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歸建中湯 【原文】 當歸四兩(12克),桂枝三兩(9克),芍藥六兩(18克),生姜三兩(9克),甘草二兩(炙)(6克),大棗十二枚(4克)。 水煎二次兌勻,分二次溫服。 1、若大虛,則加飴糖六兩(18克),湯成納之,暖于火上,令飴消。 2、若去血過多、崩傷、內衄不止,加地黃六兩(18克)、阿膠二兩(6克),合八味,湯成,納阿膠。 3、若無當歸,以川芎代之。 4、若無生姜,以干姜代之。 【作者】 孫思邈 【出自】《千金方》 【主治】 1、治婦人產后虛羸不足,腹中刺痛不止,吸吸少氣,或苦少腹中急,摩病引腰者,不能食飲。產后一月日,得服四五劑為善,令人強壯宜。 【組成】 甘草 桂枝 大棗 姜 當歸 芍藥 飴糖 【功效】 溫中補氣,和里緩急 【應用】 1、婦人腹痛,子宮出血,月經痛,產后的衰弱,以及從下腹而至腰背的疼痛等癥。 【現代劑量】 當歸20克,桂枝15克,炙甘草10克,大棗30克,白芍30克,生姜15克,飴糖30克 【方解】 1、當歸: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潤腸。溫熱補藥、升散性藥。 2、桂枝:發汗解肌,溫經通脈,通陽化氣。溫熱補藥,平散性藥。 3、白芍:養血調經,平肝止痛,斂陰止汗。寒涼補藥,平收性藥。 4、炙甘草:補脾和胃,益氣復脈。平補藥,平收性藥。 5、生姜:發汗解表、溫中止嘔、溫肺止咳。溫熱補藥,升散性藥。 7、飴糖:益氣補中,緩急止痛,潤肺止咳。溫熱補藥,平收性藥。 【說明】 1、當歸建中湯是小建中湯加當歸而成,補血力量更強。加黃芪就是黃芪建中湯,補氣力量就更強。如果小建中湯加當歸和黃芪就是歸芪建中湯,補血又補氣。小建中湯本身治腹痛,加上當歸是補藥,潤性也變大。 2、當歸建中湯藥性分布,有補有瀉。整體方性上,是純補的藥。當患者身體虛弱,同時又血虛嚴重時,當歸建中湯是一個選擇。 【應用集錦】 1、(1)左側臍旁天樞穴處攣急疼痛者,又似當歸芍藥散、當歸建中湯之證。 (2)右側小腹腰間聚結、手足冷、脈細無力者,當歸四逆湯之證。 (3)腹皮拘攣,似桂枝加芍藥湯、小建中湯之腹證。 2、十二指腸的炎癥或潰瘍多發于球部,其疼痛有個很典型的特點:節律性空腹痛、夜間痛,也就是饑餓痛、夜間痛,多喜按、喜熱飲,即虛痛,多用小建中湯、當歸建中湯、黃芪建中湯,或者歸芪建中湯。 3、盆腔腹膜炎常常使用當歸建中湯。 4、(1)席漢綜合征,是成人腦垂體功能減退所引起的一系列癥狀,多發于分娩后期大量出血。癥見乳房萎縮,長期閉經,毛發常脫落,尤以腋毛、陰毛更為顯著,眉毛亦可脫去,性欲減退,生殖器萎縮,精神不振,疲乏無力。腎開竅于二陰,其華在發,若腎氣充足則毛發光澤、肌肉豐滿。精血可以互生,今失血過多,血不化精,腎精耗衰,則血枯精少,諸癥叢生。用腎氣丸補腎中之真陰真陽,陰陽充足,精血化生,各癥可愈。 (2)席漢綜合征,是由于產后大失血所致。“脾胃為氣血化生之源”,今產后失血過多,損及脾胃,影響氣血之化生。故形成月經閉塞,毛發得不到血之濡養而脫落。若癥見面黃肌瘦、食欲減退、脈細弱者,可用當歸建中湯建中以補血。本方與腎氣丸均治本癥,前者重補后天,后者重補先天。在治療時,兩方也可交替應用,效果更好。 5、持續胸痛,可用當歸湯(當歸、半夏5.0,芍藥、厚樸、桂枝、人參各3.0,干姜、黃芪、蜀椒各1.5、甘草1.0),亦可合用烏頭赤石脂丸;急迫而痛者居半,宜當歸建中湯。 【比較集錦】 1、桂枝湯,倍芍藥加飴糖為小建中湯,更加當歸,名當歸建中湯,更加黃耆,名黃芪建中湯。 2、若見小建中湯之腹狀,而少腹拘急,痛引腰背,或腹中刺痛少氣者,當歸建中湯證也。刺痛者,痛若錐剌,血氣不和而痛也。少氣者,息短而弱,氣短之謂也。 3、凡以下劑攻下后: (1)即上沖拘攣、或作急迫者,用桂枝加桂湯; (2)面浮腫手足攣痛者用當歸建中湯; (3)上沖頭眩,小便不利用苓桂術甘湯; (4)或發上沖胸脅苦滿等柴胡桂枝湯諸證者; (5)血氣動者,多為當歸建中湯證。 4、(1)溫經湯:用于少陰病、陰虛證,氣血虛寒,其癥有手掌煩熱(發燒)和口唇干燥,下腹膨脹或不快感。 (2)當歸建中湯:煩熱,足溫,咽口干燥,腹中刺痛。 (3)三物黃芩湯:煩熱,四肢煩熱。 (4)當歸芍藥散:不孕癥,寒證,手掌煩熱、無口唇干燥。 (5)腎氣丸:煩熱,足心煩熱,渴,臍下不仁。 5、左寸脈芤是阿膠證,《傷寒雜病論》中含阿膠的處方有白頭翁加甘草阿膠湯、當歸建中加地黃阿膠湯、黃連阿膠湯、豬苓湯、大黃甘草湯、黃土湯。其中: (1)脈弦而無力,厥陰病,白頭翁加甘草阿膠湯; (2)脈大,含有桂枝證,當歸建中加地黃阿膠湯證; (3)脈細,黃連阿膠湯; (4)尺脈長,豬苓湯; (5)脈沉,陽明腑實大黃證,大黃甘草湯; (6)脈微,陽虛出血,黃土湯。 |
|
來自: 仲景中醫交流 > 《金匱經方(完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