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精品精选,精品九九视频,www久久只有这里有精品,亚洲熟女乱色综合一区
    分享

    達摩祖師《悟性論》原文與白話

     女兒福星高照 2022-02-07
    (達摩祖師著渝州華嚴寺沙門釋宗鏡??蹋?/span>

    夫「道」者,以「寂滅」為體。「修」者,以「離相」為宗。故經云:「寂滅是菩提,滅諸相故?!?/span>
    「道」,是以「寂滅」為本體。修行,是以「離相」為宗旨。所以佛經說:「寂滅就是解脫,因為離滅了種種的現象。」
     
    佛者,覺也。人有覺心,得菩提道,故名為佛。經云:「離一切諸相,即名諸佛。」是知「有相」是無相之相,不可以眼見,唯可以智知。若聞此法者,生一念信心,此人以發大乘心超三界。三界者,貪嗔癡是。返貪嗔癡為戒定慧,即名超三界。然貪嗔癡亦無實性,但據眾生而言矣。若能返照,了了見,貪嗔癡性即是佛性,貪嗔癡外更無別有佛性。經云:「諸佛從本來,常處于三毒,長養于白法,而成于世尊。」三毒者,貪嗔癡也。
    佛這個字的意思是覺悟。人有覺悟的心,修行得到真理解脫,所以稱為佛。佛經說:「離滅一切諸相,就叫做佛?!怪兰词埂赣邢唷挂彩菬o相之相,這個不可以眼見,只可以用大智慧知道。如果知道這個法門的人,生一念信心,此人就是發大乘心超越三界。三界就是貪嗔癡。轉貪嗔癡為戒定慧,就叫做超三界。但是貪嗔癡也沒有實體性,這個是將就眾生的方便說法而已。如果能夠返照自心,可以清楚明了見到,貪嗔癡本體就是佛性本體,在貪嗔癡本體之外沒有其他佛性本體。佛經說:「諸佛由本體而來,常常身處于貪嗔癡中,在種種善法中成長滋養,而成就為世尊?!谷荆褪秦澿涟V。
     
    言大乘、最上乘者,皆是菩薩所行之處。無所不乘,亦無所乘,終日乘未嘗乘,此為佛乘。經云:「無乘為佛乘也」。若人知六根不實,五蘊假名,遍體求之,必無定處,當知此人解佛語。經云:「五蘊窟宅名禪院,內照開解即大乘門。」可不明哉?
    所謂的大乘、最上乘,都是菩薩修行下手之處。外在度化利他無所不做,但是內心不生任何度化利他想法,終日行大乘法但是完全不生大乘念,這個就是佛乘。佛經說:「無乘就是佛乘」。如果有人知道六根不是實際存在,五蘊也只是假名,在全身上下尋找,找不到固定存在之處,可以知道此人理解佛陀的教導。佛經說:「五蘊所在之處就是禪院,向內觀照心開意解就是大乘門?!共皇墙忉尩煤苊靼讍幔?/span>
     
    不憶一切法,乃名為「禪定」。若了此言者,行住坐臥皆禪定。知心是空,名為「見佛」。何以故?十方諸佛皆以無心,不見于心,名為見佛。舍身不吝,名「大布施」。離諸動定,名「大坐禪」。何以故?凡夫一向動,小乘一向定,為出過凡夫、小乘之坐禪,名大坐禪。若作此會者,一切諸相不求自解,一切諸病不治自瘥,此皆大禪定力。 
    不執著住于一切法,才叫做「禪定」。如果了解這句話的人,行住坐臥都是處于禪定。知道內心空寂,叫做「見佛」。為什么呢?十方諸佛都是因為無心,沒有心念存在,稱為見佛。不吝惜割舍肉身,叫做「大布施」。超越動靜的禪定,叫做「大坐禪」。為什么呢?眾生凡夫習慣動心,小乘修行習慣靜定,超越凡夫和小乘的坐禪,叫做大坐禪。如果有這個體會的人,種種諸相不用求而自然解離,一切諸病不用治而自然痊愈,這個都是大禪定力。
     
