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府逐淤湯 【原文】 當歸三錢?生地三錢?桃仁四錢?紅花三錢 枳殼二餞?赤芍二錢?柴胡一錢?甘草一錢 桔梗一錢半?川芎一錢半?牛膝三錢 水煎服。 【方歌】 血府當歸生地桃,紅花甘草殼赤芍,柴胡芎桔牛膝等,血化下行不作勞。 【作者】王清任 【出自】《醫林改錯》 【功效】 活血化瘀,行氣止痛 【主治】 1、治胸中血府血瘀之癥。 【組成】 甘草 牛膝 柴胡 當歸 附子 桔梗 枳殼 芍藥 川芎 【方解】 【應用】 1、牙疳: 牙者骨之余,養牙者血也。傷寒、瘟疫、痘疹、痞塊,皆能燒血,血瘀牙床紫,血死牙床黑,血死牙脫,人豈能活,再用涼藥凝血,是促其死也。遇此癥,晚服一付通竅活血湯 ,早服血府逐淤湯一付,白日煎黃耆八錢,徐徐服之,一日服完。一日三付,三日可見效,十日大見效,一月可全愈??v然牙脫五、七個,不穿腮者,皆可活。 2、出氣臭: 血府血瘀,血管血必瘀,氣管與血管相連,出氣安得不臭?即風從花里過來香之義。晚服通竅活血湯,早服血府逐淤湯,三、五日必效,無論何病,聞出臭氣,照此法治。 3、頭痛: 頭痛有外感,必有發熱,惡寒之表癥,發散可愈;有積熱,必舌干、口渴,用承氣可愈;有氣虛,必似痛不痛,用參耆可愈。查患頭痛者,無表癥,無里癥,無氣虛、痰飲等癥,忽犯忽好,百方下放,用此方一劑而愈。 4、胸疼: 胸疼在前面,用木金散可愈;后通背亦疼,用栝蔞薤白白酒湯可愈。在傷寒,用瓜蔞、陷胸。柴胡等,皆可愈。有忽然胸疼,前方皆不應,用此方一付,疼立止。 5、胸不任物: 江西巡撫阿霖公,年七十四,夜臥露胸可睡,蓋一層布壓則不能睡,已經七年。召余診之,此方五付全愈。 6、胸任重物: 一女二十二歲,夜臥令仆婦坐于胸,方睡,已經二年,余亦用此方,三付而愈,設一齊問病源,何以答之? 7、天亮出汗: 醒后出汗,名曰自汗;因出汗醒,名曰盜汗,盜散人之氣血。此是千古不易之定論。竟有用補氣固表、滋陰降火,服之下效,而反加重者,不知血瘀亦令人自汗、盜汗。用血府逐淤湯,一、兩付而汗止。 8、食自胸右下: 食自胃管而下,宜從正中。食入咽,有從胸右邊咽下者,胃管在肺管之后,仍由肺葉之下轉入肺前,由肺下至肺前,出膈膜入腹,肺管正中,血府有瘀血,將胃管擠靠于右。輕則易治,無礙飲食也;重則難治,擠靠胃管,彎而細,有礙飲食也。此方可效,全愈難。 9、心里熱(名曰燈籠病): 身外涼,心里熱,故名燈籠病,內有血瘀。認為虛熱,愈補愈瘀;認為實火,愈涼愈凝。三、兩付,血活熱退。 10、瞀悶: 即小事不能開展,即是血瘀。三付可好。(按:瞀悶就是目眩暈厥、神志混亂) 11、急躁: 平素和平,有病急躁,是血瘀。一、二付必好。 12、夜睡夢多: 夜睡夢多,是血瘀。此方一、兩付全愈,外無良方。 13、呃逆(俗名打咯忒): 因血府血瘀,將通左氣門、右氣門歸并心上一根氣管,從外擠嚴,吸氣不能下行,隨上出,故呃氣。若血瘀甚,氣管閉塞,出入之氣不通,悶絕而死。