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脈散 【原文】 人參(三錢)9克,麥門冬(三錢)15克,五味子(七粒)6克 【又名】生脈湯 【作者】李東恒 【出自】《內外傷辨惑論》《醫學啟源》 【主治】 1、氣陰兩傷,肢體倦怠,氣短懶言,口干作渴,汗多脈虛;久咳傷肺,氣陰兩虧,干咳少痰,食少消瘦,虛熱喘促,氣短自汗,口干舌燥,脈微細弱;或瘡瘍潰后,膿水出多,氣陰俱虛,口干喘促,煩躁不安,睡臥不寧。 【時機】 1、脈資始于腎,資生于胃,而會于肺。本方為署令汗出過多、津氣耗傷所致,因署為陽邪,最易耗傷氣陰。肺主氣,外合皮毛,暑熱傷肺則氣短,肺虛腠理不固而汗出,汗多津傷故口干,元氣耗損則肢體倦怠、脈來虛弱。 【方解】 1、人參生肺津。麥冬清肺火。五味斂肺氣。合之酸甘化陰。以清潤肺金。是清燥救肺湯之先聲。 2、方用人參甘寒,益氣生津;麥冬甘寒,清熱養陰;五味子酸溫,斂肺止汗。三藥合用,以成益氣斂汗、養陰生津之功。元氣振奮,則短氣、倦怠、自汗諸癥可除;氣足則津生,故口干之癥亦隨之而解。 【應用集錦】 1、如渴而小便不利者,是熱在上焦肺之氣分,用生脈散(人參9克,麥冬15克,五味子9克)加桔梗;如不渴而小便不通者,熱在下焦血分,用通關丸(滋腎丸)(黃柏(去皮,銼,酒洗,焙) 知母(銼,酒洗。焙干)各30克 肉桂1.5克,梧桐子大100丸) 2、手心多汗是心陰不足的表現,故可從心論治,用生脈散益氣斂汗、養陰生津。 3、腎氣虧損亦會導致音啞。如果音啞與經行有關,且經行量少,故治療應滋潤肺陰,用生脈散,去酸斂之五味子加玄參、麥冬、黨參 4、孫真人生脈散,雖名為益肺,其實全在生腎水。蓋補腎以生腎水,難為力,補肺以生腎水,易為功。 【比較集錦】 1、顏面潮紅 (1)實證:全部潮紅,如酒醉的有熱狀態,如腦充血可見。表癥用桂枝麻黃各半湯,里證用黃連主劑(三黃瀉心湯、黃連解毒湯) (2)虛證: A、頰部潮紅微透,虛火上炎,麥門冬、五味子類(麥門冬湯、生脈散)。 B、厥陰之上熱下寒、手足厥冷而顏面上火,戴陽,也是虛證,附子劑(四逆湯) C、瘀血:營養良好之女子,毛細血管如網眼,去瘀血劑(桃核承氣湯)。 2、(1)氣虛者,用六君子湯、四君子湯。 (2)血虛者,用四物湯。 (3)腎虛無火者,用腎氣丸;腎虛有火者,用六味地黃丸。 (4)肺虛者,用生脈散。 (5)心虛者,用歸脾湯或天王補心丹。 (6)肝虛者,用建中湯(小建中湯)。 (7)胃虛者,用四君子湯。 (8)脾虛者,用補中益氣湯。 (9)郁癥,用消遙散。 (10)傷風,用小柴胡湯或參蘇飲。 (11)有熱者,用二黃湯。 (12)胃熱甚者,用竹葉石膏湯。 3、(1)(邪)氣實(正)氣虛,羸弱而難施:方用補正之藥佐以祛邪之品:人參一錢,白術一錢,甘草一錢,柴胡三錢,白芍三錢,麻黃一錢,半夏一錢,水煎服。 (2)氣陷,補中益氣湯; (3)氣衰,六君子湯∶ (4)氣寒,人參白術附子湯; (5)氣虛,則用四君子湯; (6)氣郁,則用歸脾湯; (7)氣熱,則用生脈散∶ (8)氣喘,則用獨參湯; (9)氣動,則用二陳湯加人參; (10)氣壅滯,則用射干湯∶ (11)氣逆,則用消遙散。 (12)氣實:壯盛而易察:枳殼五分,白術一錢,陳皮五分,茯苓三錢,甘草一錢,山楂十粒,柴胡一錢,白芍三錢,炒梔子一錢,水煎服。 【名家論述】 1、生脈散《古方新用:臨床一通百通的奧秘》 【方源】《內外傷辨惑論》。 【組成】人參五分(9克),麥冬八分(15克),五味子九分(9克)。 【用法】水煎二次兌勻,分二次溫服。 【主治】熱傷元氣,氣短倦怠,口干出汗,脈虛弱。 【方解】脈資始于腎,資生于胃,而會于肺。本方為署令汗出過多、津氣耗傷所致,因署為陽邪,最易耗傷氣陰。肺主氣,外合皮毛,暑熱傷肺則氣短,肺虛腠理不固而汗出,汗多津傷故口干,元氣耗損則肢體倦怠、脈來虛弱。方用人參甘寒,益氣生津;麥冬甘寒,清熱養陰;五味子酸溫,斂肺止汗。三藥合用,以成益氣斂汗、養陰生津之功。元氣振奮,則短氣、倦怠、自汗諸癥可除;氣足則津生,故口干之癥亦隨之而解。 【應用】 1、手心多汗手心多汗,是自主神經功能紊亂的常見癥狀。袓國醫學認為,手心為心包絡所主,心包絡為心之外衛,故與心并論。前人有“汗為心之液”之說,多汗是心陰不足的表現,故可從心論治。治療時,用本方益氣斂汗、養陰生津。 2、舌裂舌裂是指舌體有裂紋,吃刺激性食物時發生疼痛,袓國醫學認為,舌為心之苗,心主血,血為陰。若陰血充足,則舌體豐滿;若陰血不足,則舌生裂紋。治療時,仍用本方養陰生津。 |
|
來自: 仲景中醫交流 > 《金匱經方(完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