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州,一座悠然走過千年時光的歷史古城,一座說起來就深感浪漫的詩意之城。漫步在這座可看可讀可品的城市,靜守一方的北護城河,在四季流轉中,將迎來換裝重生。
北護城河東起古運河,西至淮海路,長約2.6公里,沿岸分布著眾多名勝古跡和文化景觀,是探尋古城風貌和歷史記憶的佳處。

剛剛過去的2021年,北護城河文旅集聚區建設順利啟動。去年底召開的市委八屆二次全會提出,有序推進北護城河等重點片區文旅項目建設,呵護好古城古街的肌理與文脈,讓歷史文化的瑰寶在新時代煥發新的光彩。
古樸與現代、厚重與清幽、詩意與煙火……皆在此交融,值得你我慢慢走進,全新遇見。


朱自清先生在《揚州的夏日》一文中寫道:“北門外一帶,叫做下街,茶館最多,往往一面臨河。”這里的茶館指的就是依著北護城河而建的冶春茶社。

作為一座久負盛名的百年老店,冶春茶社前身是著名的“香影廊”與“慶升茶社”。歲月繾綣中,冶春茶社妙趣幽靜,成為品味揚州“早上皮包水”的好去處。
茅草復頂、曲廊相連、花木掩映、清風徐來、水榭悠悠……伴著如此雅逸的好風景,擇一處臨窗位置,咬一口熱氣騰騰的包子,喝一口不濃不淡的綠楊春,聽一曲婉轉悠揚的揚州小調,就是揚州人口中“萊斯”的慢生活。
千年揚州,詩意涌動。坐落于北護城河畔的天寧寺與重寧寺,合稱“雙寧”,有“江南小故宮”之譽。
這里文化底蘊深厚,是全唐詩誕生之地、紅樓夢創作源泉之地,只曹寅家族這一項,就有不少可挖掘的寶藏。曹寅才華出眾,精通詩、詞、曲、賦,在藏書和校刊方面也自成一家。在清代前期官刻機構中,曹寅主持的揚州詩局最為聲名卓著,所刻《全唐詩》秀雅精美,為清刻代表性作品,素有“康版”之譽。康熙在1706年親自寫成《御制全唐詩序》頒發,補刻詩序,冠于書前。曹寅一生兩任織造,四視淮鹽,這種“烈火烹油、鮮花簇繡”的鼎盛家族史,正是其孫曹雪芹《紅樓夢》創作的基本背景。

穿行在“雙寧”,依然能感受到當時殿宇、佛像、園林、裝飾的莊嚴恢弘。乾隆最后一次南巡駐蹕在重寧寺,在寺中寫下一首《萬壽重寧寺紀事》:“天寧寺后建重寧,眾志殷勤未可停。祝頌雖稱七月什,莊嚴過甚梵王經……”
如今的天寧寺,是揚州市佛教文化博物館、《四庫全書》陳列館所在地。隨著北護城河文旅集聚區建設全力推進,“雙寧”有望重現榮耀,迎來新生。
“數點梅花亡國淚,二分明月故臣心。”流水潺潺中,始建于清代乾隆年間的史可法紀念館,見證著明朝末年民族英雄史可法凜然正氣的揚州魂。

揚州十日保衛戰之時,史可法率領揚州軍民與圍城清兵展開浴血奮戰,終因眾寡懸殊,城破被俘,不屈被殺,年僅44歲。其義子史德威遍尋遺骸不得,遂依史公遺愿,葬其衣冠于梅花嶺下,是為史可法衣冠冢。1962年,史可法三百六十周年誕辰,郭沫若作詩以紀念:“國存與存亡與亡,巍峨廟貌甚堂堂,梅花嶺下遺香在,鐵熕何時返故邦。”
如今的史可法紀念館已是融歷史、文物、風景于一體的游覽勝地。每逢秋季,饗堂前兩棵高大的百年銀杏滿樹金黃,吸引市民游客爭相打卡,而當冬日寒梅綻放,巍然聳立的史可法紀念館更添一份肅穆凜然之英氣,讓人感受到揚州溫婉如水的背后,也有著剛強堅韌的另一面。
北護城河畔,不僅風景優美、歷史厚重,更是揚州眾多非遺文化的集聚地、展示區。這里有著揚州486非遺集聚區、揚州玉器廠、廣陵古籍刻印社等,無數的“揚州工”在這里匯聚,成為揚州人以及外地游客了解揚州特色手工藝的重要窗口。

