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春聯(lián),一般要用大字寫。展廳書法,大字作品也是主流。今天就來講講怎樣寫好大字作品。什么是大字書法?大字主要指榜書,古曰“署書”,又稱“擘窠大字”。一般來講,根據(jù)中國書協(xié)對大字書法的征稿要求,大字的尺寸超過15cm以上的都是大字書法。對于大字書法自古有之,古代人們給庭院樓閣、寺廟門頭、名川大山等場所都要寫上牌匾,這些牌匾都是大字,其字數(shù)由兩個到四個甚至更多不等,但直徑都是超過15到20cm的。書法里的大字,需要的不是小的纏繞,而是整體的氣勢,過多的纏繞會束縛筆畫的伸展。太多筆畫的纏繞,容易形成江湖書法的感覺,太少,筆畫則枝零破碎,最好的感覺,就是,筆斷而意連,小字,可以寫的連帶多一點,但是大字如果連帶太多,氣勢就出不來。明清以后開始有大字出現(xiàn),尤其是清代中后期,這種大字都是以碑帖融合的形式出現(xiàn),寫碑注重的是筆畫的中間部分,用的是筆肚書寫,需要鋪豪,而且只可能是羊毫,這就很難完成一些細小的動作。
2.用力、用鋒的不同 寫大字,你運動的可能是肘,是臂,甚至全身。毛筆與紙的空間關(guān)系、力量關(guān)系都已是大不同。 寫大字時,往往筆鋒下按壓紙而行,能夠繼續(xù)向下按壓的空間已經(jīng)很小,筆畫的變化也就小。故而我們可以看到,寫窠臼大字往往筆畫線條都趨于簡潔、粗壯、雄渾,不以精巧、細膩見長。即使書寫同一種字體,寫小字與大字在技巧的處理上也有很大差異。 寫大字需要注意什么?大字為了得其氣勢,一般會寫的粗重一點,正如俗話說的“大字要想好,窟窿必須少。”俗話還說:“大字要粗,小字要疏。”這些“俗話”,都是指寫大字要筆畫粗重,留白要少這個特征。寫大字時,不要過于計較細節(jié)上的精巧細膩多變,而要講究不拘小節(jié)落落大方,筆底有雄渾壯闊之氣。在筆法上要注意毛筆前行的原理:"澀"。"澀"本來就有"慢"的含義。在大字中的"澀行",最能表現(xiàn)出用筆的特征,將毛筆緩緩地向前推進時,筆鋒與紙面所產(chǎn)生和摩擦力就會阻滯前進的速度,而此時,正是訓(xùn)練"筆力"的好時機,這就是寫大字的好處。 在大字書法中,要用空間感制造出強有力的視覺藝術(shù)效果,我們書寫大字就是讓人一目了然,進而從中獲得圖式的構(gòu)成、線條、場面的分割所產(chǎn)生的藝術(shù)效果。 總之,大字書法是一種大氣象、大格局的審美藝術(shù),它需要書寫者有駕馭全局的領(lǐng)導(dǎo)能力(大空間的駕馭能力),有用筆如刀的書寫能力(線條殺紙的能力),有創(chuàng)新思維的藝術(shù)水平(不能一味模仿)。當代,大字書法也有傳統(tǒng)和所謂“純藝術(shù)”的作品,書法家應(yīng)當根據(jù)自己對大字書法的理解作出選擇,因為藝術(shù)是不能被禁錮的,它需要每個人的創(chuàng)新思想和實踐行為來完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