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赤散 【原文】 生地黃、木通、生甘草梢、竹葉各6g。 上藥為末,每服9克,水一盞,入竹葉同煎至五分,食后溫服。 【現代用法】 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情增減。 【出自】 《小兒藥證直訣》 【時機】 1、心經火熱證。心胸煩熱,口渴面赤,意欲冷飲,以及口舌生瘡;或心熱移于小腸,小便赤澀刺痛,舌紅,脈數 2、本證多由心經熱盛移于小腸所致,治療以清心養陰,利水通淋為主。心火循經上炎,故見心胸煩熱、面赤、口舌生瘡;火熱之邪灼傷津液,故見口渴、意欲飲冷;心熱下移小腸,故見小便赤澀刺痛;舌紅、脈數,均為內熱之象。 【應用】 1、口腔潰瘍、炎癥、口腔炎、鵝口瘡、小兒夜啼等心經有熱者,無論寒熱,都可以用導赤散,兼顧寒熱、隨證化裁。如陽虛患者,輕者加細辛,甚者加附片。 2、足底癢:病屬三陰經,因為足底是三陰經脈之所始。需重用生地黃涼血,方可參考導赤散。 |
|
來自: 仲景中醫交流 > 《金匱經方(完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