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改革是宋仁宗和范仲淹等為解決北宋自立國以來積累下來的“三冗”(冗官、冗員、冗費)弊端而發起的,簡單點概括,就是要解決國家財政問題。 但這次改革很快就失敗了,從以范仲淹為首的改革派向宋仁宗提出改革主張,到宋仁宗同意實施,再到變法被抵制而失敗,總共只經歷了一年半的時間。 “慶歷新政”失敗的原因很多,范仲淹等改革派激進的改革主張和行事是主要原因,但給予改革致命一擊的是同屬改革派的隊友歐陽修。 從歷史記載來看,歐陽修并非背叛了自己的隊友們,而是好心辦了壞事。 在“慶歷新政”的過程中,歐陽修的幾次向宋仁宗的進言,不但坑了隊友,也坑了自己,本文就聊聊這事。
“慶歷新政”發起后,遭到了保守派的強烈抵制。 這也是很正常的,歷來改革就沒有不被頑強抵制的,能否成功,就要看改革者的決心和手段了。 保守派為打擊改革派,攻擊范仲淹等結成“朋黨”,“磨勘之法密,僥幸者不便,于是謗毀稍行,而朋黨之論浸聞上矣。” “朋黨”現象是歷來帝王都小心防范的,宋仁宗也不例外,官員們結黨上下一心了,皇權就勢弱。 本來,宋仁宗也清楚這只是反對改革的人對改革派的政治攻擊,但沒想到卻被改革派自己承認了,還主動向宋仁宗說明“朋黨”的好處。 首先是改革派的總頭目范仲淹向宋仁宗表示,正直的臣子為了國家結黨是好事,《續資治通鑒》中記載: 帝謂輔臣曰:“自昔小人多為朋黨,亦有君子之黨乎?”范仲淹對曰“臣在邊時,見好戰者自為黨,而怯戰者亦自為黨,其在朝廷,邪正之黨亦然,惟圣心所察耳。茍朋而為善,于國家何害也!” 這是范仲淹以政見的不同,來區分黨與不黨,承認有“朋黨”,也承認有反對派,主要觀點是,“朋黨”是否對國家有利。
緊接著,慶歷四年(公元1044年)四月,歐陽修為給改革派助攻,給宋仁宗上奏了一篇雄文,名為《朋黨論》。 歐陽修的想法比范仲淹還要激進,在這篇文章中,他將改革派比喻為君子,認為君子就應該結黨,皇帝應該只信任君子結成的“朋黨”: 故為人君者,但當退小人之偽朋,用君子之真朋,則天下治矣。 并且,歐陽修在文中鼓勵宋仁宗,應該驅逐小人(指反對改革的官員),讓朝堂上下只存在君子,并學習周朝,使舉朝君子結成一黨: 周武之世,舉其國之臣三千人共為一朋,自古為朋之多且大莫如周,然周用此以興者,善人雖多而不厭也。嗟呼!夫興亡治亂之跡,為人君者可以鑒矣! 當歐陽修的這些觀點形成文字,正式向宋仁宗拋出后,馬上就把宋仁宗給嚇住了。 如果真的“舉其國之臣三千人共為一朋”,所有官員的行為一致,那皇帝還能是皇帝嗎? 皇帝能行使皇權,依靠皇權掌握權力,不就是利用官員之間的爭斗來保證皇權的獨大? 歐陽修的這篇文章馬上讓改革派陷入了不利的局面,宋仁宗開始真正對改革派的動機產生了懷疑。
帝以上封者言河東芻糧不繼,數請廢麟州,命右正言歐陽修往河東與轉運使議之。 但有了懷疑的種子,事情就不可控了,僅過了兩個月,宋仁宗心中懷疑的種子,就被保守派中的主要人物夏竦下套激活。 夏竦用計污蔑改革派結黨是為了掌握更大的權力,最終將要行伊尹、霍光之事,廢掉宋仁宗,《續資治通鑒》中記載: 先是,石介奏記于弼,責以行伊、周之事,夏竦怨介斥己,又欲因是傾弼等,乃使女奴陰習介書,久之習成,遂改伊、周曰伊、霍,而偽作介為弼撰廢立詔草,飛語上聞。帝雖不信,而仲淹、弼始恐懼...... 如果沒有歐陽修的《朋黨論》,這種污蔑可能還不會成功,但有了歐陽修公開宣示的那些觀點,情況就不同了。 隨后的大半年內,改革派的主要頭目范仲淹、富弼、杜衍、韓琦陸續被貶出京城,他們頒布的改革法令也被廢除,“慶歷新政”失敗。 促使改革派失去宋仁宗信任的導火索,毫無疑問就是歐陽修的那篇《朋黨論》。