    凡將心求法者為「迷」,不將心求法者為「悟」。不著文字,名「解脫」;不染六塵,名「護法」;出離生死,名「出家」;不受后有,名「得道」;不生妄想,名「涅盤」;不處無明,為「大智慧」;無煩惱處,名「般涅盤」;無心相處,名為「彼岸」。迷時,有此岸;若悟時,無此岸。何以故?為凡夫一向住此。若覺最上乘者,心不住此,亦不住彼,故能離于此彼岸也。若見彼岸異于此岸,此人之心,已無禪定。 
    用心向外求法的人是「迷」,不是心外求法的人是「悟」。不執著文字,叫做「解脫」;不被六塵染污,叫做「護法」;出離生死,叫做「出家」;脫離輪回,叫做「得道」;不生妄想,叫做「涅盤」;不處無明,叫做「大智慧」;沒有煩惱,叫做「般涅盤」;處事無念,叫做「彼岸」。迷時,有此岸;悟時,無此岸。為什么呢?因為凡夫階位一向在此岸。如果是覺醒最上乘的人,心不在此岸,也不在彼岸,所以能夠超越此岸和彼岸。如果對彼岸和此岸有分別,此人之心,已無禪定。
     
    煩惱名「眾生」,悟解名「菩提」,亦不一不異,只隔其迷悟耳。迷時有世間可出,悟時無世間可出。平等法中,不見凡夫異于圣人。經云:「平等法者,凡夫不能入,圣人不能行?!蛊降确ㄕ?,唯有大菩薩與諸佛如來行也。若見生異于死,動異于靜,皆名不平等。不見煩惱異于涅盤,是名平等。何以故?煩惱與涅盤,同是一性空故。是以小乘人妄斷煩惱,妄入涅盤,為涅盤所滯。菩薩知煩惱性空,即不離空,故常在涅盤。
    煩惱時叫做「眾生」,開悟時叫做「菩提」,這二者不是相同也不是不同,差別只是隔著迷悟而已。迷失時認為有世間可以出脫,覺悟時知道沒有世間可以出脫。平等法中,不見凡夫異于圣人。經書說:「平等法,凡夫無法入門,圣人無法做到?!蛊降确?,只有大菩薩和諸佛如來做得到。如果見到生異于死,動異于靜,都是叫做不平等。沒見到煩惱異于涅盤,叫做平等。為什么呢?煩惱與涅盤,同樣都是性空。小乘人修行一昧要斷煩惱,一昧要入涅盤,反而被涅盤所困擾。菩薩知道煩惱性空,近空不離空,所以常在涅盤。
     
    涅盤者,涅而不生,盤而不死,出離生死,出般涅盤。心無去來,即入涅盤,是知涅盤即是空心。諸佛入涅盤者,為在無妄想處;菩薩入道場者,即是無煩惱處??臻e處者,即是無貪嗔癡也。貪為欲界,嗔為色界,癡為無色界。若一念心生,即入三界;一念心滅,即出三界。是知三界生滅,萬法有無,皆由「一心」。
    涅盤指的是,有染著但是心不增生,有滅化但是心沒減少,超脫生死現象,超脫涅盤境界。心無來去,就是入涅盤,故知涅盤就是空心。諸佛入涅盤,就是處在無妄想處;菩薩入道場,就是處在無煩惱處??臻e時的心所,就是沒有貪嗔癡念頭。貪為欲界,嗔為色界,癡為無色界。若一念心生,即入三界;一念心滅,即出三界。所以知道三界生滅,萬法有無,皆由「一心」。
     
