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他們的生命,都如流星劃過夜空,尚未開始,便已悄然結束。 當世人還沒從他們的驚人才華中回過神來,他們已匆匆離去,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云彩。 在電光火石的剎那間,他們完成了一生的使命。壽終正寢,頤養天年,似乎并不在他們的人生規劃里。 從生命長度來看,他們都如曇花一現,但從生命價值來看,他們都已獲得永生。 他們,一位是唐朝天才詩人李賀,一位是北宋天才畫家王希孟。 去世時,李賀年僅26歲,王希孟年僅21歲。 2 李賀出生于790年,字長吉,祖籍隴西,河南府福昌縣昌谷鄉(今河南省宜陽縣)人。 此時的大唐,經歷了長達八年的安史之亂,早已不再是氣象萬千的盛唐,而是五味雜陳的中唐。 李賀遠祖是唐高祖李淵的叔父李亮(大鄭王),屬于大唐宗室的遠支。武則天執政時,大量殺戮高祖子孫,到李賀父親李晉肅時,早已世遠名微,家道中落,隱淪昌谷。 說起來,李晉肅和杜甫還是表親。 公元768年秋天,李晉肅去蜀任職,與表兄杜甫相遇于湖北公安。臨別時,杜甫寫下了《公安送李二十九弟晉肅入蜀,余下沔鄂》,送別李晉肅。 開頭一句“正解柴桑纜,仍看蜀道行。檣烏相背發,塞雁一行鳴”,寫出了“我們的船只即將相背遠離,天上的雁群也為此悲鳴”的畫面,飽含杜甫對李晉肅的依依惜別之情。這一年,杜甫56歲。兩年后,杜甫去世。 再二十年后,即790年,李賀出生。 792年,李晉肅稍得升遷,任河南陜縣縣令。 3 李賀自幼體形細瘦,才思聰穎,七歲就能寫詩。他喜歡騎一頭小毛驢,一個人在山間行走,只到天黑了才回來。白日騎驢覓句,夜晚探囊整理,焚膏繼晷,十分刻苦。 李賀對自己有李唐宗室高貴血統這一點十分自豪,筆下一再提起,如“唐諸王孫李長吉”“宗孫不調為誰憐”“為謁皇孫請曹植”等。但實際上,他這個“宗室王孫”恐怕連大鄭王房的嫡脈也不是,至少是家道早就衰落了。 807年,已經小有名氣的李賀,帶著詩稿前往長安,拜訪當時的文壇領袖韓愈。 初生牛犢不怕虎,李賀用一首《雁門太守行》讓韓愈擊節贊嘆。韓愈當時致力于推廣古文運動,對李賀賞識有加,鼎力推薦這位后起之秀。 就在李賀即將在長安詩壇冉冉升起時,父親病故,李賀不得不回家守制三年。 三年間,韓愈一直沒有忘記李賀,多次寫信鼓勵李賀要堅持創作。 809年,身為都官員外郎的韓愈,帶著得意弟子、擔任侍御史的皇甫湜特來看望李賀,讓他即景賦詩。 李賀略一思索,寫下了一首《高軒過》。詩作以“韓員外愈、皇甫侍御湜見過,因而命作”開篇,以“我今垂翅附冥鴻,他日不羞蛇作龍”結尾,先寫了韓愈、皇甫湜二人的氣派,再贊頌二人的學識和文名,最后寫自己的處境與抱負,一氣呵成,跌宕多姿,頗似韓愈的詩風。 4 810年初冬,三年期滿的李賀參加房式主持、韓愈參與組織的河南府試,以《河南府試十二月樂詞并閏月》一舉通過,年底即赴長安應進士舉。 然而,或許因為李賀才華過于耀眼,或許因為李賀被韓愈賞識引起了別人的關注,有人嫉妒李賀,放出流言,說李賀父名“晉肅”,“晉”、“進”同音,李賀不得參加進士考試,否則就是對亡父大不敬。 盡管韓愈“質之于律”、“稽之于典”,為李賀辯解,但最終依然無法讓李賀走進試院,李賀不得不離開長安,回到昌谷,寫下了不少抒憤之詩。 不久,韓愈調為河南令,寫了一首《燕河南府秀才》,詩中有“惟求文章寫,不敢妒與爭”,就是感懷此前李賀的不幸遭遇,誡勉本屆考生。 因為李唐宗室的后裔,又有韓愈為之推薦,811年五月,李賀再次來到長安,以門蔭入仕,授奉禮郎(唐代官名,屬太常寺,從九品)。 5 自從天寶末年爆發安史之亂以后,唐王朝一蹶不振。唐憲宗雖號稱“中興之主”,但事實上,他在位期間,藩鎮叛亂此伏彼起,西北邊陲烽火屢驚,國土淪喪,滿目瘡痍,李唐貴族也早已沒落衰微。 面對這嚴酷的現實,李賀的心情很不平靜。他盼望建功立業,重振國威,光耀門楣,恢復宗室地位。然而,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干,李賀在長安為官,所聞所見,無不是貪官污吏的橫行不法、貴族官僚的腐朽驕奢、宦官集團的亂政無能、藩鎮割據的禍國殃民…… 他仕進無望,報國無門,“憔悴如芻狗”,滿腔悲憤化為濤濤豪情,用如椽大筆寫下了《漢唐姬飲酒歌》《仙人》《昆侖使者》《神弦》《苦晝短》《秦王飲酒》等50多首反映現實、鞭撻黑暗的詩作,被清代文人姚文燮評價為“深刺當世之弊,切中當世之隱”。 