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方常見疾病治癥:身重、轉側困難 【治病策略】 1、四肢、肌肉、關節的營養不夠就會身重。 【辯證診斷】 1、身重者,脾經上升則濕氣化水而成汗溺,脾經不升故濕氣停瘀而身重也。(除濕燥土。)如胃熱極而身重,當清胃熱,不在脾經不升之內。口干者,脾陽上升,氣蒸生津則口不干,脾經不升,口無津液故干。雖干卻不思飲,與因燥而渴者不同。(溫升脾陽,兼補中氣。) 【辯證治則】 1、一般性的風濕,有表證的用桂枝附子湯,沒表證的用術附湯。也可以兩個合并用,效果都非常好。 2、濕很重的時候,比如身重、身疼痛、關節疼痛不能翻身等,不要用白芍,因為白芍是陰,不利除濕。 3、不得轉側: (1)一為寒阻胸膈,陽氣不通,水道阻于下焦,痛連脅下,不得轉側,則為「胸脅苦滿,往來寒熱,或脅下痞鞭」之小柴胡湯證, (2)亦有「脾藏蘊濕,寒濕凝閉肌腠」者,則為「一身盡重不可轉側」之柴胡加龍骨牡蠣湯證。 4、(1)風水,脈浮,有身重就要用防己黃芪湯,無身重就用越婢湯。 (2)越婢湯是肺郁熱造成的、以頭面四肢腫為特點的癥狀,而防己黃芪湯是脾虛表虛、濕在肌肉造成的身重形腫. 5、(1)白虎湯:腹滿,身重,難以轉側,三陽合病以陽明為主。 (2)桂枝附子湯:身體疼煩,不能自轉側,為兼具太陽與少陰、陰的癥狀較甚。 (3)柴胡加龍骨牡蠣湯:胸滿,煩驚,不能自轉側,為兼具少陽與陽明、以少陽為主。 6、身重肚子脹,臉色是黑的,比非洲人還黑,肝脾都沒有問題,就是肚子大,是心臟的問題,就是木防己湯。 7、濕在血脈周圍:還要再深入一點,碰到你的血脈的時候,圍繞在你的血管脈搏旁邊的時候,就是防己黃芪湯,病人沒事就流汗又身重。身重、腹大、腋下汗多、睪丸積水,防己黃芪湯。 8、(1)轉側艱難,以及曲伸不利者,少陽之樞逆也。宜當歸柴胡湯。 (2)身體沉重,四肢運動艱滯者,脾經有濕氣也。宜和脾利濕湯。 9、周身肌膚痛重,是濕邪為患。濕性重濁,今濕留肌膚則重;濕邪阻塞氣機則痛。癥見周身痛重,伴有發熱、無汗、脈浮數者,可用越婢加術湯治療。 10、(1)心窩部、胃脘的地方很硬而悸動,不渴,心悸,茯苓杏仁甘草湯; 11、盜汗、兩小腿冷、身重之虛證,可用桂枝加黃芪湯。 【辯證比較】 1、陽明?。?/span> (1)梔子豉湯:脈浮而緊(非胃實熱),咽燥口苦,腹滿而喘,發熱汗出,不惡寒,反惡熱,身重。熱在上, (2)大承氣湯:脈或沉遲(胃結實熱),腹滿而喘,胃中已成熱結,而心下又有水氣,故有腹滿而喘、短氣、身重,而無咽燥、口苦之象,熱在腸胃,發熱汗出不惡寒,有潮熱,潮熱為胃實之候。 (3)白虎湯:梔子豉湯癥發渴時用白虎湯,以除其內熱。 2、身重: (1)四肢沉重疼痛,少陰真武湯證, (2)身不疼但重,乍有輕時,此“重”,并非里水所致之重,乃邪伏肌表,未發散。大青龍湯發越肌表水邪。 3、濕家,身重。寒濕則脈沉,風濕則脈浮。 (1)浮而無汗、惡風者,實邪,麻杏薏甘湯; (2)浮而汗出、惡風者,虛邪,防己黃芪湯。 4、風濕痹證方治表
(1)四肢沉重疼痛,少陰真武湯證, (2)身不疼但重,乍有輕時,此“重”,并非里水所致之重,乃邪伏肌表,未發散。大青龍湯發越肌表水邪。 【經典回顧】 1、風溫為病,脈陰陽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息必鼾,言語難出。若發汗者,小便不利;若被下者,直視,失溲,若被火者,微發黃色,劇則如驚癇,時瘛瘲;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2、風水,脈浮身重,汗出惡風者,防己黃芪湯主之。腹痛者加芍藥。 3、風濕,脈浮,身重,汗出惡風者,防己黃芪湯主之。 4、傷寒脈浮緩,身不疼,但重,乍有輕時,無少陰證者,大青龍湯主之。 5、脈浮數者,法當汗出而愈,若下之,身重心悸者,不可發汗,當自汗出乃解。所以然者,尺中脈微,此里虛,須表里實,津液自和,便自汗出而愈。 6、傷寒八九日,下之,胸滿驚煩,小便不利,譫語,一身盡重,不可轉側者,柴胡加龍骨牡蠣湯主之。 