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招,替換法。比如有人說:你腦子里都是屎嗎?你就說:看您說的,我滿腦子都是您呀。再比如有人說:你是豬嗎?這么簡單的問題都不會。你就說:您快別這么說,我還是優秀員工呢,您還不是呢,把我們工程隊領隊說的連豬都不如,我可不干。 總結一下個回懟的技巧,對付這種說臟話侮辱人的人,最好的方法就是把它話里最難聽的那個詞跟他本人產生關聯,形成替換。這樣,對方罵的越難聽,你反噬的力道就越凌厲。 第二招,指桑罵槐法。這種方法非常適合用在那些沒有辦法直接回懟的人身上。比如兄弟部門當眾說我助理:你們銷售懂什么技術呀,別跟我指手劃腳的。我助理當時就急了,說你怎么說話呢?眼看倆人要開撕,我說:小王啊,可不許這么說話,人家生氣你也跟著生氣,狗咬你難道你也要咬狗嗎?這樣沒修養也不怕大家笑話。當時那個工程師也是被氣的夠嗆,現在想起來還是挺好笑,職場里面必須有點氣勢,大家說對不對。 第三招,贊同法。也就是先贊同后回懟,這個方法不是那么凌厲,帶點小幽默,適合化解對方不當的言辭。比如你做一點錯事,老公就說你笨,你就說:我要是不笨,怎么能看上你呢?有時候同事無意說了些難聽的話,就可以用這招化解。比如有人說:小王啊,你剛來的時候每次午餐和老板一塊兒吃,現在怎么都不叫你了,是不是被老板拋棄了呀?你就說:是啊,老板喜歡的員工在一桌吃飯,被拋棄的員工在另外一桌吃飯,你的自我評價挺到位啊。這樣說完既回懟了他們,也沒傷了同事之間的和氣。 這招的原理就是接過話假意贊同,然后把對方與你歸為一類拉他們一起上車,這樣就把他們的攻擊分毫不減的與之共享了。 第四招啊,引導矛盾法。這一招大家一定要熟練掌握,在職場里特別好用。比如你要申請增加預算做推廣,財務說:你有一點濫用職權,浪費公款的嫌疑啊。你就說:我們的推廣方案不是我個人的主意,而且費用申請書上也有總經理、董事長的簽字,你的意思是說我和總經理、董事長串通一氣,濫用職權浪費公款嗎?
事實上,除了你遇到的這種情況,在生活里的其他場景下,我們或多或少都遭遇過“被動攻擊”。 它很普遍,同時又極其隱秘,并且有很多復雜的呈現方式。 最關鍵的一點是:采用被動攻擊的人不會直接地拒絕別人的要求,而是用各種方式來表達 Ta 的不情愿。 15 種被動攻擊的跡象
比如:“你的新裙子好漂亮哦,可惜我太瘦了,不適合這種款式。”
比如:“我希望你能打掃一下房子,但我知道你很忙,這是不可能的?!?/p>
比如:“我很無助,你是唯一可以幫助我的人?!?/p>
比如,在小組分配任務時,滿口答應。但在之后的小組討論中卻總是遲到,最后交上來的東西也是湊合的。
比如:“我喜歡最新款的香水:不給我買你就等著分手吧)
比如:“我是不對,但你也發脾氣了?!?/p>
比如:“你怎么從來都不收拾房間,你是在豬圈里長大的嗎?”
比如:“你明明知道我有起床氣,為什么會叫我一大早吃早餐?!?/p> 每一條 “被動攻擊”,只是看著就讓人窒息。 更別提與那些 “善用被動攻擊” 的人日夜相處了。 所以,這些人到底是怎么想的,難道單純以傷害別人為樂嗎? NO.2為什么 ta 習慣被動攻擊? 事實上,除了臨床診斷意義上的 “反社會人格障礙患者”,大多數人在使用被動攻擊的時候,都沒有真正想過要去傷害對方。 被動攻擊的背后,往往有著一些更深層次的原因,比如:[2][3] 1. 童年期創傷 一些學者認為,個體的被動攻擊行為,可能是 ta 們處理童年期創傷的一種方式。 如果 ta 們在一個不允許直接表達情緒的家庭中長大,就會更傾向于使用壓抑、曲折的方式去表達自己的憤怒和沮喪等消極情緒,最終變形為被動攻擊。 他們中的大多數,可能都有一個強勢、要求嚴格的家長。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們不敢反抗的同時,心中又不服一直被要求,因此習慣了被動攻擊的方式。 2. 回避型人格 使用被動攻擊的人往往對自我解決問題的能力感到不足,對負性評價極其敏感。 ta 們生怕別人把錯誤的根源歸咎于自己: “如果提出反對意見,大家會覺得我不好相處?!?/em> “絕對不能出差錯,否則大家一定會討厭我。” 因此,為了避免可能產生的負面評價,ta 們更可能采取一些隱蔽的方式表達不滿。 3. 雙方權力的不對等 當處于一種無法被社會接受的境地,例如在企業中面對領導,或家庭中面對權威家長的情況下,個體更傾向于以隱蔽的方式表達憤怒。 ta 們想要表達憤怒,但之前的經驗卻一直給 ta 們洗腦:“表達憤怒是沒有好下場的”。