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中晚報全媒體記者 李賀建 眾所周知,平輿是中國車輿文化之鄉 ,但提起平輿縣普照寺塔,可能知道的人就沒有那么多了。 據史料考證,普照寺原名崇林寺,是金皇統年間所建,后改名普照寺。 800多年來,見證了無數興廢滄桑的普照寺塔歷經風雨,依然巍然屹立,既是駐馬店悠久歷史的見證,又是天中燦爛文化的標志。 普照寺村因普照寺而得名,普照寺塔也曾是普照寺的一部分。但我們現在已經看不到普照寺的蹤影了,只有旁邊靜立的普照寺塔,默默見證過800多年前,那一片金碧輝煌的建筑之中,晨鐘暮鼓,佛音裊裊。 遠遠望去,古塔雖歷經風雨的侵蝕,但它依舊高昂著頭顱,挺拔起腰桿,巍然屹立,迎送著每一個來訪者。 普照寺塔是為秀公戒師和尚所建,秀公戒師和尚三十余歲主持普照寺。金明昌四年(公元1193年),秀公戒師和尚歸寂后,其弟子廣全、廣豎、廣爾、善超、善惠建造此塔。大金明昌五年歲次甲(公元1194年)八月四日告竣,歷時九個月。普照寺中除秀公戒師和尚塔外,還有大佛殿、中佛殿、天王殿、關帝殿、毗廬殿及僧舍數十間,元末悉毀于戰火。 古塔高14米,共七級,平面呈現六角形,為密檐式磚砌塔。塔壁錯縫平直,各級檐層磚磨仿木斗拱。二級南面設塔門,塔門上嵌塔銘載:'金明昌五年甲寅八月',三級北面設望窗,四級、七級均設壁龕。底座周長13.8米,塔身逐級內收,頂部裝石制仿法輪塔尖。 塔外有多處磚刻花卉及佛像,形態各異,種類繁多,雕刻精致,題記清晰,時代特征明顯,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該塔塔基為六邊形,層層收斂,斗拱形態各異,但又渾然一體,設計巧妙,形象豐富,是一組匠心獨具的藝術佳作,具有較高的旅游觀賞價值。 塔的體型相比較國內其他地方的古塔來說,它的體型并不是很大,但是卻融合了中國南北方造塔技術融合,主體上采用的是北方磚塔構造方法建造,塔身以及塔內熟練運用了南方古塔的鑲嵌修飾,結構富于變化,是國內一處重要且難得的金塔實物,更是中國南北方造塔技術融合的杰出作品。渾身閃爍著古老而迷人的光芒。早在2002年,該塔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