    凡言「一心」者,似破瓦石竹木無情之物。若知「心」是假名,無有實體,即知自家之心亦是非有,亦是非無。何以故?凡夫一向生心,名為「有」;小乘一向滅心,名為「無」;菩薩與佛未曾生心,未曾滅心,名為「非有非無心」。非有非無心,此名為「中道」。是知將心學法,則心法俱迷;不將心學法,則心法俱悟。凡迷者,迷于悟;悟者,悟于迷。正見之人,知心空無,即超迷悟。無有迷悟,始名正解、正見。 
    談到「一心」,好像真的有一個心像是破瓦石竹木等等無情的東西。如果知道「心」是假名,沒有實體,就知道自心不是有,也不是沒有。為什么呢?凡夫一向生心念,叫做「有」;小乘人一向滅心念,叫做「無」;菩薩與佛未曾生心念,未曾滅心念,叫做「非有非無心」。非有非無心,就稱為「中道」。所以知道持有心念學法,則心法俱迷;不持心念學法,則心法俱悟。迷失的人,迷失于不悟或求悟;覺悟的人,醒悟于知迷。正見之人,知心空無,就超越迷悟。沒有迷沒有悟,才叫做正解、正見。
     
    色不自色,由心故色;心不自心,由色故心。是知心色兩相,俱有生滅。有者有于無,無者無于有,是名真見。夫真見者,無所不見,亦無所見,見滿十方,未曾有見。何以故?無所見故,見無見故,見非見故。凡夫所見,皆名妄想。若寂滅無見,始名真見。心境相對,見生于中。若內不起心,則外不生境,境心俱凈,乃名為真見。作此解時,乃名正見。 
    色相自己不會彰顯自己,是由自心產生作用分別才突顯出色相;自心本來寂靜不動,是由于染著色相所以起了作用。所以知道自心和色相,都有生滅。"有"是相對于無才顯現出有,"無"是相對于有才顯現出無,有無不是對立概念,稱為真見。具備真見的人,無所不見,也無所見,見滿十方,也未曾有見。為什么呢?因為無所見,見相但心無見,眼見但心非見。凡夫所見,皆是妄想。寂滅無見,才叫做真見。自心和外境相對時,中間過程發生了見。如果內不起心動念,則外就不生境,內心外境都清凈,就稱為真見。有這樣的理解時,就稱為正見。
     
    不見一切法,乃名「得道」;不解一切法,乃名「解法」。何以故?見與不見,俱不見故;解與不解,俱不解故。無見之見,乃名「真見」;無解之解,乃名「大解」。夫「正見」者,非直見于見,亦乃見于不見?!刚娼狻拐撸侵苯庥诮?,亦乃解于無解。凡有所解,皆名「不解」;無所解者,始名「正解」;解與不解,俱非解也。經云:「不舍智慧名愚癡。」以心為空,解與不解俱是真;以心為有,解與不解俱是妄。若解時,法逐人;若不解時,人逐法。若法逐于人,則非法成法;若人逐于法,則法成非法。若人逐于法,則法皆妄;若法逐于人,則法皆真。是以圣人亦不將心求法,亦不將法求心,亦不將心求心,亦不將法求法。所以心不生法,法不生心,心法兩寂,故常為在定。眾生心生,則佛法滅;眾生心滅,則佛法生。心生則真法滅,心滅則真法生。知一切法各各不相屬,是名得道人。知心不屬一切法,此人常在道場。
    (這一段,意境很高,其實不翻譯比較好,會意是關鍵,推翻意識形態是方法)
    不見一切法,就叫做「得道」;不解一切法,就叫做「解法」。為什么呢?不管見和不見,都是見無所得;解和不解,都是解無所得。沒有己見之見,才叫做「真見」;沒有己解之解,就稱為「大解」?!刚姟?,不是只有對可見的見解,也要包含不見的見解。「真解」,不是只有理解可解的部分,也要包含對不理解的理解。如果自認有所解,就是「不解」;無所解,才是稱為「正解」;理解和不理解,都不是真正的解。經書說:「不放下智慧叫做愚癡?!剐娜艨占?,解與不解都是真;心若妄有,解與不解都是假。若真解時,是法跟隨人;若不解時,是人追逐法。若法跟隨人,則不正確的法也成正法;若人追逐法,則正法也成非法。若人追逐法,則所有法都是妄有;若法跟隨人,則法法皆真。所以圣人不將心求法,也不將法求心,也不將心求心,也不將法求法。所以心不生法,法不生心,心法兩寂,所以常在定境。眾生心生則佛法滅;眾生心滅則佛法生。心生則真法滅,心滅則真法生。知道一切法各各不相屬,叫做得道人。知道心不屬一切法,此人常在道場。
     
