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俗話說:“一個和尚挑水喝,兩個和尚抬水喝,三個和尚沒水喝。” 當父母老得走不動了,需要兒女攤派贍養費、全職照顧時,兄弟姐妹的矛盾,就越來越明顯了,誰都不愿意承擔贍養的主要責任。能夠“獨挑大梁”的人,比較少。 父母過世后,矛盾到了炙熱的程度,手足之情,蕩然無存了。 看著血脈至親,慢慢疏遠,難免會心痛,也虧待了父母的養育之恩。 如何化解恩怨?建議采用以下幾種方法。 02 第一,不要灰心,積極尋找和解的機會。 夫妻沒有隔夜仇,因為愛情和責任,一直都在。 兄弟姐妹可以長期結仇,因為父母不會管了,血脈已經“分開”了。 如果你可以像對待愛人一樣,念及舊情,扛起責任,那么親情就會長期存在,沒有化解不了的矛盾。
好的大家庭,長兄會出面,調解兄弟姐妹的關系,并且承擔起逢年過節,一起聚會的“主角”的責任。如果長兄不愿意唱主角,那么家庭里,可以推舉一位德能不錯的人,為“主心骨”。 事實上,很多兄弟姐妹平時不交往,但是在長輩的生日宴、晚輩的結婚宴、升學宴等,還是會聚攏在一起。此時,大家坐在一起,聊一聊家常,矛盾肯定會逐漸緩和。 如果你能夠厚著臉皮開口說話,雖然“低人一等”,卻顯得高貴,也是做人的應有之義。 03 第二,不翻舊賬,學會往前看。 我的三叔,一直和兄弟姐妹的感情不好。 他退休之后,回去祭祖,看到二叔躺在床上,家里窮得連輪椅都買不起。那一刻,二叔哭了,真的沒有想到,曾經和他對鬧的兄弟,結局如此凄涼。 此后,三叔每個月都會去看看二叔,還帶著禮物,送了輪椅。 人啊,年紀越大,身邊的親人就越少。能夠活著的親人,彌足珍貴。過去的恩怨,和血脈之情比較起來,算得了什么呢? 兄弟姐妹結仇之后,你想一想,再過十年,大家會是什么樣子?是不是,都要葉落歸根,互相攙扶著走路? 仇恨,就是一時半會的怨氣,是對錢財的計較,放下這兩樣東西,一切都會變好。平時,翻臉越厲害,以后,放下面子,就越難。考慮長遠一些,仇恨就少了。 04 第三,借助外力,請長輩出面調解。 我的三爺爺過世那天,兒女們鬧得非常兇,還掀翻了桌子。 三爺爺的大兒子,悄悄把大家庭的房子,占為己有了。這件事,是矛盾的焦點。 為了處理善后事宜,三爺爺的親家公,來到了現場。 他意味深長地說:“老人尸骨未寒,兄弟就在吵鬧不休,這是哪門子道理?會給外人看笑話的。再說了,農村的房子,也不值幾個錢。老大一輩子都是農民,想要房子,也是可以理解的。其他的人,個個在城里安家了,有的人還辦了工廠,貪圖農村那點東西,也就是'賭氣’而已。真的讓你們來農村住,恐怕都不會愿意吧。老大的做法不妥,道個歉,大家點個頭,不就是了......” 幾句大實話,讓兄弟之間的仇恨,瞬間化解了。 看看你家里的孩子,看到任何玩具都要買,買回來之后,玩兩天就丟棄了,變成了垃圾。大人爭執東西,不也是“孩子的心理”?真的有些幼稚。 長輩作為“外人”,把矛盾看得清楚,請他們來調解一番,很有必要。 05 第四,一代管一代,別阻止晚輩們的交往。 我的母親和四舅舅,有好幾年都沒有交往了,連電話也不會打一個。 有一年春節,四舅舅的媳婦來我家拜年,拿了兩百塊錢紅包給我的母親。 母親說,兩家人已經結仇了,還拿什么紅包? 四舅舅的媳婦笑著說:“姑姑,你這就見外了。我是晚輩,哪能把父母的仇恨,都繼承下來呢?” 那一天,母親的心里,一定是五味雜陳的吧。都一把年紀了,還不如一個年輕人開明。此后,母親主動打了個電話,問候四舅舅,身體好不好,恩怨告一段落。 冤家宜解不宜結。“隔代仇”,真的沒有必要。 如果你不阻止兒女們去走親訪友,隨著時間的推移,大家庭里的人,互相走動的頻率,會更高一些。 通過晚輩的互動交流,也能喚醒兄弟姐妹的血脈親情。 06 結束語。 十多年以前,在河南農村,有一個男孩叫洪戰輝。 父親瘋了,母親跑了,他要一邊上學,一邊勞動,一邊養活年幼、撿來的妹妹。 為了給妹妹討吃的,他厚著臉皮,求村里人給個雞蛋、一點點米粉。然后,他幫助別人做家務。 他到鎮上批發冰棒,然后走到村莊里叫賣。走再遠的路,有多口渴,他都不會吃一根冰棒。窮,逼著他迅速長大。
這句話,激勵洪戰輝持續前行,迎來了家庭的光明。 現在,洪戰輝和妹妹,都成為了老師,過上了好日子。 我們總要以幸福的家庭為榜樣,相信愛能夠化解一切的矛盾,也能應對一切的困難。家庭財產、父母的存款、讀書花了多少錢......相對于“愛”來說,又算得了什么呢? 當你回頭看看,自己走過多少路,吃過多少苦,才知道,從大家庭里得到最少東西的人,最值得驕傲。 人啊,就是一輩子,年紀很大的時候,還能去兄弟姐妹家走一走,吃頓飯,聊一聊童年的酸甜苦辣,也是福氣。 作者:布衣粗食。 關注我的文字,走進你的心靈。 文中配圖來源于網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