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婢加半夏湯 【原文】 麻黃六兩 石膏半斤 生姜三兩 大棗十五枚 甘草二兩 半夏半升 右六味,以水六升,先煮麻黃,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分溫三服。 【作者】張仲景 【出自】《金匱》 【經典回顧】 1、咳而上氣,此為肺脹,其人喘,目如脫狀,脈浮大者,越婢加半夏湯主之。 【組成】 甘草 大棗 石膏 姜 麻黃 半夏 【功效】 宣肺泄熱,止咳平喘 【時機】 1、這是咳嗽發燒加流汗。如果發燒有汗沒有咳嗽就是桂枝湯。 2、比較:小青龍湯一定要看到表寒和里寒(脈數口不渴苔白無汗),而越婢加半夏湯是熱癥。 【應用】 1、肺脹,咳嗽上氣,胸滿氣喘,目如脫狀,浮脈大者。 【現代劑量】 麻黃15克,石膏30克,生姜10克,炙甘草6克,大棗30克,半夏15克 【方解】 1、麻黃:發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腫。溫熱瀉藥,平散性藥。 2、石膏:清熱瀉火,除煩止渴,收斂生肌。寒涼瀉藥,降散性藥。 3、生姜:發汗解表、溫中止嘔、溫肺止咳。溫熱補藥,升散性藥。 4、炙甘草:補脾和胃,益氣復脈。平補藥,平收性藥。 5、大棗:補中益氣,養血安神,緩和藥性。溫熱補藥,升散性藥。 6、半夏:燥濕化痰,降逆止嘔,消痞散結,外用消腫止痛。溫熱補藥,降散性藥。 【說明】 1、越婢加半夏湯出自《金匱要略》,越婢是指含有麻黃加石膏的方劑,越婢加半夏湯是越婢湯加上半夏。當有內熱或有人里化熱時,就會用到越婢加半夏湯,就是可以治咳嗽。有些人喘起來時,眼睛就像要掉下來一樣,稱為“目如脫狀”;脈浮大代表有外感。 2、越婢加半夏湯中,生半夏是祛痰燥濕的藥。組成中,熱藥多,就是石膏是寒性;補藥多,但有瀉性的麻黃和石膏。治療氣喘,所以降性多,其中只有生姜有點升性,但生姜還有其他作用。 3、從方性來看,可以看到它稍有升性,但降性多。雖然方中有寒性的石膏,但是其它熱性的藥物更多,所以比起麻杏甘石湯,越婢加半夏湯並不是那么涼。 4、整體方性以降、散、潤為主。當患者有肺脹氣、痰飲嚴重、氣喘時,就可以考慮使用越婢加半夏湯。 【應用集錦】 1、很有名的治療肺氣腫的處方,粉劑就可以,附送的小湯藥匙,三四下,當場喘就去掉了,肺氣脹就沒有了。 2、肺脹就是肺氣腫。病人的胸腔脹起來,持續的呈現只能在吸氣的狀態之下,這就是肺氣脹。咳而上氣就是肺脹的主要癥狀。喘得很厲害,目如脫狀,脈浮大者,越婢加半夏湯。肺脹氣的病人如果是煩躁而喘,脈浮者,心下有水,小青龍加石膏湯。 【比較集錦】 1、(1)麻杏石甘湯:麻黃四兩(去節) 甘草二兩(炙) 石膏半斤(碎,綿裹) 杏仁五十個(去皮尖) (2)越婢湯:麻黃六兩 石膏半斤 甘草二兩 生姜三兩 大棗十五枚。惡風者加炮附子一枚,風水加術四兩 (3)越婢加術湯:麻黃六兩,石膏半斤,甘草二兩,生姜三兩,大棗十二枚,白術四兩 (4)越婢加半夏湯:麻黃六兩 石膏半斤 生姜三兩 大棗十五枚 甘草二兩 半夏半升 2、麻黃湯加石膏,生姜,大棗,名大青龍湯。根據大青龍湯減桂枝,杏仁,名越婢湯,治風水病之肌熱者。若陽虛惡寒,加附子,名越婢加附子湯。喘咳上氣,加半夏,名越婢加半夏湯。 3、肺脹病證方治表