    迷時有罪,解時無罪。何以故?罪性空故。若迷時無罪見罪,若解時即罪非罪。何以故?罪無處所故。經云:「諸法無性,真用莫疑,疑即成罪?!购我怨??罪因疑惑而生。若作此解者,前世罪業即為消滅。迷時,六識五陰皆是煩惱生死法;悟時,六識五陰皆是涅盤無生死法。修道人不外求道,何以故?知心是道。若得心時,無心可得;若得道時,無道可得。若言將心求道得者,皆名邪見。迷時,有佛有法;悟時,無佛無法。何以故?「悟」即是佛法。 
    迷惑時有罪,覺醒時無罪。為什么呢?因為罪性本空。迷惑時無罪見到罪,覺醒時雖然近罪而實無有罪。為什么呢?因為罪無處所。經書說:「諸法無性,真用莫疑,疑即成罪?!篂槭裁茨??罪因疑惑而生。如果知道這個道理,前世罪業即為消滅。迷惑時,六識五陰都是煩惱生死法;悟道時,六識五陰都是涅盤無生死法。修道人不向外求道,為什么呢?知心是道。若得心時,無心可得;若得道時,無道可得。若言將心求道得者,皆名邪見。迷時,有佛有法;悟時,無佛無法。何以故?「悟」即是佛法。
     
    夫「修道」者,身滅道成,亦如甲折樹生。此業報身,念念無常,無一定法,但隨念念修之;亦不得厭生死,亦不得愛生死;但念念之中,不得妄想,則生證「有余涅盤」,死入「無生法忍」。
    「修道」的人,身滅道成,好像用銳器修剪讓樹重生。這個業報身,念念無常,無一定法,但是要隨著念念無常而修行;不厭生死,也不愛生死;念念之中,不得妄想,則生證「有余涅盤」,死入「無生法忍」。
     
    眼見色時不染于色,耳聞聲時不染于聲,皆解脫也。眼不著色,眼為禪門;耳不著聲,耳為禪門??偠灾?,見色性者常解脫,見色相者常系縛。不為煩惱所系縛者,即名解脫,更無別解脫。善觀色者,色不生心,心不生色,即色與心俱清凈。 
    眼睛見色時不被色所染,耳朵聽聲音時不被聲音所染,這些都是解脫。眼睛不染著色相,眼睛是禪門;耳朵不染著聲音,耳朵是禪門。總而言之,見色性者常解脫,見色相者常系縛。不為煩惱所系縛者,即名解脫,更無別的解脫。善于觀察色相的人,色相不影響內心,內心不生色相,則色相和內心都清凈。

    無妄想時,一心是一佛國;有妄想時,一心是一地獄。眾生造作妄想,以心生心,故常在地獄。菩薩觀察妄想,不以心生心,常在佛國。若不以心生心,則心心入空,念念歸靜,從一佛國至一佛國。若以心生心,則心心不靜,念念歸動,從一地獄歷一地獄。若一念心起,則有善惡二業,有天堂地獄;若一念心不起,即無善惡二業,亦無天堂地獄。為體非有非無,在凡即有,在圣即無。圣人無其心,故胸臆空洞,與天同量。 
    無妄想時,一心是一佛國;有妄想時,一心是一地獄。眾生造作妄想,以心生心,故常在地獄。菩薩觀察妄想,不以心生心,常在佛國。若不以心生心,則心心入空,念念歸靜,從一佛國至一佛國。若以心生心,則心心不靜,念念歸動,從一地獄歷一地獄。若一念心起,則有善惡二業,有天堂地獄;若一念心不起,即無善惡二業,亦無天堂地獄。心的本體非有非無,在凡人為有,在圣人為無。圣人無心,故胸臆空洞,與天同量。
     
