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方常見疾病治癥:臍痛、肚臍出血、肚臍流膿 【治病策略】 1、繞臍痛:肚臍是陰陽交界的地方。瘦人必有寒癥。 2、肚臍流膿用薏苡附子敗醬散。 3、陽明癥,多日不大便,繞臍痛,日晡所劇,煩躁,承氣湯。 4、肚臍出血:HT-56一罐,外用敷肚臍。 5、桂枝四錢 生姜三片 大棗十枚 炙甘草三錢 麻黃三錢 炮附子三錢 細辛二 錢-->桂甘姜棗麻辛附子湯,因其覺腹中繞臍有硬盤。 6、慢性盲腸炎會隱隱作痛,可以摸到一個東西:薏苡附子敗醬散。當腹部化膿瘍、男人婦女陰部流膿、婦女肚臍有膿跑出來,都可以使用這個方劑。 【辯證診斷】 1、臍下筑者,脾經不升,腎肝清陽,無路上達,因而下陷化寒也。肝木主動,升不上來,故臍下筑痛。(調中擊滯,兼溫腎肝。)臍下筑本腎家寒勝之病,然使脾土之氣不衰,力能制服寒氣,不病此也。筑與沖不同,筑往下,沖往上,沖為肝腎之熱。(滋養肝腎。)筑乃腎肝之寒。 2、寒疝就是腸子里面寒掉了,會造成繞臍痛,四肢冷冰。 3、繞臍痛:肚臍是陰陽交界的地方。瘦人必有寒癥 【辯證治則】 1、陽明癥,多日不大便,繞臍痛,日晡所劇,煩躁,承氣湯。 2、肚臍出血:HT-56一罐,外用敷肚臍。 3、若臍下筑者,腎氣動也,理中丸去朮加桂四兩。 4、桂枝四錢 生姜三片 大棗十枚 炙甘草三錢 麻黃三錢 炮附子三錢 細辛二 錢-->桂甘姜棗麻辛附子湯,因其覺腹中繞臍有硬盤。 5、婦科子宮里的胎盤或殘渣沒有完全排出來,時間長了化膿,從陰道或肚臍排出來,都可以用桔梗。桔梗1兩,甘草5錢,桔梗甘草湯。 6、腹脹痛或臍下痛、拒按、苔白厚粘膩,為寒實內結,即使會瀉下清稀,當屬于寒實旁流,用大黃附子細辛湯。 7、當歸芍藥散:臍旁、臍上、臍下四周拘攣,按之痛而徹背,或心下悸、或小腹硬痛、或冒而渴、小便不利者,此方正證也。不問男女老幼、不問何病,用此方則病無不愈。 又有其毒深重而瞑眩甚,或腹痛難忍者,或精神郁冒不樂者間而有之,無須憂慮,漸進本方,其病可愈。 此證便秘者,每夜兼服三黃丸(大黃(三錢)黃芩黃連(各一錢五分)上三味,研末為丸)一錢。婦人妊身便閉,必產重,用方可也。 8、烏頭大熱大毒,破積聚寒熱,治臍間痛不可俯仰。 9、臍部潰爛、排出帶惡臭分泌物,將黃柏末溶于水中涂敷于患處。 10、慢性盲腸炎會隱隱作痛,可以摸到一個東西:薏苡附子敗醬散。當腹部化膿瘍、男人婦女陰部流膿、婦女肚臍有膿跑出來,都可以使用這個方劑。 【辯證比較】 1、肚臍屬脾,肚臍上方屬腎,肚臍以下屬心,肚臍左邊屬肝,肚臍右邊屬肺;舉例來說,如果肚臍上方有動悸,就要從腎臟下手去治療;其它依此類推。 2、(1)半夏瀉心湯:心下痞滿,按之硬而不痛,嘔而腸鳴。 其腸鳴有如雷聲,且響且行,故又叫雷鳴。雷鳴為熱邪激動其水氣,多從胸中到中脘臍上之間,腸鳴痞痛,繼而大便瀉下,謂之熱瀉。 (2)附子粳米湯:下脘以下,繞臍周及脅下、腰間,雷鳴且痛,或嘔或瀉,此屬寒疝。必腹中腰間覺有冷氣,且無心下痞硬,是其特征。 (3)桂甘姜棗麻辛附子湯:見心下痞硬,水氣轉鳴。但其證不嘔不利,似有水氣而非有水氣,為冷氣游走所致。 【辯證針灸】 1、 董氏奇穴:制污穴。為婦人百病之特效穴。臨床上可任取二—三穴下針,有立竿見影之效。為婦科治病必取之要穴。 方法:在穴位上會看到青筋,以三稜針扎出黑血者當時見效。 應用: (1)久年惡瘡、惡瘤開刀后刀口流血不止、不結口、流膿、外傷。如果效果傷口腐爛到達肌肉,可在拇趾背面對應的位置刺血,特效。 (2)因為淤血而月經推遲時,刺血或用棉簽,點按穴位40~60次,效果非常好。 (3)治療甲溝炎效果非常好。 【經典回顧】 1、病脅下素有痞,連在臍旁,痛引少腹,入陰筋者,此名藏結,死。 2、病人不大便五六日,繞臍痛,煩躁,發作有時者,此有燥屎,故使不大便也。 3、夫瘦人繞臍痛,必有風冷,谷氣不行,而反下之,其氣必沖,不沖者,心下則痞也。 4、寒疝繞臍痛,若發則白津出,手足厥冷,其脈沉弦者,大烏頭煎主之。 5、淋之為病,小便如粟狀,小腹弦急,痛引臍中。 6、腎水者,其腹大臍腫,腰痛不得溺,陰下濕如牛鼻上汗,其足逆冷,面反瘦。 7、婦人之病,因虛、積冷、結氣,為諸經水斷絕。至有歷年,血寒積結胞門,寒傷經絡,凝堅在上:嘔吐涎唾,久成肺癰,形體損分;在中:盤結,繞臍寒疝,或兩脅疼痛,與藏相連;或結熱中,痛在關元,脈數無瘡,肌若魚鱗,時著男子,非止女身;在下:未多,經候不勻,冷陰掣痛,少腹惡寒,或引腰脊,下根氣街,氣沖急痛,膝脛疼煩,奄忽眩冒,狀如厥癲,或有郁慘,悲傷多嗔,此皆帶下,非有鬼神。久則羸瘦,脈虛多寒,三十六病,千變萬端,審脈陰陽,虛實緊弦,行其針藥,治危得安,其雖同病,脈各異源,子當辨記,勿謂不然。 8、帝曰:人有身體髀股?皆腫,環臍而痛,是為何病?岐伯曰:病名曰伏梁,此風根也。其氣溢于大腸而著于肓,肓之原在臍下,故環臍而痛也。不可動之,動之為水溺澀之病也。 9、大腸病者,腸中切痛而鳴濯濯,冬日重感于寒即泄,當臍而痛,不能久立,與胃同候,取巨虛上廉。 |
|
來自: 仲景中醫交流 > 《經方治癥(完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