4、小青龍加石膏湯VS越婢加半夏湯
【名家論述】 1、越婢加半夏湯《金匱教程》 肺脹就是肺氣腫,前面說的是肺膿瘍、肺痿。肺脹,『其人喘』喘得很厲害,『目如脫狀,脈浮大者,越婢加半夏湯主之』。同樣是『咳而上氣』,咳而上氣就是肺脹的主要癥狀,病人的胸腔脹起來,持續的呈現只能在吸氣的狀態之下,這就是肺氣脹。肺脹氣的時候如果病人是『煩躁而喘,脈浮者,心下有水,小青龍加石膏湯主之』。 這里有兩個方子在治療肺氣脹,就是肺氣腫。越婢湯里有麻黃、石膏,諸位知道肺脹在里面的時候,熱會很重,熱很盛的時候我們會用麻黃、石膏,這兩味大家最熟了。這里為什么張仲景要加半夏?越婢湯還特別要加半夏,就是因為病人肺脹的原因是來自中焦脾胃,中焦脾胃受到痰阻,沒有辦法把津液完全交給肺,于是肺就脹起來,這個時候我們要將中焦橫隔地方的痰去掉,所以要加入半夏。讀到金匱這里后我們就看懂神農本草經里面一再寫到半夏能夠降逆。這個什么叫做「逆」?就是痰阻在橫膈膜上,肺氣無法下降,于是造成氣逆。平常我們呼吸的時候橫膈膜下降,吐氣的時候橫膈膜上升,這是正常的。結果病人無時無刻不管吸氣吐氣橫膈膜都繃緊在上面下不來,此時只有半夏能夠把橫膈膜往下降,半夏的功能就在這里。 現在我們大家應該了解到神農本草經里在講半夏能降逆的意思了,越婢湯可以加半夏,小青能湯呢?也有半夏,都用到半夏。主要原因就是『咳而上氣,煩躁而喘,脈浮者,心下有水』,心下有水氣的話,病人咳嗽的時候喉嚨一定會癢,這叫做水氣,你一咳它就散一下,所以喉嚨里面會很癢。如果『咳而上氣』沒有癢,眼睛瞪的很大,變成圓圓的,黑珠子在中間,這叫做『目如脫狀』好像眼珠子要掉出來了的感覺。黑珠在下白區在上面包著,如果這個人沒有咳而上氣、沒有氣喘,這種眼睛叫「暴光」。暴光的人非常的兇,而且惡,這種人做過牢,一般從牢里出來的眼睛都是暴光的。如果他說:「我告訴你我沒有做過牢喔,我是好人喔。」他越告訴你他是好人,然后眼睛就越暴光,人就越壞。 像釋迦嚤尼佛看你時的眼睛是瞇瞇眼,這是好的。眼睛瞪著這么大干嘛,這是爆光。我們眼睛如果是這樣子,叫下三白。這樣子,叫上三白。法官在辦案子時間犯人說:「你有沒有殺人啊?」「我沒有殺人!」白珠子在上面或是在下面的,都是殺人犯的眼睛。殺過人以后眼睛都會充滿血絲,看著就知他是兇手,眼露兇光。這種除外,如果他沒有咳而上氣,就是壞人,不是病,千萬不要誤以為説:「老師,他是越婢加半夏湯證。」看相跟看病都分不出來,也就不用當醫師了。『目如脫狀』,『脈浮大』一定是寸脈浮大,為什么會浮?這代表病在肺里面太熱了,我們用麻黃就是要開表解熱,石膏清里熱,石膏是最涼的藥,能夠清上焦的熱。所以氣喘咳嗽,不用麻黃的話病人是不會好的。大家看張仲景說,多少方子都用到麻黃。后面的小青龍還是以麻黃為主,許多地方大部分都在用麻黃。溫病派的醫生,就是現在外面的中醫,麻黃都不敢開,因為擔心麻黃太強了,所以藥房里面麻黃都用不掉,只有我們經方家在用,但是我們是很少數的中醫,所以用量也很有限。 |
|
來自: 仲景中醫交流 > 《金匱經方(完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