    心得涅盤時,即不見有涅盤。何以故?心是涅盤。若心外更見涅盤,此名著邪見也。一切煩惱為如來種子,為因煩惱而得智慧。只可道「煩惱生如來」,不可得道「煩惱是如來」。故身心為田疇,煩惱為種子,智慧為萌芽,如來喻于谷也。佛在心中,如香在樹中。煩惱若盡,佛從心出;朽腐若盡,香從樹出。即知樹外無香,心外無佛。若樹外有香,即是他香;心外有佛,即是他佛。
    心得涅盤時,就不見有涅盤。為什么呢?心就是涅盤。如果在心外還可以見到涅盤,這個是不正確的觀念。一切煩惱為如來種子,因為煩惱而得到智慧。只能說「煩惱生如來」,不可說「煩惱是如來」。身心是田地,煩惱是種子,智慧是萌芽,成佛是稻谷。佛在心中,好像香在樹中。煩惱若盡,佛從心出;朽腐若盡,香從樹出。樹外無香,心外無佛。如果樹外有香,就是其它樹的香;如果心外還有佛,就是其他的佛。
     
    心中有三毒者,是名國土穢惡;心中無三毒者,是名國土清凈。經云:「若使國土不凈,穢惡充滿,諸佛世尊于中出者,無有此事?!共粌舴x惡者,即無明三毒也;諸佛世尊者,即清凈覺悟心也。
    心中有貪嗔癡,稱為國土穢惡;心中沒有貪嗔癡,稱為國土清凈。經書說:「如果國土不凈,穢惡充滿,諸佛世尊由里面生出,沒有這樣的事情。」不凈穢惡,就是即無明貪嗔癡;諸佛世尊,就是清凈覺悟心。
     
    一切言語,無非佛法。若能無其所言,即盡日言是道;若能有其所言,即終日默而非道。是故如來言不乘默,默不乘言,言不離默。悟此言默者,皆在三昧。若知時而言,言亦解脫;若不知時而默,默亦系縛。是故言若離相,言亦名解脫;默若著相,默即是系縛。夫文字者,本性解脫。文字不能就系縛,系縛自本來未就文字。法無高下,若見高下非法也。非法為筏,是法為人筏者。人乘其筏者,即得渡于非法,則是法也。 
    一切的言語都是佛法。如果能夠心無所思而言,則整日說話都合乎天道;如果心有妄想,即使整天沉默也不在道中。所以佛陀教導時言語不勝于靜默,靜默也不勝于言語,言語也不離開靜默。領悟了言語和靜默的人,都處于正定的狀態。悟道的人說話,言語都是解脫的;未悟道的人雖然保持沉默,靜默都是系縛。所以言語如果離相,言語就是解脫;沉默如果著相,沉默就是系縛。文字的本質是幫助人解脫的。文字不能系縛人,系縛是由自心而來,不是文字的問題。萬法沒有高下優劣,如果見到高下優劣就不是正確的方法。如果把不正確的方法當做船筏,人乘用船筏渡河,透過船筏得渡彼岸解脫,則非法就是正法。
     
    若世俗言,即有男女貴賤;以道言之,即無男女貴賤。是以天女悟道,不變女形;車匿解真,寧移賤稱乎?此蓋非男女貴賤,皆由一相也。天女于十二年中,求女相了不可得,即知于十二年中,求男相亦不可得。十二年者,即十二入是也。 
    就世俗來說,有男女,貴賤等等分別;以道來說,沒有男女,貴賤等等差異。所以天女悟道后,還是不變化女性的外形;車匿證道后,也不需要改變貧賤的出身。開悟無關于男女貴賤,這些分別相其實本質都是一樣的。天女在十二年中,求脫離女相不可得,所以知道十二年中,求男相也不可得。十二年就是十二入(內六根外六塵)。
     