于是他們心懷恐懼,強忍著怨氣。 但正如弗洛伊德所說:“被壓抑的情感不會就此死去,它們只是被掩埋了,但總有一天會以更丑陋的樣子再次出現。” 于是,憤怒的雪球越滾越大,而被動攻擊成為了他們難以卸下的自我防御盔甲。 NO.3遭遇被動攻擊,怎么辦? 遭遇被動攻擊的我們,往往有苦說不出。 總感覺我們一直在追,但對方卻總是在逃。 更重要的是,被動攻擊的本質,其實是一種操縱。 一旦習慣了這樣的相處的方式,我們便被對方無形且持續地操控了,甚至會陷入一種自我懷疑。 那么,面對這種人,我們要如何應對呢? 第一,不要直接攻擊。 當你對一個使用被動攻擊的人發脾氣、甚至辱罵他們的時候,只會讓他們采取更高級別的被動攻擊,擴大沖突。 甚至,會給了他們一個推諉責任的機會——“我明明什么都沒做,你卻對我發了這么大火。” 第二,表達你的感受。 對于一個被動攻擊者來說,比起強硬的對抗,溫和的情緒感受表達是更好的溝通方式。讓他們知道你也很受傷,也會脆弱。[4] 第三,設立具體的邊界,讓對方知曉越界的后果。 你最多可以容忍對方到什么程度?如果對方再次發動被動攻擊,你將會采取什么行動? 后果不等于威脅,它只是一種“我是有原則的”的聲明。 比如,你可以和戀人事先聲明:“下次發生沖突的時候,你可以不和我說話,但是不能離家出走、手機關機。否則下次去游樂場的時候,我就不給你拍照了。” 最后,大叔要強調的一點是:如果你已經嘗試了一切所能想到的辦法,對方還是沒有任何改善,那么你不是非得維系與 ta 的關系。ta 有拒絕改變的權利,你也有拒絕 ta 的權利。 NO.4我也是被動攻擊者,我該怎么辦? 很多時候,識別他人的被動攻擊并不困難,難的是意識到: 我們自身,也可能正在采用這一套被動攻擊的互動模式。 心理學者Kendra Cherry在心理自助網站 verywellmind 上寫道,我們可以通過問自身這幾個問題,來判斷自己是否陷入了被動攻擊的行為模式:[5]
如果你在上述的問題里大多選擇了肯定的回答,那么你可能已經習慣了使用被動攻擊。 這里,大叔同樣提供幾個步驟幫助那些想要尋求改變的人:[5] 1. 提高自我意識 被動攻擊性的行為,有時源于我們對自身感受和情緒的忽視。 這種忽視,不僅是忽視情緒本身:“我有著什么樣的情緒”,也會忽視情緒的來源:“到底是什么惹我產生了這樣的情緒”,同時還忽視了情緒的目的:“我到底是為了解決沖突,還是為了引起重視”。 覺察、辨析這其中的過程,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去理解自己被動攻擊背后的需求,從而才能激發改變的動機。 2. 練習表達自己 了解你的情緒、學會恰當地表達你的感受,是朝著結束被動攻擊行為邁出的重要一步。 當你覺察到自己想要使用或是正在使用被動攻擊的時候,不妨使用溫和的語氣,向對方直接提出你的感受和需求。 這里,大叔教大家一個萬能句式:“當你……的時候,我感到……。” 3. 給自己時間做出改變 覺察情緒,練習表達,這并不容易。 但只要你決心開始改變自己的被動攻擊模式,你就已經邁出了重要一步。被動攻擊的習得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改變這種模式和反應可能也需要一些時間和耐心。 所以,別著急,慢慢來。 NO.5寫在最后 有人說,被動攻擊是弱者的武器。 ta 們只是陷入了無助境地,卻還沒學會如何用正確的方式保護自己,所以手忙腳亂地使用了被動攻擊。 那一根根豎起的刺下面,是一顆柔軟而脆弱的心。 誠然,這種說法可以解釋被動攻擊者的行為模式。 但對那些遭受被動攻擊的人,大叔還是建議你先把自己的感受放在第一位。 如果你身邊有一個習慣使用被動攻擊的戀人或朋友,面對 ta 們最好的方式是:不帶攻擊的堅決。 不批判,但也絕不讓步。 而如果你是一個習慣了被動攻擊的人,今天看完文章后,有所啟發。那么,大叔也想對你說:沒關系,看見自己就是改變的開始。 你要相信,自己有力量去面對真實的問題,也不會輕易就被沖突所傷害,你不需要背著被動攻擊那層重重的防御盔甲。 自嘲法回擊,第一步,承認自己有這個缺點,第二步,這個缺點的好處,第三步,你沒有這個缺點,所以你沒有這個好處。 反彈法,你怎么說我,我就怎么說你。 別人賣弄資歷,貶低你使用的索取方法。 這時我們就可以使用索取法。索取方法很簡單,既然你這么厲害,那就幫幫我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