公元前486年,吳王夫差開邗溝、筑邗城,奠定了歷史文化名城揚州的根基。2015年,為全方位展示揚州非遺保護成果,揚州486非遺集聚區啟幕。世界級、國家級、省級和市級非遺中的68個項目、近300家商戶在此聚合發展,長期開設多種兼具知識性、趣味性的非遺旅游體驗項目,如今已成為揚州非遺文化的“集合地”。這里藏龍臥虎,有著近百位掌握各種非遺技藝的大師,他們或是手下能生花,或是刀下能出彩,很多歷經千年的手工技藝在他們的手上流轉傳承,讓人嘆為觀止。
天下玉,揚州工。經過千百年傳承,揚州玉雕杰作不斷涌現:白玉《寶塔爐》、碧玉山《石刻聚珍圖》、白玉《五行塔》、白玉《大千佛國圖》被國家征集為珍品永久收藏;翡翠《螳螂白菜》、黃玉《潮音洞》等原創精品讓揚州玉雕工藝在新時代綻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北護城河春有百花爛漫、夏有林木蔥蘢、秋有彩葉繽紛、冬有白雪皚皚,一水一橋、一亭一榭、一山一石,在清風朗月下,相映成畫,打造出“綠楊城郭是揚州”的秀麗風光,令人流連。

或沿著河畔漫步,看陽光穿過樹梢,灑下滿地斑駁;或坐上畫舫,在景隨船移中,感嘆“乾隆水上游覽線”的妙處……從東到西,清溪翠柳,觸目可及,處處是景。
來過、走過、想過,骨子里的揚州鄉愁和老城記憶,隨著這條流淌不息的河流緩緩前行,這是最好的時候,也是最美的時候。
揚州園林久負盛名,在中國傳統園林中獨樹一幟。清代學者李斗在《揚州畫舫錄》曾言:“杭州以湖山勝,蘇州以市肆勝,揚州以園亭勝,三者鼎峙,不分軒輊。”

北護城河南岸,以竹石取勝的個園藏盡四時風月,成為了揚州歷史最悠久、保存最完整的清代鹽商園林。這座由嘉慶年間兩淮鹽業商總黃至筠在明代“壽芝園”舊址上擴建而成的私家宅邸園林,結構嚴密、精致秀雅、匠心獨具,堪稱古代園林藝術經典中的經典。
漫步園內,竹林通幽,靜謐悠遠,尤其運用不同石料堆疊而成“春、夏、秋、冬”四季假山,采用分峰用石的手法,營造出“春山艷冶,夏山蒼翠,秋山明凈,冬山晶瑩”的詩情畫意,一園納四季,宜游、宜看、宜登、宜居,被稱為國內園林之孤例,吸引市民游客爭相打卡,一睹揚州園林之精妙。
時間的車輪滾滾向前,掩映在北護城河畔茂盛銀杏樹下的揚州古籍書店與文物商店,收藏著揚州文化的歷史印記,是市民、游客心中獨具特色的懷舊寶地。
揚州古籍商店,全國四大著名古舊書店之一,是古籍愛好者、收藏人士的必到之地。走進店內,各類古籍古物、文房四寶、舊書新作等,散發著獨有的氣息,令人恍若穿越時光,來到了舊時的老書店,忍不住開啟挹古之旅。

依著古籍書店的揚州文物商店,成立于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主要從事陶瓷器皿、玉器、名人字畫、竹木牙雕、銅錫制品、景泰琺瑯、各色煙壺、印章端硯等文物藝術品經營,是廣大收藏愛好者心中的“淘寶”圣地。走過60多年時光,揚州文物商店現已完成公司制改革。
相信依托北護城河文化旅游集聚區的旅游資源,揚州古籍書店與文物商店將在改造重生后,成為備受市民歡迎、游客喜歡,接地氣的“文化打卡地”。
悠悠運河水,余韻貫古今。沿著北護城河從西往東,走到盡頭便是延綿流淌的揚州古運河。這是整個運河中最古老的一段,沿岸歷史遺跡星列、人文景觀眾多,像是一根耀眼的項鏈,串聯起東關古渡、文峰寺、三灣、高旻寺、瓜洲古渡等運河遺產點。

站立河畔,賞柳綠花紅,看飛鳥掠過,品流光溢彩,揚州“因運而生、因運而興、因運而美”的千古佳話令人動容。此時若是坐上古運河水上旅游觀光“穿梭巴士”,便能換個視角,感受揚州深厚的運河文化底蘊,體驗揚州“世界運河之都”的獨特魅力。
唐宋元明清,從古看到今。與古運河相通相連的北護城河,將在新一輪提升改造中,擔負起讓“古運河重生”的使命,賦予這座城市新的活力和別樣光彩。
撰文:史盼盼 肖為
攝影:張卓君
制圖:楊宗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