他在中唐詩壇乃至整個唐代文壇的地位,就是這一時期的詩作奠定的。 不愿同流合污的李賀,在官場的際遇可想而知。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牢落長安”。813年春,由于遷調無望,功名無成,加之發妻不幸病亡,李賀哀憤孤激之情日深, 告病回鄉,在昌谷休養了一段時日。 814年秋天,他決然辭去奉禮郎之職,于深秋時節到達潞州(今山西長治市)。在友人張徹的舉薦下,擔任昭義軍節度使郗士美的幕僚,負責辦理公文。 816年,因北方藩鎮跋扈,分裂勢力猖獗,郗士美討叛無功,告病到洛陽休養,友人張徹也抽身回到長安。李賀無路可走,只得強撐病軀,回到家鄉昌谷。 不久,李賀病卒于昌谷,年僅26歲。 6 縱觀李賀一生詩作,筆下飽含深情,既有對理想抱負的追求,也有對藩鎮割據、宦官專權、社會剝削的沉重嘆息。 他是中唐至晚唐詩風轉變期的代表人物,善于引用神話傳說,托古寓今,想象豐富,被后人譽為“詩鬼”。 他是繼屈原、李白之后中國文學史上又一位天才級的浪漫主義詩人,與“詩仙”李白、“詩圣”杜甫、“詩佛”王維齊名,有“太白仙才, 長吉鬼才”之譽。 他向中國文學史貢獻了“黑云壓城城欲摧”、“雄雞一聲天下白”、“天若有情天亦老”等千古佳句,至今依然膾炙人口。 尤其是“天若有情天亦老”一句,在李賀身后,不知被多少文人爭相傳頌,甚至包括詩詞自成一體的毛澤東。 “天若有情天亦老”出自《金銅仙人辭漢歌》。當時,李賀因病辭去奉禮郎職務,由長安前往洛陽。心中交織著家國之痛、身世之悲的李賀,“百感交并,故作非非想,寄其悲于金銅仙人耳”,寫下了《金銅仙人辭漢歌》。 金銅仙人建于漢武帝時期,矗立在長安的神明臺上,“高二十丈,大十圍”,異常雄偉。 公元233年(魏明帝景初元年),它被拆離漢宮,運往洛陽,后因“重不可致”,而被留在霸城。 可以說,金銅仙人是劉漢王朝由盛到衰的見證人,李賀借金銅仙人的“潸然淚下”,寫出了劉漢王朝的亡國之慟。不知李賀寫此詩時,是否想到了李唐王朝幾十年后也將遭遇亡國之慟? 一句“衰蘭送客咸陽道,天若有情天亦老”,意境遼遠,感情深沉,被北宋司馬光譽為“奇絕無雙”。 7 雖然李賀英年早逝,但他的“天若有情天亦老”,卻一直留在人間,不曾離去。 自宋代以來,很多文人雅士以此為上聯,以求下聯。 比如,據《蓼花州閑錄》記載,宋初石延年以“天若有情天亦老”為上聯,對出下句“月如無恨月長圓”。 比如,宋代的孫洙在《何滿子·秋怨》里寫道:“黃葉無風自落,秋云不雨常陰。天若有情天亦老,搖搖幽恨難禁。惆悵舊歡如夢,覺來無處追尋。” 比如,“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歐陽修在《減字木蘭花》中寫道:傷懷離抱,天若有情天亦老。此意如何,細似輕絲渺似波。” 比如,宋末的元好問在《蝶戀花》中寫道:“天若有情天亦老,世間原只無情好。” 比如,清末民初的沈曾植在《金縷曲》中寫道:“天若有情天亦老,目瞬華萎難認。” 在諸多引用中,毛澤東在《七律·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中的引用,最是豪邁! 1949年4月20日,國共內戰進入尾聲,國民黨軍隊全線潰敗,拒絕在和平協定上簽字。4月21日,毛澤東和朱德發出《向全國進軍的命令》,號令全軍堅決、徹底、干凈、全部殲滅中國境內一切敢于抵抗的國民黨反動派,解放全中國。 當夜,中國人民解放軍百萬雄師在東起江蘇江陰、西至江西湖口的一千多里的戰線上,兵分三路,強渡長江。 4月23日晚,東路陳毅率領的第三野戰軍占領南京。捷報傳來,毛澤東歡欣鼓舞,當即提筆寫下了《七律·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最后一句正是“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 毛澤東的詩詞有“湖海蕩波瀾,全無斧鑿痕”之美譽,這句“天若有情天亦老”原封不動取自古人之作,可見毛澤東對李賀這句千古佳句的由衷喜歡。 李賀若泉下有知,當可慰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