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在知乎上看到這樣一個問題:“究竟要多努力才能上清北?” 其中一位網友的回答讓我印象很深: “如果你想去清華北大,你應該從高一就開始努力,如果高三才開始,已經遲了。根本沒有短期的逆襲,需要多年努力地積累。” 再看其他評論,雖然經歷不同,但仔細分析,會發現他們都有同個側重點——持續行動。 天賦決定了你能達到的上限,而持續行動力的程度決定了你達到的上限的時長。 著名投資人孫正義說:“三流的點子加一流的執行力,永遠比一流的點子加三流的執行力更好。” 真正拉開人與人的差距,是持續行動力。 你不是能力不行,而是缺乏行動力 不知你可曾有過這樣的經歷: 信誓旦旦給自己定計劃立目標,可總等時機再去執行,結果一拖二拖,成了一堆廢紙; 想學習新東西,嘗試突破自己,卻聽到別人評論有難度,便質疑自己能力,然后忍不住打退堂鼓。 張佳瑋在《代表作和被代表作》一針見血說到: “我們絕大多數凡人,獨自感嘆天賦不足、創造不夠什么的,其實都是幻覺。問題歸結到最后,無非就是一懶,二拖,三不肯讀書,如此而已。” 成功最大的敵人是缺乏行動力和雞血周期,單有想法,沒有執行力,一切都是空談。 很多人總是一邊抱著遠大“夢想”陷在雞血周期里難以自拔,一邊又繼續安于現狀不愿改變,然后抱怨命運,對別人的成功嗤之以鼻。 網上有一個熱門話題:“遇事應該做足準備再開始,還是先行動起來?” 有個高贊回答:“人生不像做菜,不能等所有材料都準備好才下鍋。” 想,都是問題;做,才有答案。 哥倫布發現新大陸后,皇室為他舉行的慶功宴上,有位大臣非常不屑地跟大家說: “這有什么值得大家驚嘆的,任何人只要坐著船,都能到達西洋的對岸,發現這塊大陸。” 哥倫布發現新大陸 哥倫布聽罷,沒有半點不悅,反而面帶微笑地從桌上拿起一個熟雞蛋問大家:“你們誰能讓雞蛋小頭朝下立在桌面上?” 大家都議論紛紛,想著這尖尖的雞蛋怎么可能豎起來! 只見,哥倫布拿起雞蛋的小頭往桌上一敲,雞蛋穩穩地立在了桌上。 他說:“世界上很多事情的確說起來非常容易,不過最大的差別就在于,我敢于將自己的想法付諸行動實現了,而你們卻至今沒有。” 強者勝在執行力,弱者敗于口頭上。 英國威斯敏斯特大教堂有個墓志銘發人深省,說出了大多數人的感慨和無奈: “當我年輕的時候,夢想改變世界,可進入暮年后,卻連我的家庭也沒能改變。 最后,我躺在病床上突然意識到:如果一開始我僅僅去改變自己,我可能改變我的家庭、國家、甚至世界。” 其實,這個世界從來不缺少完美的計劃,而是說干就干的行動力。 就如李笑來老師說的:“如果想做事當然要行動,行動是改變自己的眾多方法中最有效,最直接的方法。” 所以,別做思想上的巨人,行動上的矮子。與其抱怨,羨慕別人的成功,不如下決心行動起來。 只有踏出第一步,將想法付諸于行動,才知道自己行不行,才能改變現狀,才有機會實現夢想。 努力不難,難的是持續努力 曾看過一則小故事: 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在開學第一天,對學生們說: “今天我們只學一件最簡單也是最容易做的事:即每人先把胳膊往前甩,然后再往后甩,每天做300下,大家能堅持嗎?” 他邊說邊示范。 學生們都笑著說:這么簡單的事,當然做得到! 一個月后,他問學生們:“哪些同學堅持每天甩手300下?”有90%的學生驕傲地舉起了手。 又一個月后,他又問,這回堅持下來的學生只剩下八成。 一年過后,他再問時,只見整個教室里,只有一人舉起了手。這個學生就是后來成為古希臘另一位大哲學家的柏拉圖。 看完,讓我最大的啟發是:堅持,是世間最容易,也是最難的事。 說它容易,是因為只要你愿意,就能輕而易舉做到;而說它難,是因為真正能做到持續堅持的,只有少數人。 《我很好,那么你呢》中有這樣一個觀點: “我們將自己比作數學1,每天進步一點,你就是1+0.01,而每天退步一點,就是1-0.01。 1.01與0.99的差別也許很小,可是365天過后,1.01的365次方是37.8;而0.99的365次方是0.03,差距是一千多倍。” 