    離心無佛,離佛無心;亦如離水無冰,亦如離冰無水。凡言「離心」者,非是遠離于心,但使不著心相。經云:「不見相,名為見佛?!辜词请x心相也。離佛無心者,言佛從心出,心能生佛。然佛從心生,而心未嘗生于佛;亦如魚生于水,水不生于魚。欲觀魚者,未見魚,而先見水。欲觀佛者,未見佛,而先見心。即知已見魚者,忘于水;已見佛者,忘于心。若不忘于心,尚為心所惑;若不忘于水,尚被水所迷。
    離開自心沒有佛,離開自佛沒有心;也像是離開水沒有冰,離開冰沒有水。所謂的「離心」,不是遠離于心,而是指不著于心相。經書說:「不見相,名為見佛?!咕褪请x心相。離佛無心,指佛由心出,心能生佛。佛由心生,但是心不是由佛所生;好像魚由水而生,但是水不是由魚而生。要觀賞魚,還沒見到魚,就先見到水。想要看到佛,還沒見佛,就先見到心。既然見到了魚,就忘了水的存在;已經見到佛的人,就忘了心的存在。如果不忘于心,就被心所惑;如果不忘于水,就被水所迷。
     
    眾生與菩提,亦如冰之與水。為三毒所燒,即名為眾生;為三解脫所凈,即名菩提。為三冬所凍,即名為冰;為三夏所消,即名為水。若舍卻冰,即無別水;若棄卻眾生,則無別菩提。明知冰性即是水性,水性即是冰性。眾生性者,即菩提性也。眾生與菩提同一性,亦如烏頭與附子共根耳;但時節不同,迷異境故,有眾生、菩提二名矣。是以蛇化為龍,不改其鱗;凡變為圣,不改其面。但知心者智內,照身者戒外。
    眾生與菩提,好像冰和水的概念。被貪嗔癡系縛,就稱為眾生;被空無相無愿所凈化,就稱為菩提。被冬天冷凍,就稱為冰;被夏天消融,就叫做水。如果舍棄冰,就沒有水;如果舍棄眾生,就沒有菩提。眾所皆知冰性就是水性,水性就是冰性。眾生性,就是菩提性。眾生和菩提同一性,也好比烏頭和附子是同根,差別是不同的時節生出;人也是由于迷惑而出現差異,才有眾生、菩提二個名稱。所以蛇變化成龍不改變鱗片,凡人變為圣者不改變其面貌,但是圣者知道內由智慧觀照本心,外由戒律約束報身。
     
    真眾生度佛,佛度眾生,是名平等。眾生度佛者,煩惱生悟解。佛度眾生者,悟解滅煩惱。是知非無煩惱,非無悟解;是知非煩惱無以生悟解,非悟解無以滅煩惱。若迷時佛度眾生,若悟時眾生度佛。何以故?佛不自成,皆由眾生度故。 
    真實的理解了眾生度佛,佛度眾生,稱為平等。眾生度佛指的是,煩惱生悟解。佛度眾生指的是,悟解滅煩惱。所以知道不是沒有煩惱,不是沒有悟解;所以知道沒有煩惱不能生悟解,沒有悟解不能滅煩惱。如果迷惑時佛度眾生,如果開悟時眾生度佛。為什么呢?佛不是天生自己成就,而是由眾生度化出來的。
     
    諸佛以無明為父,貪愛為母,無明貪愛皆是眾生別名也。眾生與無明,亦如左掌與右掌,更無別也。迷時在此岸,悟時在彼岸。若知心空不見相,則離迷悟;既離迷悟,亦無彼岸。如來不在此岸,亦不在彼岸,不在中流。中流者,小乘人也;此岸者,凡夫也。彼岸菩提也。 
    諸佛以無明為父,貪愛為母,無明貪愛都是眾生的別名。眾生和無明,好像左掌與右掌,沒有其他的差別。迷惑時在此岸,開悟時在彼岸。如果心空不見相,就離開迷悟的分別;既然離開迷悟分別,也就沒有彼岸。佛陀不在此岸,也不在彼岸,也不在中間。中間指的是小乘人,此岸指的是凡夫,彼岸指的是成佛解脫。
     