7、陽明病,脈遲,雖汗出不惡寒,其身必重,短氣,腹滿而喘,有潮熱者,此外欲解,可攻里也,手足濈然汗出者,此大便已鞭也,大承氣湯主之;若汗多,微發熱惡寒者,外未解也,其熱不潮,未可與承氣湯;若腹大滿不通者,可與小承氣湯,微和胃氣,勿令大泄下。 8、三陽合病,腹滿身重,難以轉側,口不仁而面垢,譫語;發汗則譫語;下之則額上生汗,手足厥冷,遺尿;若自汗出者,白虎湯主之。 9、陽明病,脈浮而緊,咽燥口苦,腹滿而喘,發熱汗出,不惡寒,反惡熱,身重,若發汗則燥,憒憒及譫語,若加燒針,必怵惕煩躁不得眠。若下之,則腹如故,小便難也。 10、脾中風者,翕翕發熱,形如醉人,腹中煩重,皮目瞤瞤而短氣。 11、少陰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為有水氣,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嘔者,真武湯主之。 12、若人能養慎,不令邪風干杵經絡,適中經絡,未流傳腑臟,即醫治之,四肢才覺重滯,即導引、吐納、針灸、膏摩,勿令九竅閉塞。更能無犯王法,禽獸災傷,房室勿令竭乏,服食節其冷、熱、苦、酸、辛、甘,不遣形體有衰,病則無由入其腠理。腠者,是三焦通會元真之處,為血氣所注;理者,是皮膚臟腑之紋理也。 13、侯氏黑散治大風,四肢煩重,心中惡寒不足者。 14、脾水者,其腹大,四肢苦重,津液不生,但苦少氣,小便難; 15、太陽中暍,發熱惡寒,身重而疼痛,其脈弦細芤遲,小便已,灑灑然毛聳,手足逆冷,小有勞,身即熱,口開前板齒燥;若發其汗,則惡寒甚;加溫針,則發熱甚;數下之,則淋甚。 16、太陽中暍,身熱疼重,而脈微弱,此以夏月傷冷水,水行皮中所致也。一物瓜蒂湯主之。 17、師曰: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腸間,瀝瀝有聲,謂之痰飲;飲后水流在脅下,咳唾引痛,謂之懸飲;飲水流行,歸于四肢,當汗出而不汗出,身體疼痛重,謂之溢飲;咳逆倚息,短氣不得臥,其形如腫,謂之支飲。 18、黃汗之病,兩脛自冷;假令發熱,此屬歷節。食已汗出,又身常暮盜汗出者,此勞氣也,若汗出已,反發熱者,久久其身必甲錯。發熱不止者,必生惡瘡。若身重汗出已,輒輕者,久久必身瞤,瞤即胸中痛,又從腰以上汗出,下無汗,腰髖弛痛,如有物在皮中狀,劇者不能食,身疼重,煩躁,小便不利,此為黃汗,桂枝加黃芪湯主之。 19、邪在于絡,肌膚不仁;邪在于經,即重不勝;邪入于府,即不識人;邪入于藏,舌即難言,口吐誕。 20、肺中風者,口燥而喘,身運而重,冒而腫脹。 21、問曰:四飲何以為異? 22、太陽病,脈浮而緊,法當骨節疼痛,反不疼,身體反重而酸,其人不渴,汗出即愈,此為風水。惡寒者,此為極虛,發汗得之??识粣汉?,此為皮水。身腫而冷,狀如周痹,胸中窒,不能食,反聚痛,暮躁不得眠,此為黃汗,痛在骨節。咳而喘,不渴者,此為肺脹,其狀如腫,發汗即愈。然諸病此者,渴而下利,小便數者,皆不可發汗。 23、脈得諸沉者,當責有水,身體腫重。水病脈出者死。 24、妊娠有水氣,身重,小便不利。灑淅惡寒,起即頭眩,葵子茯苓散主之。 25、腎著之病,其人身體重,腰中冷,如坐水中,形如水狀,反不渴,小便自利,飲食如故,病屬下焦,身勞汗出,衣(一作表)里冷濕,久久得之,腰以下冷痛,腹重如帶五千錢,甘姜苓術湯主之。 26、婦人傷胎,懷身腹滿,不得小便,從腰以下重,如有水氣狀,懷身七月,太陰當養不養,此心氣實,當刺瀉勞宮及關元。小便微利則愈。(見《玉函》) 27、水在心,心下堅筑,短氣,惡水不欲飲。水在肺,吐涎沫,欲飲水。水在脾,少氣身重。水在肝,脅下支滿,嚏而痛。水在腎,心下悸。 28、心水者,其身重而少氣,不得臥,煩而躁,其人陰腫; 29、傷寒,陰陽易之為病,其人身體重,少氣,少腹里急,或引陰中拘攣,熱上沖胸,頭重不欲舉,眼中生花,膝脛拘急者,燒裩散主之。 |
|
來自: 仲景中醫交流 > 《經方治癥(完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