古人不知病源,以橘皮竹茹湯、承氣湯、都氣湯、丁香柿蒂湯,附子理中湯、生姜瀉心湯、代赭旋覆湯、大小陷胸等湯治之,無一效者。相傳咯忒傷寡,咯忒瘟病,必死。醫家因古無良法,見此癥則棄而不治。無論傷寒、瘟疫、雜癥,一見呃逆,速用此方,無論輕重,一付即效。此余之心法也。 14、飲水即嗆: 飲水即嗆,乃會厭有血滯,用此方極效。古人評論全錯,余詳于痘癥條。 15、不眠: 夜不能睡,用安神養血藥治之不效者,此方若神。 16、小兒夜啼: 何得百日不啼,夜啼者?血瘀也。此方一、兩付全愈。 17、心跳心慌: 心跳心慌,用歸脾安神等方不效,用此方百發百中。 18、夜不安: 夜不安者,將臥則起,坐未穩又欲睡,一夜無寧刻,重者滿床亂滾,此血府血瘀。此方服十余付,可除根。 19、俗言肝氣?。?/span> 無故愛生氣,是血府血瘀,不可以氣治,此方應手效。 20、干嘔: 無他癥,惟干嘔,血瘀之癥。用此方化血,而嘔立止。 21、晚發一陣熱: 每晚內熱,兼皮膚熱一時。此方一付可愈,重者兩付。 22、也可用于淤血頭痛。 【現代劑量】 桃仁12克,紅花9克,當歸9克,生地黃9克,川穹5克,赤芍6克,川牛膝9克,桔梗5克,柴胡6克,枳殼6克,甘草6克 【說明】 1、血府逐瘀湯出自《醫林改錯》,功效活血化瘀,行氣止痛,這個“行氣”要記住。 2、王清任的《醫林改錯》里有五個血瘀湯,分別是身痛逐瘀湯、血府逐瘀湯、隔下逐瘀湯、少腹逐瘀湯及通竅活血湯,它的作用位置不同。血府逐瘀湯是上焦心肺的瘀血;隔下逐瘀湯是橫膈以下中焦的瘀血;少腹逐瘀湯是下焦的瘀血;通竅逐瘀湯是頭面與腦的瘀血;身痛逐瘀湯是全身的瘀血。 3、桔逐瘀湯中最有名的是血府逐瘀湯,運用于胸中血瘀、血行不暢所致的胸痛、頭面日久不愈、痛如針刺而有定處,就是血瘀;到了晚上開始發熱,也是有瘀血,心悸失眠,急躁善怒是肝的問題。 4、在《解析方劑學》中,血府逐瘀湯是作為血瘀調養的方劑。 5、方中桃花、紅花是去瘀血的;四物湯成分補血又活血;川牛膝是往下降的藥;桔梗是往上提升的藥;柴胡也是往上提升的藥;枳殼往下降。整體有升有降,讓氣機能夠動起來。所以雖然是針對胸隔,方中還有往下降的川牛膝,使整體有升有降,慢慢動起來。 9、有四逆散、桃紅四物湯加味組成。 【應用集錦】 1、牙疳(嚴重的牙齦紅腫、潰爛疼痛、流腐臭膿血)等,牙者骨之余,養牙者血也。遇此癥,晚服一付通竅活血湯,早服血府逐淤湯一付,白日煎黃芪八錢,徐徐服之,一日服完。一日三付,三日可見效,十日大見效,一月可全愈??v然牙脫五、七個,不穿腮者,皆可活。 2、口中出氣臭:血府血瘀,血管血必瘀,氣管與血管相連,出氣安得不臭?即風從花里過來香之義。晚服通竅活血湯,早服血府逐淤湯,三、五日必效,無論何病,聞出臭氣,照此法治。 3、頭痛: (1)外感表證:必有發熱,惡寒之表癥,發散可愈; (2)積熱里證:必舌干、口渴,用承氣可愈; (3)氣虛:必似痛不痛,用參耆可愈; (4)無表癥,無里癥,無氣虛、痰飲等癥,忽犯忽好,用血府逐淤湯一劑而愈。 4、胸痛: (1)胸痛在前面,用木金散(柴胡9克、白芍9克、桔梗9克、甘草6克)可愈; (2)后通背亦疼,用栝蔞薤白白酒湯可愈。 (3)在傷寒,用瓜蔞、陷胸、柴胡等,皆可愈。 (4)有忽然胸疼,前方皆不應,用血府逐淤湯一付,疼立止。 5、(1)胸不任物: 江西巡撫阿霖公,年七十四,夜臥露胸可睡,蓋一層布壓則不能睡,已經七年,血府逐淤湯五付全愈; (2)胸任重物: 一女二十二歲,夜臥令仆婦坐于胸,方睡,已經二年,血府逐淤湯三付而愈。 6、食自胃管而下,宜從正中。食入咽,有從胸右邊咽下者,胃管在肺管之后,仍由肺葉之下轉入肺前,由肺下至肺前,出膈膜入腹,肺管正中,血府有瘀血,將胃管擠靠于右。輕則易治,無礙飲食也;重則難治,擠靠胃管,彎而細,有礙飲食也。血府逐淤湯可效,全愈難。 7、小兒夜啼: 何得白日不啼,夜啼者?血瘀也。血府逐淤湯一、兩付全愈。 8、夜不安者,將臥則起,坐未穩又欲睡,一夜無寧刻,重者滿床亂滾,此血府血瘀。血府逐淤湯服十余付,可除根。 9、無故愛生氣,是血府血瘀,不可以氣治,血府逐淤湯應手效。 10、 晚發一陣熱:每晚內熱,兼皮膚熱一時。此方血府逐淤湯可愈,重者兩付。 11、心跳心慌,用歸脾安神等方不效,用血府逐淤湯百發百中。 12、急躁:平素和平,有病急躁,是血瘀。一、二付血府逐淤湯必好。 13、心主血,喜傷心,大笑不止則血必淤,氣必滯,肝郁血淤,陰虧氣弱,可用血府逐淤湯加郁金、鉤藤等理氣解郁安神之品而愈。 14、舌苔瘙癢:舌為心之苗,心主血,血淤氣滯不通則舌竅不利而瘙癢不止。血府逐淤湯善于活血祛淤,更加柴胡、橘紅、桔梗理氣和解,使氣血調達,舌竅暢則淤自消。 15、天亮出汗: 醒后出汗,名曰自汗;因出汗醒,名曰盜汗,盜散人之氣血。此是千古不易之定論。竟有用補氣固表、滋陰降火,服之無效,而反加重者,不知血瘀亦令人自汗、盜汗。用血府逐淤湯,一、兩付而汗止。 16、心里熱(名曰燈籠病): 身外涼,心里熱,故名燈籠病,內有血瘀。認為虛熱,愈補愈瘀;認為實火,愈涼愈凝。三、兩付血府逐淤湯,血活熱退。 17、夜睡夢多,是血瘀。血府逐淤湯一、兩付全愈,外無良方。 18、呃逆(俗名打咯忒): 因血府血瘀,將通左氣門、右氣門歸并心上一根氣管,從外擠嚴,吸氣不能下行,隨上出,故呃氣。若血瘀甚,氣管閉塞,出入之氣不通,悶絕而死。古人不知病源,以橘皮竹茹湯、承氣湯、都氣湯、丁香柿蒂湯,附子理中湯、生姜瀉心湯、代赭旋覆湯、大小陷胸等湯治之,無一效者。相傳咯忒傷寡,咯忒瘟病,必死。醫家因古無良法,見此癥則棄而不治。無論傷寒、瘟疫、雜癥,一見呃逆,速用血府逐淤湯,無論輕重,一付即效。此余之心法也。 19、(1)飲水即嗆,乃會厭有血滯,用血府逐淤湯極效。會厭逐淤湯也可。 (2)食入氣嗆,因而哽噎不下者,肺氣不下降也。宜降脾平胃散:百合三錢阿膠二錢半夏三錢麥冬三錢杏仁三錢枳殼一錢細辛五分五味七分。 20、夜不能睡,用安神養血藥治之不效者,血府逐淤湯若神。 |
|
來自: 仲景中醫交流 > 《金匱經方(完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