瀉方 方藥組成 山藥40克,黨參35克,白術60克,茯苓50克,甘草30克。同炒,研極細末,過篩。 另囑病家備米粉1千克,分別貯于干燥瓶罐中,加蓋密閉防潮。每次取藥粉約30克,米粉約60克,再加白糖適量,加水調勻,邊煮邊攪拌,煮熟呈糊狀服下,每日一兩次。 功用主治 健脾益胃止瀉。適用于慢性泄瀉。 徐先生實踐經驗 治療久瀉必須補益脾氣,這是基礎治法。若延至陽虛或及陰虛時,仍應補益脾氣,參以溫陽祛寒(或佐分利水濕)以及滋養脾陰。 《難經·五十七難》曾載:“泄凡有五,其名不同,有胃泄、脾泄,有大腸泄,有小腸泄,有大瘕泄。”按此分類,主要說明泄瀉之病位主要在胃、脾、小腸與大腸。至于“大瘕泄”,據楊玄操注謂:“瘕,結也,少腹有結,而有下利者是也。”從原文癥狀描述如“里結后重,數至圊而不能便,莖中痛”,可能屬于痢疾、結腸腫瘤等疾患。 以后各家對泄瀉的分類有從病因、有從病機癥狀,頗不一致。有些分類名稱,確系前人從實踐中總結所得,具有癥治特點。 例如《醫學入門》有“痰瀉”之稱,《醫宗必讀》列“七情瀉”之名。“痰瀉”指大便多黏液之久瀉或兼有慢性咳嗽痰喘而易泄瀉,治療當以化痰或止嗽平喘為法。痰、飲、水、濕本屬同源。 “七情瀉”提示與情志因素密切相關,肝氣乘侮,脾運不健,治瀉當以抑肝舒郁為主。 久瀉脾必虛,脾虛濕自生。大便溏泄,糞質稀薄,即是濕的征象之一。從病機而言,水谷不歸正化,即可成濕,尤以脾陽一虛,失于運化,水濕尤甚,脾虛及腎,水濕可以泛溢肌膚。故治久瀉常須健脾氣而化濕。由于風藥多燥,燥能勝濕,古人取類比象而喻之為“風能勝濕”。 《素問·風論》早有“久風入中,則為腸風飧泄”之記述。由于風性善動,腸管蠕動增強,水氣在腸腔相搏,產生腹鳴及便泄,此現象即是“風”。羌活、防風、秦艽等藥能祛外風,亦能驅腸中之“風”,這些藥物可使腸管蠕動減慢,從而改善消化、吸收功能,緩解腸鳴、泄瀉等癥。 故驅風勝濕治療久瀉,也是常用而有效之法。若脾陰不足,肝陰亦虛者,祛風之藥配用白芍、烏梅、蓮肉、煨木香等品,潤燥相伍,祛濕斂陰,相互兼顧,不致有過燥之弊。 徐氏運用體會 慢性泄瀉亦稱久瀉,一般以病程3個月以上,大便次多,糞質稀薄為特征。若單純便次增多,大便量少而不稀溏者,不得稱之久瀉。 久瀉常兼腹痛,腹痛必有氣滯。因肝氣失于條達之氣痛,痛位常不固定,痛而兼脹,癥狀的加重或反復常與情志不暢、緊張、激動有關。 由于濕熱內留腸腑,濕傷氣,熱傷血,侵及腸中脂膜,氣血壅滯而致腹痛,其痛較甚,且糞稀而常見有紅白黏液。 如由于脾胃虛寒,寒凝氣滯,則腹痛綿綿,喜暖喜按,若感受外寒則泄瀉尤著,腹痛腹鳴。尚有久瀉病及血絡,氣血運行不暢,或陰絡內損,離經之血內留,氣滯血瘀,腹痛痛位固定,按之不適,糞稀而夾有醬紅色或紫色污液。如屬單純脾虛之久瀉,一般無明顯或經常的腹痛。 久瀉者脾必虛。久瀉的一般病理過程是先傷脾氣,久延不愈可致脾陰亦虛,或由脾氣虛而發展至脾陽虛,陽虛而及陰。所以,脾氣虛是久瀉的病理基礎。 脾陽虛的臨床特征,一是畏寒怕冷,喜溫喜暖,易感外寒。二是舌質偏淡白,下肢易腫,這是由于陽虛則寒盛,水濕易留所致。脾陽既虛,常易及腎,腎陽亦不振,無以暖土,甚則飧泄完谷不化,脈見沉細,舌質淡白顯著。若脾陰虧虛,則表現為舌紅少津,飲食少,形體漸瘦。 案用評述 徐氏臨床治久瀉還研究和重視黃連、仙鶴草、高良姜和罌粟殼。黃連苦寒,苦以燥濕,寒能制熱,歷來治瀉痢之方用此甚多。久瀉脾濕內蘊,濕有化熱的可能,即使臨床表現熱象不著,也不能完全排除“潛在”之熱。 諸如脾胃虛寒證用理中湯,脾腎陽虛證用附子理中湯合四神丸時,可以配用小量黃連。一則可清除腸中“潛在”之熱,二則亦寓有反佐之意。 徐氏常用補骨脂溫腎澀腸止瀉,并配用黃連,兩藥之比為5:1-8:1,使瀉止而不致斂邪,堅陰而不致過溫。炮姜配用黃連,辛苦相合,溫中祛寒而降胃助運,治瀉和胃相得益彰。仙鶴草系薔薇科植物龍芽草的全草,具有止血作用,還能治瀉治痢,故《閩東草藥》載其異名為“瀉痢草”對久瀉頗為適用。 如大便溏泄而雜有黏凍者,配加桔梗、陳皮、法半夏、黃芩,等藥,效果頗佳。高良姜一般用治胃寒疼痛,脾胃虛寒之久瀉用之亦效。其適應證為便泄腹痛綿綿,畏寒喜暖,舌苔薄白,用炮姜或炮姜炭,而其效不滿意者,即可用良姜5-10克。 考《普濟方》吳茱萸散(吳茱萸、肉豆蔻、干姜、良姜、陳皮、厚樸、砂仁、白術、甘草)主治“腸痹寒濕內留,腹脹滿氣急,大便飧泄”即是良姜與干姜二姜同用之方,該書尚有草豆蔻散,亦是良姜與生姜同用。 罌,粟殼治療久瀉而無邪滯者,歷史悠久。如《和劑局方》真人養臟湯,方中用藥10味,罌粟殼用量較大,為白術的6倍,訶子的3倍,罌粟殼一味藥量約占全方的1/3。《普濟方》當歸散、木香散等治瀉諸方,亦均用罌粟殼。該藥對腸腑無積滯而確屬久瀉次多之脾腎陽虛癥候,用后即可控制癥狀,李時珍《本草綱目》也提到必要時可用之。 據徐氏經驗,久瀉發作時若便次過多,據證而用罌粟殼5-10克,配以烏梅、白芍、訶子、煨肉豆蔻、炒白術、炒山藥、茯苓等藥,其效甚捷,但必須掌握無邪滯、權宜暫用這兩項原則,一般用2-5日,瀉止即去罌粟殼。 治瀉一般習用湯劑煎服,如泄瀉次數較多者,藥需濃煎,減少液量。根據久瀉脾虛生濕的病理特點,在臨床上常常配用散劑。劑型的優點是在胃、腸各部易發揮藥效,健脾益胃止瀉,既提高療效,又有滋養作用,若以紅棗煎湯代水則尤佳。 憶及《諸證辨惑》曾有論散劑治瀉之比喻,謂“譬如地中有窟之水,用燥土摻之,其水自散”,頗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