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脾湯 【原文】 白術1兩,茯苓1兩(去木),黃耆1兩(去蘆),龍眼肉1兩,酸棗仁(炒,去殼)1兩,人參半兩,木香(不見火)半兩,甘草(炙)2錢半。 上?咀。每服4錢,水1盞半,加生姜5片。大棗1枚,煎至7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出自】《濟生方》 【主治】 功在解郁,養脾陰。主思慮傷脾。健忘怔忡,吐血下血。 【劑量】 當歸、黃芪各2.0 人參、白術、茯神、酸棗仁、龍眼肉各3.0 甘草、木香各1.0 遠志、生姜、大棗各1.5 加味歸脾湯:歸脾湯加柴胡3.0,梔子2.0 【說明】 《醫碥》:脾氣虛寒,不能運血歸經,故用參、耆、術、草以補脾,又用木香引之;氣虛則易散,故用棗仁以斂肝;血不歸經則心失所養而不寧,故用圓眼肉、茯神以補心。 【應用集錦】 1、淋證有石淋、勞淋、血淋、氣淋、膏淋等五種; (2)思慮而致者,宜歸脾湯; (4)寒者,宜金匱腎氣丸; 【比較集錦】 1、黃土湯與歸脾湯兩方均可用治脾不統血之便血、崩漏。 (1)黃土湯中以灶心黃土合炮附子、白術為主,配伍生地、阿膠、黃芩以溫陽健脾而攝血,滋陰養血而止血,適用于脾陽不足,統攝無權之出血證; (2)歸脾湯重用黃芪、龍眼肉,配伍人參、白術、當歸、茯神、酸棗仁、遠志補氣健脾,養心安神,適用于脾氣不足,氣不攝血之出血證。 2、(1)溫膽湯:胃下垂癥、胃弛緩,或虛證之不眠癥。 (2)酸棗仁湯:不眠,疲乏不眠,虛煩性。 (3)竹茹溫膽湯:不眠,咳嗽,胸內郁熱。 (4)黃連解毒湯:不眠,充血,上沖,不安。 (5)甘草瀉心湯:不眠,心下痞硬,惡心,下利。 (6)歸脾湯:不眠,心勞,貧血。 3、失眠: (1)加減消遙散適用于肝氣上亢所致失眠; (2)溫膽湯主要治痰飲及膽寒所致失眠; (3)歸脾湯則對心、脾虛時之失眠效果好; (4)補心氣之不足、治失眠處方中則有養心湯:人參2克、麥門冬3克、黃連1克、茯苓3克、當歸2克、芍藥2克、遠志2克、胨皮2克、酸棗仁(炒)3克、柏子仁2克、蓮肉2克、甘草1克。 4、(1)(邪)氣實(正)氣虛,羸弱而難施:方用補正之藥佐以祛邪之品:人參一錢,白術一錢,甘草一錢,柴胡三錢,白芍三錢,麻黃一錢,半夏一錢,水煎服。 (2)氣陷,補中益氣湯; (3)氣衰,六君子湯∶ (4)氣寒,人參白術附子湯; (5)氣虛,則用四君子湯; (6)氣郁,則用歸脾湯; (7)氣熱,則用生脈散∶ (8)氣喘,則用獨參湯; (9)氣動,則用二陳湯加人參; (10)氣壅滯,則用射干湯∶ (11)氣逆,則用消遙散。 (12)氣實:壯盛而易察:枳殼五分,白術一錢,陳皮五分,茯苓三錢,甘草一錢,山楂十粒,柴胡一錢,白芍三錢,炒梔子一錢,水煎服。 【名家論述】 1、歸脾湯《古方新用:臨床一通百通的奧秘》 【方源】《濟生方》。 【組成】白術、黃芪(炙)、茯神、人參、酸棗仁(炒研)、當歸、龍眼肉各二錢(6克),甘草(炙)一錢(3克),遠志、木香各五分(1.5克)。 【用法】水煎二次兌勻,分二次溫服。 【主治】思慮過度,勞傷心脾,怔忡健忘,驚悸盜汗,發熱體倦,食少不眠,以及脾失統血之權的失血證。 【方解】心主血,脾統血,思慮過度、勞傷心脾,因而食少不眠。脾胃為氣血之源,脾虛血少,則心失養而益虛,故怔忡健忘、驚悸盜汗諸癥相繼發生。方中人參、黃芪、白術、甘草甘溫,補脾益氣;茯神、遠志、棗仁、龍眼肉、當歸甘溫酸苦,養血補心安神;木香理氣醒脾,補而不滯。所以,本方是養心與健脾并重之方劑,也是益氣養血之方劑,因此也治脾失統血之權的失血證。 【應用】 1、膝關節傷口經久不愈膝關節傷口經久不愈,是指膝關節手術后傷口久不愈合。袓國醫學認為,膝關節為陽明胃經循行部位,陽明胃為氣血之源,傷口經久不愈為氣血虛損。故可用本方益氣補血,氣益血補,則傷口得榮而愈合。用歸脾湯者,取其脾主為胃行其津液之意。 2、崩漏崩漏是指不正常行經而陰道內大量出血或持續下血或淋漓不斷的現象。按病情輕重緩急又分為崩和漏。崩證,是指經水忽然大下,如山岳之崩頹;漏證,是指經水不斷,猶如房頂漏水。但在發病過程中,此兩者可以相互轉化。此處所指崩漏,主要是漏證,癥見月經淋漓不斷,量或多或少,血淡紅,心慌氣短,倦怠無力,脈虛弱。治療時,可在急診急救治療的同時用本方去木香加白芍、麥冬,益氣補血、滋陰斂陰。去木香者,此證宜補不宜破之故。 病案舉例 張王氏,女,50歲,通渭縣人。1954年3月7日初診。 患者于半年前行膝關節手術,術后傷口經久不愈合,局部無紅腫,傷面蒼白,無疼痛。辨證為氣血雙虛。 方用本方治療:白術6克,黃芪(炙)6克,茯神6克,黨參6克,棗仁(炒)6克,當歸6克,元肉6克,甘草(炙)3克,遠志1.5克,木香1.5克。水煎分二次服。六劑。 二診:患者服上藥六劑后,傷面已由白轉紅,且有新的肉芽組織生出。囑其繼服上藥,服至30余劑,傷口愈合。觀察數年,再未復發。 體會:陳修園謂:”歸脾湯,二陽旨。"二陽即陽明。膝關節為陽明經脈循行部位,病久則虛。故用本方益氣補血,氣血旺盛,則病轉愈。 |
|
來自: 仲景中醫交流 > 《金匱經方(完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