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僅供學習、參考,不能替代醫囑和處方。文中所述配伍、方劑,必須在中醫師當面辨證指導下來借鑒、應用,切勿盲目嘗試。) 本文理論依據:《臨床仲景方劑學》 你好,我是中醫人,文君然。 記得當初學習中醫的時候,聽老師在上面講:“將來,你們當中的誰,要是能把痰證治明白了,就會成為一代大家,成就遠高于我”。 我當時還竊喜:“這個要求,太低了”。 后來,我才發現,這個要求不低,甚至可以說很高。因為,于千變萬化的病情中,準確拿捏痰濁這一病因,的確是不容易的事兒。 來吧,我給你說一個醫案故事。看完,你就懂了。 話說有一個女子,年40歲,醫案記載,是一個護士。 工作的原因,她需要長期低頭伏案。 后來,大概在三個月之前,她就感覺到自己時常眩暈。頸部酸痛不適。尤其是長時間低頭伏案之后,感覺特別明顯。有一次,她坐在辦公室里,剛一起身,好家伙,差點沒摔倒,給周圍的同事嚇了一跳。 由于頸部酸痛,所以她首先懷疑頸椎病。 經過檢查,確實是頸椎生理曲度變直,頸椎退行性改變。當時西醫就說了,這是典型的椎動脈型頸椎病。 診斷,是明確的。但是治療的效果,卻差強人意。一段時間調理以后,患者依然眩暈陣陣,甚至伴隨嘔惡之感。 怎么辦?此人就去投中醫治療。 刻診,見患者脈象細弱,舌苔白膩,舌質淡紅,血壓高壓為120,低壓為70。 細問得知,患者現在是神疲乏力,眩暈,動不動還惡心。難受起來的時候,胸部覺得滿悶。頸部酸痛感始終存在。 了解到這些情況以后,醫家權衡再三,書方一首。但見: 豬苓20克,澤瀉25克,白術15克,茯苓15克,桂枝10克,法半夏15克,黃芪30克,當歸 15克,陳皮10克,炙甘草5克。 所有這些,每日一劑,水煎分服2次。 結果如何?患者用藥4劑以后,諸癥大減。 效不更方,原方繼續投用4劑。患者眩暈、惡心、胸悶、頸部酸痛之感,竟然完全消失,工作恢復正常。 看到效果以后,這位護士非常高興,還專門請教醫家,這方子是怎么把頸椎病治好的。 醫家說,誰說你頸椎有病啊?我沒給你治頸椎,我只是治你的痰。 這個小醫案,是我從前在參加業務學習的時候,聽老中醫大夫講過的。我覺得特別有說服力,所以暗暗記下。 這里頭是怎樣的一番道理? 你看,這個女患者的問題,最初在于長期伏案以后的頸部酸痛、眩暈。 眩暈了怎么辦?考慮到脖子不舒服,患者就去選擇查頸椎。 這一查,別說,還真就有事兒。頸椎有退行性病變。 于是,患者的所有癥狀,都源于頸椎病變——這個思路,于不知不覺中,順理成章地形成了。 但問題,真是這樣嗎? 未必。至少,中醫的思維,不太認可這個事兒。 中醫怎么看呢?它繞過了頸椎,而是從其他角度來理解患者的眩暈。這就是所謂“無痰不作眩”。 你看,這個患者,脈象細弱,舌苔白膩,神疲乏力、嘔惡,胸脘脹滿。這些都說明什么?是不是脾胃虛弱,運化不及,使得痰濕中阻啊?白膩苔,主痰濕。胃氣不降,所以嘔惡。痰濕阻滯,氣機不暢,所以胸脘脹滿。 痰濕作為陰邪,仿佛一只攔路虎,擋住了體內清陽之氣的運行。于是,腦袋就得不到清陽之氣的滋養。在此情況下,頭部的眩暈、頸部的酸痛,就在所難免。脾胃虛弱,一身氣血不足,患者就神疲乏力。 這個思路,就完全拋開了頸椎病變。所以,醫家才說,我壓根沒治你的頸椎,我只是治你的痰濁而已。 來,看看實戰中用的方子吧—— 豬苓20克,澤瀉25克,白術15克,茯苓15克,桂枝10克,法半夏15克,黃芪30克,當歸 15克,陳皮10克,炙甘草5克。 這個配伍,是張仲景《傷寒論》中五苓散的化裁。其中,豬苓、澤瀉、白術、茯苓、桂枝,就是五苓散的標配。五苓散,有利水滲濕、溫陽化氣的功效。原方,用于治療所謂“膀胱氣化不利所致的蓄水證”。但實際上,更多醫家喜歡用它解決痰濕的問題。它是仲景留給我們后人的消痰方。 其中的豬苓、澤瀉,能利水。白術和茯苓,健脾除濕。痰濕為陰邪,得陽則化,所以用桂枝溫通中陽,促進氣化。 在這個基礎上,用法半夏燥濕化痰,用黃芪利水,同時起到健脾益氣,促進脾運化水濕之功的作用。陳皮,行氣除濕,理氣消脹。當歸配合黃芪,補益氣血。 這就是基本的用藥思路。 等這患者,痰濕消失了,清陽之氣恢復了對頭部的濡養,氣血日漸旺盛,她的諸多不適,就自然解除了。至于說頸椎處的推行性病變,中醫沒管,也的確似乎不用管。 從這個小醫案里,我們能體會到什么呢? 你記住啊,中醫對一些疾病的看法,尤其是對病因病機的看法,和西醫不一樣。但遺憾的是,由于缺乏廣泛而有效的中醫科普教育,很多中國人對中醫的思維不了解,甚至有誤解。我們更情愿相信檢查結果,相信拍出來的片子,而不愿意了解和相信古老中醫學理論下,對疾病的獨特認知。我個人覺得,這與其說是時代和科技的進步,還不如說是對傳統醫學文化的漠視和背叛。到底是進步還是退步,這就很難說。 可見,有上文醫案里類似情況的讀者,你不妨抽空去看看中醫。如果確屬痰濕中阻、清陽不升,那不妨參考醫案中五苓散加減的思路來應對。當然,務必在中醫師辨證指導下進行。專業的讀者朋友,你也要多一點借鑒。 總而言之,就像我開篇所提到的那樣,一個中醫人,能把“痰證”治明白,就真的很不錯了。因為痰濁這個東西,能導致的問題太多。在千變萬化的病因里,能一眼將其捕捉,是不容易的事兒。這需要我們不斷加深對傳統醫學病因病機理論的認識,不斷通過積累和廣泛涉獵,加強對痰病的理解。而這些,又絕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實現的。 好了。這個事兒,就說這么多。文老師感謝你的閱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