這就是為什么你會努力,但仍和優秀人差別那么大的原因,因為你缺的是持續努力的耐心。 牛津大學曾舉辦了一個“成功秘訣”講座,邀請丘吉爾來演講。 當天,會場上座無虛席,大家都滿懷期盼能聽到、學到這位偉人的成功秘訣。 可丘吉爾,只用簡單的一句話道出了秘訣: “我成功的秘訣有三個:第一,是決不放棄;第二,是決不、決不放棄;第三,是決不、決不、決不放棄!我的講演結束了。” 說完他就走下了講臺。 有句話說得好,成功就是長期堅持、不懈努力的結果。 滴水能穿石,不是因其力量巨大,而是因為它鍥而不舍,始終執著于自己的目標;鉆木能取火,不是因為其簡單易燃,而是因為它持之以恒摩擦,積累熱量。 成功并不是一蹴而就,而在于你是否能夠持之以恒地堅持下去。 追夢路上,當你陷入風暴海嘯時,拉住船帆,掌好船舵,有耐心的堅持航行,總會穿過風雨,看到“海上生明月”般的美麗,抵達彼岸收獲成功。 ![]() 持續行動力,決定一個人的成就 盧蘇偉在《你要配得上自己所受的苦》一書中寫到:“一個人的執行力和行動力,決定一個人的成就。” 哈佛大學曾對一群智力、學歷、環境等條件差不多的年輕人,做過一個長達25年的跟蹤調查。 調查結果發現:大多數人都沒有目標或者目標模糊,常常在抱怨中,過得平庸或不如意的生活,沒有任何成績,生活在社會的中下層。 只有3%的人,有著清晰而長遠的目標的人,并在25年間朝著目標持續不懈努力,幾乎都成為社會各界的成功人士。 事實說明了:只有能夠堅持目標,專注內心的追求,才最終成就自我,活出自己想要的精彩人生。 羅振宇說:“普通人的努力,在長期主義的復利下,會積累成奇跡。” 唐家三少,除極個別的特殊情況,要求自己做到日更小說8000字,保持10年從未中斷。曾因連續更文86個月,成功了申請"九年不中斷小說更新"吉尼斯世界紀錄。 長期的堅持,讓他連續5屆榮登中國網絡作家富豪榜榜首,兩次入選福布斯名人榜。 股神巴菲特,六十年如一日的按時起床,花大量的時間閱讀和學習所有和股票投資相關的書籍,讀書之多讓合作伙伴驚嘆,形容他為“是一本長了兩條腿的書。” 正是持續不斷地閱讀輸入,培養出了他對股票市場異乎尋常的敏銳觀察力,讓他成為了目前美國歷史上股票投資領域,最有知識和經驗的人。 巴菲特 心理咨詢師風墟提出一個很有趣的觀點:“你一生中大部分的精力應該全部只放在一件事情上。把這一件事情做到極致,勝過你把一萬件事做得平庸。” 深以為然。 少即是多,而且通常效果更佳。那些持續執行力特別強的人,最后都活成了自己想要的樣子。 前不久,一條“58歲杭州男子利用業余時間學鋼琴、篆刻,完成5個人生夢想”的新聞,引發全網驚嘆。 “老鐵路人”斯多林,雖工作繁忙,但為了“夢想”利用碎片時間,始終堅持學習。 40歲開始學習,到58歲,他先后實現了 “作家夢”、“記者夢”、“篆刻夢”、“書法夢”、“鋼琴夢”,這足以說明其背后的勤奮與用功。 他說:“利用業余時間完成五個夢想,聽起來很難,但真的開始做了,認真做了,你就會發現時間是靠自己掌控的,真的可以做很多事情。” 在他身上我領悟最深的道理是:你什么執行力,人生就什么結局。 生活中,有很多不可控的因素影響著我們,但持續行動力,卻是我們可控的。 那么,應該如何提高“持續行動力”水平? 可歸結為,持續性行動力=行動力+執行力+持續力。 1、認清自我,制定具體目標計劃,培養行為習慣 細分目標,從簡單做起,形成微習慣,比起大目標、盲目追求更容易讓人接受,也更容易堅持。 2、減少精神內耗,大膽去做 減少思前慮后,不要空想浪費時間,只有放開手腳,去行動,才能解決問題,實現夢想。 3、設定期限,嚴格按計劃行動 有時間限制,可以約束自我,提高自覺性,糾正拖延癥。 4、定期復盤,持續專注追求 復盤總結,持續改進調整,不斷提升自我認知和改變思維層面,拉長時間,最終實現大目標。 很認同一句話:“有些事不是看到了希望才去堅持,而是因為堅持了才會看到希望。” 點個在看,唯有行動起來,成功才會如期而至,最終拉開人與人在人生路上的差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