“慶歷新政”失敗了,范仲淹、富弼、杜衍、韓琦被剝奪執政權,陸續外出,但同為改革派的歐陽修卻損失不大。 因為,當時的政爭還沒有形成“王安石變法”后,新黨和舊黨之間的那種你死我活的情況。 反對“慶歷新政”的保守派也只是廢掉新政法令,把改革派的主導人物都趕出京城就收手了。 至于歐陽修,他在改革派中,并非主導人物,只能算是為改革搖旗吶喊的小嘍啰。 這從官職上就能看出來,為了新政,宋仁宗將范仲淹、富弼、杜衍、韓琦等人都升為宰執,歐陽修只是幫助他們彈劾政敵的諫官。 而且,自上奏《朋黨論》后,歐陽修還一直在河東公干,都不在京城,影響不了大局。 “慶歷新政”既然已經失敗,保守派也不會把歐陽修這樣的小人物放在眼里,抓大放小就行。
可歐陽修自己卻跳出來了,在范仲淹等被貶后,他公開上書為他們鳴不平,且言辭激烈, 慶歷五年(公元1045年)四月,歐陽修再次給宋仁宗上書,指責保守派為“群邪”,認為不應該罷免范仲淹等正直之臣,《續資治通鑒》中記載: 伏見杜衍、韓琦、范仲淹、富弼等,皆陛下素所委任之臣,一旦相繼而罷,天下士皆素知其可用之賢,不聞其可罷之罪。臣職雖在外,事不審知,然臣竊見自古小人讒害忠賢,其識不遠,欲廣陷良善,則不過指為朋黨,欲搖動大臣,則必須誣以專權......陛下于千官中選得此數人,一旦罷去,使群邪相賀,此臣所以為陛下惜也! 因此,歐陽修徹底激怒了保守派,“疏入,不報,指修為朋黨者益惡焉?!?/span> 隨后的幾個月內,保守派對歐陽修的攻擊隨之而來,歐陽修既然自認為是君子之臣,保守派就從道德方面打擊歐陽修。
初,修有妹適張龜正,卒而無子,有女實前妻所生,甫四歲,無所歸,其母攜養于外氏,及笄,修以嫁族兄之子晟。會張氏在晟所與奴奸,事下開封府。權知府事楊日嚴前守益州,修嘗論其貪恣,因使獄吏附致其言以及修。諫官錢明逸遂劾修私于張氏,且欺其財。 案件出來后,不管這事的真假,輿論都開始譴責歐陽修和外甥女張氏私通,他一人之口難敵眾口,被搞得狼狽不堪。 就算有心保歐陽修的宋仁宗,在大眾輿論下,也不得不做出反應,歐陽修因此也被貶斥,“八月,甲戌,河北都轉運案察使歐陽修知滁州?!?/span> 本已經脫離政治漩渦的歐陽修,因為仗義執言,為范仲淹等說話,把自己坑進去了,也算是為“慶歷新政”獻了身,四年后,才又調回京城任職。
以上所講述的是歐陽修在“慶歷新政”前后,為改革派搖旗吶喊的故事,以及他承擔的政治后果。 《宋史·歐陽修傳》中記載:“修論事切直,人視之如仇......修平生與人盡言無所隱?!?/span> 或許,正是這種從不隱瞞自身觀點的性格,讓歐陽修在面對政爭時,也采取了直來直去的風格。 也正是這種風格,在詭異的政治斗爭中,讓歐陽修極為不適,“慶歷新政”中坑隊友和坑自己只是常規操作。 大家怎么看?歡迎在評論區留言探討。 參考文獻:《宋史》《續資治通鑒》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