    佛有三身者;化身報身法身;化身亦云應身。若眾生常作善時即化身,現修智慧時即報身,現覺無為即法身。常現飛騰十方隨宜救濟者,化身佛也。若斷惑即是雪山成道,報身佛也。無言無說,無作無得,湛然常住,法身佛也。 
    佛有三身;化身報身法身;化身又叫做應化身。如果眾生常常行善就是佛陀化身,修智慧時是報身,覺悟無為是法身。常常飛騰各地隨機救濟度化,是化身佛。斷盡迷惑好比雪山成道,是報身佛。無言無說,無作無得,湛然常住,是法身佛。
     
    若論至理一佛尚無,何得有三?此謂三身者,但據人智也。人有上中下說,下智之人妄興福力也,妄見化身佛;中智之人妄斷煩惱,妄見報身佛;上智之人妄證菩提,妄見法身佛;上上智之人內照圓寂,明心即佛不待心而得佛智,知三身與萬法皆不可取不可說,此即解脫心,成于大道。經云:佛不說法,不度眾生,不證菩提。此之謂矣! 
    若依最上乘理論是一個佛都沒有的,怎么會有三個佛身呢?所謂的三身,是根據人的智慧程度來說的。人有上中下等的智慧,下智的人一昧妄求福報,妄見化身佛;中智的人妄想斷除煩惱,妄見報身佛;上智的人妄想證菩提,妄見法身佛;上上智的之人內照圓寂,明白即心即佛的道理,不需刻意用心而得佛智,知道三身和萬法皆不可取不可說,這就是解脫心,成就大道。經書說:佛不說法,不度眾生,不證菩提。就是這個意思!
     
    眾生造業,業不造眾生。今世造業,后世受報,無有脫時。唯有至人,于此身中,不造諸業,故不受報。經云:諸業不造,自然得道。豈虛言哉!人能造業,業不能造人;人若造業,業與人俱生;人若不造業,業與人俱滅。是知業由人造,人由業生。人若不造業,即業無由生人也。
    眾生造業,業不造眾生。今世造業,后世受報,沒有解脫的時刻。只有最上等人,在此身中,不造諸業,故不受報。經書說:諸業不造,自然得道。豈是空言呢!人能造業,業不造人;人若造業,業力便隨人俱生;人不造業,業力隨著人俱滅。所以知道業由人造,人由業生。人若不造業,即業無由生人也。
     
    亦如人能弘道,道不能弘人。今之凡夫,往往造業,妄說無報,豈不苦哉。若以至少而理前心,造后心報,何有脫時?若前心不造,即后心無報,復安妄見業報? 
    也好像人能弘道,道不能弘人。今日的眾生凡夫,往往造業,妄言說沒有報應,這個受報不是更痛苦嗎。如果以為業少而心中起心動念,造作后續的業報,何時才能解脫呢?如果前心不造作,則后心無業報,哪里會妄見業報呢?
     
    經云:雖信有佛,言佛苦行,是名邪見。雖信有佛,言佛有金鏘馬麥之報,是名信不具足,是名一闡提。解圣法名為圣人,解凡法者名為凡夫。但能舍凡法就圣法,即凡夫成圣人矣。世間愚人,但欲遠求圣人,不信慧解之心為圣人也。 
    經書說:雖雖然相信有佛,但是認為成佛要透過苦行,是不正確的觀念。雖然相信有佛,但認為成佛有被木槍刺和吃馬麥的報應,是信心不具足,是沒有善根的人。解悟圣法稱為圣人,解悟凡法稱為凡夫。能夠舍棄凡法而成就圣法,則凡夫成圣人。世間愚昧的人,一昧向外追求圣人,不相信自己本有慧解之心就是圣人。
     
