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君子湯 【原文】 陳皮一錢 半夏一錢 茯苓二錢 甘草一錢 人參二錢 白術二錢 姜棗水煎服。 香砂六君子湯: 即本方再加香附子、砂仁、淤香,有六君子湯證而心下有痞塞感、氣郁、食欲不振,兼有宿食等時用之。一般多用此加減方。 柴芍六君子湯: 即本方加柴胡、芍藥,有六君子湯證而腹直肌拘緊兼有腹痛者用之。 【組成】 陳皮 半夏 茯苓 甘草 人參 白術 【應用集錦】 1、六君子湯:自中脘以上有腹力,下脘無腹力,似腎著湯之腹證。臍下脫而無力,小便不利,或氣急促迫,其人氣短,或觸事而驚,或步行易倒,尤以小兒多見此證,世稱癇癥者,亦時有之,其余諸病,不問其憂,合此腹證者,非六君子湯不治。 【比較集錦】 1、(1)黃連湯:黃連三兩?桂枝三兩(去皮) 甘草三兩(炙) 干姜三兩 人參三兩?半夏半升(洗)?大棗十二枚(擘) (2)生姜瀉心湯:黃連一兩?黃芩三兩?生姜四兩(切) 干姜一兩?甘草三兩(炙) 人參三兩?半夏半升(洗)?大棗十二枚(擘) (3)半夏瀉心湯:黃連一兩?黃芩?半夏半升(洗) 干姜 人參 甘草各三兩?大棗十二枚(擘) (4)旋覆代赭湯:旋覆花三兩?代赭石一兩 人參二兩?生姜五兩?甘草三兩(炙) 半夏半升(洗)大棗十二枚(擘) (5)小柴胡湯:柴胡半斤 黃芩三兩?人參三兩?半夏半升(洗) 甘草(炙) 生姜各三兩(切)大棗十二枚(擘) (6)六君子湯:陳皮一錢 茯苓二錢 白術二錢 半夏一錢 甘草一錢 人參二錢,姜棗水煎服。 2、(1)(邪)氣實(正)氣虛,羸弱而難施:方用補正之藥佐以祛邪之品:人參一錢,白術一錢,甘草一錢,柴胡三錢,白芍三錢,麻黃一錢,半夏一錢,水煎服。 (2)氣陷,補中益氣湯; (3)氣衰,六君子湯∶ (4)氣寒,人參白術附子湯; (5)氣虛,則用四君子湯; (6)氣郁,則用歸脾湯; (7)氣熱,則用生脈散∶ (8)氣喘,則用獨參湯; (9)氣動,則用二陳湯加人參; (10)氣壅滯,則用射干湯∶ (11)氣逆,則用消遙散。 (12)氣實:壯盛而易察:枳殼五分,白術一錢,陳皮五分,茯苓三錢,甘草一錢,山楂十粒,柴胡一錢,白芍三錢,炒梔子一錢,水煎服。 【名家論述】 1、六君子湯《古方新用:臨床一通百通的奧秘》 【方源】《醫學正傳》。 【組成】人參、茯苓、白術、半夏各二錢(6克),甘草(炙)陳皮各一錢(3克),加生姜、大棗。 【用法】水煎二次兌勻,分二次溫服。 【主治】脾胃虛弱,痞滿痰多。 【方解】方中人參扶脾養胃,補中益氣;白術健脾燥濕,扶助運化;茯苓合白術,以健脾滲濕;炙甘草補中和胃,陳皮順氣,半夏除痰;合而為甘溫益氣、健脾養胃、順氣除痰之效。 【應用】 潰瘍病:潰瘍病是指胃腸道與胃液接觸部位的慢性潰瘍,故其形成和發展均與胃液中胃酸和胃蛋白酶的消化作用有關。由于潰瘍主要發生在胃和十二指腸,所以又稱胃、十二指腸潰瘍。本病屬于袓國醫學的胃痛、胃脘痛范圍,以胃脘部有節律性疼痛、噯氣、泛酸等為主證。袓國醫學認為,其發病與憂思惱怒、脾胃素弱、飲食不節等因素有關,癥見胃脘部有涼感,隱隱作痛,喜暖喜按,饑時痛甚,食后痛減,嘔吐清水,畏寒肢冷,面色蒼白,神疲便溏,少氣懶言,舌質淡苔白,舌邊有齒痕,脈沉細或沉遲。治療時,用本方加芍藥、當歸、赤石脂,以健胃養胃、活血通滯、護潰止痛。 |
|
來自: 仲景中醫交流 > 《金匱經方(完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