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著名主持人白巖松曾經在《白說》里說過:當一個人步入中年,最重要的一點,是看你能否跨過不會閑、不敢閑的那種焦慮,而我最幸福的時光就是閑著。現在的人普遍面對的一個問題就是,大家都在低頭看屏幕,又有誰能夠抽出時間去仰望星空呢? 人到中年當不惑,這種不惑,是對自己生命歸宿的不惑;是對世間大是大非的不惑;是對功名利祿的不惑;是對愛恨情仇的不惑。 人生一世,繁華三千。 一個人想要融入社會很容易,想要了解社會卻很難,人生難免煩惱無數,只要看淡,即是云煙,只要想開,就是晴天。其實人生不必太過清醒,清醒地將事情看破,也就不想做事了;清醒地將人看透,也就不想做人了。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中年的人生本就是爬坡過坎、迎著滾石上山的階段。面對一家老小的殷切期待,面對自己不惑之年的無奈和失落,適度的焦慮和迷茫并不是一件壞事,它可以激勵你更加努力地完成目標,也可以幫助你準確地識別人生潛在的威脅和困難,從而幫助你一步步的打破這種焦慮和迷茫,更準確地找到自己人生的方向。 生而為人,都有自己所肩負的責任,中年人則更是重任加身。每當到了這個時刻,內心就會不由得生出一種恐慌,這種恐慌來自生活的壓力,更來自年齡的硬傷。 人到中年,面對就業時用人單位的硬性年齡指標,面對家里孩子上學的高額費用,面對上有老人需要贍養等等。在這樣多重的壓力之下,人們總是不自覺地開始焦慮和迷茫,感覺自己的人生從此失去了方向。但是,這樣的焦慮和迷茫并不一定是壞事,正所謂“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一個人即便是在沒有壓力的情況下,也應該具有憂患意識,而我們此時能做的就是立足于現實,萬莫脫離實際,不想天馬行空,只在穩中求進。 不知從什么時候開始,“安于現狀”也變成了一個貶義詞。一個人到了中年,與這個社會的對抗越來越少,與自己獨處的機會越來越多,與他人計較的事情越來越少,這又有什么不好。 一個人步入中年,隨著年齡的增長,漸漸的不再有激情,不再有動力去奮斗,面對自己碌碌無為的前半生,難免會焦慮和迷茫。 中年,是人生的一個重要轉折點;中年,也是一個人開始成熟的開始。 人到中年,遇事就開始了學會思考,并且更加懂得了珍惜,中年人面對社會、生活、工作和家庭,一時的焦慮和迷茫是正常的,但對生活失去信心卻是致命的。如果此時能夠積極正面地去思考和解決問題,那你就會找準自己人生的方向,不斷地改變和提高自己人生的質量。 人到中年,開始惜命是正常的現象。面對家人和自己的健康及生命,金錢也就成為一個人焦慮的重要原因。 余華曾經在《活著》里說過:人是為了活著本身而活著,而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物質而活著。 人到中年,活著就是一種責任,而這種責任是建立在社會和家庭的基礎上的。健康是活著的基礎,家人的身心健康也同樣離不開金錢的支撐。世間貧富的差距之大,造就了人們的焦慮和迷茫。 中年人,包括年輕人,都在為金錢焦慮和迷茫著。有錢人太任性,貧苦人太多,人們普遍的壓力都來自于經濟基礎上,若是上有老、下有小,且經濟狀況還不是很好,家人又有病痛的話,那可真的就是雪上加霜。 人到中年,要學會坦然接受自己的失敗和教訓,認清自己不消極。面對孩子的成長不要過于焦慮,兒孫自有兒孫福,孩子的成長過程總是要吃點苦頭,做父母的也不必太過杞人憂天。 一個人到了中年,一切的焦慮和迷茫其實大多數還是源自于孩子。孩子小的時候,想要給他好的物質生活,孩子大了,想幫助他成就事業,自己老了,又不想成為孩子的負累,這一切的一切,都離不開經濟條件,這也是中年人對生活失去方向的原因。 人的能力有大小,經濟條件也都不同,所以,每個人一出生的物質方面就不在一條平行線上,我們要客觀地認識到,因為物質方面的不如人而困惑是一件很不明智的事情。曾經有一位哲人說過,快樂和擁有不成正比!我們與其為早有定數的物質焦慮,倒不如放松自己的心情,去發現快樂的事。 生而為人,每個人都是平凡的,重要的是我們要學會接受自己的平凡,“生老病死愛別離”是人生必經的階段,中年人更加應該看透想透,人活著就會有磨難,人活著就會有牽掛。過不去的事情始終會過去,放不下的人終究還是要放下,對于很多的事實,我們可以選擇不認同,但都要學會接納。 |
|
來自: 昵稱vUWeivtn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