    經云:無智人中,莫說此經。經云:心也法也,無智之人,不信此心。解法成于圣人,但欲遠外求學,愛慕空中佛像光明香色等事,皆墮邪見,失心狂亂。經云: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八萬四千法門,盡由一心而起。若心相內凈,猶如虛空,即出離身心內,八萬四千煩惱為病本也。
    經書說:沒有智慧的人,不要對他解說這部經。經書說:心就是萬法,沒有智慧的人,不相信自己的心。解悟萬法成為圣人,只想要向外求師拜學,愛慕佛像發出光明香色等等現象,產生不正確的觀念,喪失心智而狂亂。經書說: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八萬四千法門,盡由一心而起。若心相內凈,猶如虛空,即出離身心內,八萬四千煩惱這些病患的根源。
      
    凡夫當生憂死,飽臨愁肌,皆名大惑。所以圣人不謀其前,不慮其后,無戀當今,念念歸道。若未悟此大理者,即須早求人天之善,無令兩失。 
    眾生凡夫活著就憂愁死亡,吃飽就煩惱挨餓,這些都叫做大困惑。所以圣人不回想以前的事,不憂慮未來的事,不留戀現在的事,念念都符合天道。如果未領悟這個重要道理的人,應該馬上行善積德求取生人天之善業,以免在輪回中連投生人界或天界的資格都沒有。
     
    夜坐偈云

    一更端坐結跏趺。怡神寂照泯同虛。
    曠劫由來不生滅。何須生滅滅無余。
    一切諸法皆如幻。本性自空那用除。
    若識心性非形像。湛然不動自真如。
    二更凝神轉明凈。不起憶想同真性。
    森羅萬像并歸空。更執有空還是病。
    諸法本自非空有。凡夫妄想論邪正。
    若能不二其居懷。誰道即凡非是圣。
    三更心凈等虛空。遍滿十方無不通。
    山河石壁無能障。恒沙世界在其中。
    世界本性真如性。亦無無性即含融。
    非但諸佛能如此。有情之類并皆同。
    四更無滅亦無生。量與虛空法界平。
    無去無來無起滅。非有非無非暗明。
    不起諸見如來見。無名可名真佛名。
    唯有悟者應能識。未會眾生由若盲。
    五更般若照無邊。不起一念歷三千。
    欲見真如平等性。慎勿生心即目前。
    妙理玄奧非心測。不用尋逐令疲極。
    若能無念即真求。更若有求還不識。

     達摩大師《悟性論》終。

    以上,僅以此功德回向見聞者,早日破迷開悟、離苦得樂,現世如意,諸事順遂,?;墼錾?/span>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絡存儲空間,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容中的聯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对白老熟女正在播放| 午夜DY888国产精品影院| 国产片AV国语在线观看手机版| 老司机导航亚洲精品导航| 久久AV无码精品人妻糸列| 377P欧洲日本亚洲大胆| 偷窥国产亚洲免费视频| 日本欧美大码a在线观看| 被公疯狂玩弄的年轻人妻| 人妻 日韩 欧美 综合 制服| 精品卡通动漫亚洲AV第一页| 亚洲日韩日本中文在线| 久久96热在精品国产高清| 精品亚洲国产成人av| 精品无人乱码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精品久久电影免费理论片| 国产高跟黑色丝袜在线| 亚洲一区二区中文字幕| 成人免费看片又大又黄| 婷婷丁香五月六月综合激情啪| 88国产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成人精品午夜2022| 欧美变态另类zozo| 国产精品无码久久综合网| 午夜大片免费男女爽爽影院| 中文有无人妻VS无码人妻激烈| 日韩在线视频观看免费网站| 欧美交a欧美精品喷水| 久久精品这里热有精品| 人妻丝袜AV中文系列先锋影音 | 亚洲AV成人片不卡无码| 久久久久无码精品国产|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精品2020| 亚洲天堂av日韩精品| 人妻系列无码专区无码中出| 欧美中文字幕无线码视频| 亚洲精品国产免费av| 动漫av网站免费观看| 色婷婷亚洲精品综合影院| 久热综合在线亚洲精品|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