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對于“發熱”,西醫一定要查明病源,感染性?非感染性?那如果原因不明,是“無名發熱”呢?(經過西醫系統正規的診療,不僅診斷不明,而且也無明顯療效的發熱) 剛好看到洪廣祥老師治愈的一則發熱案,跟姚梅齡老師既往所治的一則,或有相似之處(點擊)??從高熱4年病案,看“姚派”精準辨證 ![]() 起病于82年12月26日,為慶祝生日而聚餐,隨后出現發熱,繼而腹瀉嘔吐,行抗生素輸液治療5天后,嘔泄止,轉為午后或傍晚發熱,特點為午后至傍晚(17:00~18:00)體溫升高至39℃-40℃,伴見面紅目赤,約持續1小時體溫略有下降,至夜晚(23:00~24:00)汗出熱退。曾用抗生素、抗病毒、退熱藥、輸液無效。近一周來全天發熱,體溫以午后為甚(38℃),伴輕微干咳。 ![]() 寒性凝滯收引,寒邪郁表,腠理閉塞,衛陽被遏不得宣泄,故發熱惡寒無汗,得汗則熱減,即如《內經》所言“體若燔炭,汗出而散”。 濕性黏滯,濕邪郁肺,肺氣不宣,故干咳少痰,語音重濁持續不解。 綜合考慮,外有寒濕之邪郁遏衛表,郁熱漸生,里有痰濕積滯未消,故以五積散解表達里。 安利一下~ 【五積散】 麻黃,白芷,桂枝,白芍,蒼術,厚樸,陳皮,半夏,茯苓,甘草,桔梗,枳殼,川芎,當歸,干姜,生姜。 臨床一付五積散 房上不喊房下喊 END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