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經方常見疾病治癥:下焦寒濕 【導讀】 下焦是肚臍以下的身體部位,男子的前列腺、女子的子宮、膀胱等都在下焦。下焦寒的人大多數會腳冷。女子的白帶、男子小便后白精就是寒濕。 【辯證治則】 1、「疝」大部分講的是腹痛,我們所謂的疝其范疇比西醫廣,我們的觀念還包含有疝氣,腸子墜下來也是一種疝氣。一般疝氣臨床上治療時,有時處方是用當歸四逆湯做加減,有時是用附子湯做加減,當病因是下焦寒造成的時候可用烏頭桂枝湯,有時卻是利用防己黃芪湯來做加減。 2、
3、食后欲嘔、噫氣者,是胃腑有病。嘔者,言其聲,嘔無物也。乃下焦之寒上犯于胃,食物停滯,氣逆而欲發嘔。吳茱萸湯散寒降逆止嘔,使宿食得以消化也。 4、(1)下焦寒、下肢冷、雙足冷:炮附子、 細辛、白芍、炙甘草。 (2)手指冰, 額頭熱:龍骨、牡蠣→ 潛陽。 (3)病人手足冷、脈小無力,故用之壯心陽,心陽足則陽可入陰,亦可令月經來(奶水排出):生附子三錢(另包) 干姜三錢 炙甘草三錢-->四逆湯。 5、頭重腳輕、站不穩很暈、下焦寒濕、小便不利,用真武湯。 6、(1)上焦寒實:三物小白散 (2)中焦寒實:甘草干姜湯 (3)下焦寒實:大黃附子細辛湯 【辯證比較】 1、下焦虛寒如果是在腎臟里面的話就會全身都痛,這時是附子湯證。下焦寒盛發生在腸胃里面就會雷嗚,肚子咕嚕咕嚕叫個沒停的腸鳴,水在腸子里面流動的聲音,站在病人旁邊就聽到了,附子粳米湯。 2、下焦虛寒: (1)虛寒在腎臟里面:全身都痛,附子湯。 (2)寒盛在腸胃里面:雷嗚,肚子咕嚕咕嚕叫個沒停,切痛,就是如抽筋般的痛。附子粳米湯 3、(1)因吐利而手足厥冷,沖逆而煩躁欲死,是下焦之寒上逆而犯中焦,故吐利并作,吐利后之煩躁當為氣逆所致。治以吳茱萸湯溫中降逆氣。 (2)此方與四逆湯證相似,四逆湯主緩急迫,吳茱萸湯主降其逆氣。 4、臍以下寒氣,腎著湯;祛除從心下至臍上中焦冷氣者,應于姜附湯中加茯苓。(姜附湯之方 大附子(一枚切四塊)生姜(十枚)上二味,以水一盞,煎取七分,溫服之。對冷癉寒熱往來、頭痛身痛、吐痰,或汗多而渴,或自利煩躁者,用之有奇效。) 【經典回顧】 1、腹中寒氣,雷鳴切痛,胸脅逆滿,嘔吐,附子粳米湯主之。 2、寒氣客于腸胃之間,膜原之下,血不得散,小絡急引故痛。按之則血氣散,故按之痛止。 3、寒氣客于腸胃,厥逆上出,故痛而嘔也。 |
|
來自: 仲景中醫交流 > 《經方治癥(完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