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今人談書法,談筆法、談技巧、談創新的多,但很少人注意到墨法,加上現代墨汁,對于研墨的講究談得就更少了!有現成的墨汁為什么還要選擇研墨呢,接下來引用古人的論述力求用簡短的一篇介紹清楚! 墨的講究
古人認為好的墨錠應該有以下八個要素: 堅硬如玉石,黑得像漆,拿在手里不覺得沉,磨出墨汁沒有混雜,濃得像云霧,光亮像鏡子,表面有油一樣的光澤,聞起來有蘭花一樣的馨香。 研磨的講究
王羲之《書論》對研墨有過這樣的論述,研墨的時候要將墨錠與松樹結疤一同研磨,久久磨不動的才算是好的。至于為什么要和松樹結一起研磨,后人的推測可能是因為松樹結有松脂,磨出來的墨更有油光感。
明代費瀛曾在他關于大書的論述中對研墨進行了詳細的介紹,磨墨的輕慢,要戒急戒燥,急燥用力磨出來的墨“膠泥難書”,以個人磨墨的經驗來看,這樣磨出來的墨顆粒較大,書寫起來墨跡不光潤顯得粗糙。而輕慢磨出來的墨較溫潤細膩。所以費瀛認為磨墨得找性格“平素安詳耐性”的人來磨。我們現在沒條件配專門的磨墨童子,那只能是自己動手,在磨墨時注意心平氣和、輕慢有耐性地研磨。 研墨的具體方法
古人研墨方法,少注往研臺上注水,磨墨用的水不要隔夜的。用拇指配合中指、食指拿墨錠,輕輕用力往下按然后長距離的推磨(也有用順時針轉圈的方式),磨的墨汁不要太濃,濃了書法時會有阻澀感不順暢,也不能太淡,太淡寫出來顯各沒有神彩。磨好墨要用單獨的器皿盛著供書寫用,但不要放太久和隔夜。 不同書體對墨的要求
用墨不是千篇一律的,不同的書法對墨的濃淡枯潤有不同的要求,楷書用墨可以顯得干些但不能太燥。行書草書則可以燥潤相雜,用潤墨取妍美感,用燥墨顯險俊。濃墨運筆時筆有阻滯感,墨汁干燥則顯枯筆。其中注意干與燥是有區別的,干是指磨墨時水少,燥個人從句中理解應該是少水的程度。水多且墨黑則顯得潤。 蘸墨的講究
普通大小的字,筆毫三分著墨不要整個筆毫都著墨。寫大字時則要”濡染“使筆著墨后有”淋漓“狀態,具體方法則是像船篙入水,使墨汁從筆尖進入筆毫,讓筆毫吸滿墨汁。 希望這一篇下來您對古人選墨錠、研墨、用墨有個大概的了解,這就是為什么真正書法家都講求研墨,而不是用墨汁,因為研墨更能體現一個書家的性情,觀賞者才能從中看出更多精神層面的東西。就像我們今天吃餃子一樣,手工餃子和機器包的餃子吃起來味道總是有些許的區別,這種區別就是人情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