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對手機的依賴和上癮,似乎是世界范圍內的父母、老師共同面對的難題。 ![]() 我們很難像學校那樣明令禁止,因為你會發現:有時候越禁止,孩子反而越去做。 一場權利的爭奪? 父母對孩子說得最多的話就是:“不可以”、“不許”、“不要”,但是卻鮮少有孩子能做到令行禁止。有的孩子甚至你說不,他越是要做,叛逆十足。 比如這樣的對話: 媽媽:從明天開始你手機上交! 孩子:不可能! 媽媽:沒用,我是你媽,我說了算! 孩子一臉不服氣,等到第二天,手機還是在他手上。 于是,父母和孩子之間陷入了一場權力之爭,媽媽覺得:“你必須聽我的!”孩子則認為:“我也有自主的權力!”不論什么時候,當父母命令或者強迫孩子做事情,就會導致權力之爭。 這樣的對抗通常發生在一些個性比較強的孩子身上。父母會仗著身上天然的權威,簡單粗暴地要求孩子聽話和配合,但是隨著孩子的長大,這一招越來越不奏效。 權利之爭發生得越多,孩子往往也越叛逆。其本質不是因為手機誘惑力太大,而是孩子不想屈服于你。 ![]() 一種誘惑? 無論你怎么喊ta做作業、吃飯, 喊了好幾遍,都是哦哦、嗯嗯應付兩聲。 你實在氣不過,搶過孩子手里的手機,當著孩子的面摔得稀爛。 孩子被你嚇住了,幾天都不敢提要手機,然而過了一周,孩子還是想方設法地玩手機。 不讓玩就偷偷地玩。甚至向同學借著玩。心理學上有一個詞,叫做“禁果效應”,意思是,越是禁止的東西,人們越是好奇;越是得不到的東西,就越想得到。 手機也是一樣,你越是禁止,手機越是會引發孩子更大的興趣和關注,他們會千方百計地把手機搞到手,爭分奪秒地玩,對手機的渴望也更深了。 這就是所謂的“不禁不為”,“越禁越為”。 完全隔絕并不實際 這個時代,完全禁止孩子不去接觸電視機、手機、iPad等電子產品并不實際。即使學校禁止、家里禁止,孩子還有可能從朋友、同學那里可以接觸,我們無法保證孩子在他的學習生涯中完全不接觸到手機。不僅如此,我們的世界正發生的巨大的變化,科技進步的速度令人嘆為觀止,今天嚴防死守住了手機,下一個智能產品家長能防住嗎? 我們能做得的是預防沉迷,讓孩子合理分配玩手機與學習的時間,培養孩子的自控能力才是關鍵。直到現在,一大部分家長都認為沉迷手機是孩子自控力的問題,或者把責任全部歸咎于手機。 其實事情并不沒有那么簡單。手機里的世界之所以會吸引孩子,往往是因為孩子在現實生活中諸多需求得不到滿足。 簡單來說,孩子如果內心常常感到孤獨、壓抑和失敗,那么他們就會投入網絡虛擬世界尋求安慰。孩子對手機上癮只是一個表象,其背后有很多不易被察覺的復雜原因。 ![]() “孩子沉迷游戲行為與親子關系密切相關,親子關系越差,越易導致孩子形成沉迷網絡游戲的行為。” 當你們的關系出了問題,孩子就不再信任你的教育。 禁止玩手機,在孩子看來,是你的專制、你對他的打壓、你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的霸道,孩子根本不覺得你是在為他好。有了這種認知,任何道理都是徒勞無功的。 堵不如疏,多和孩子平等積極地溝通,讓手機發揮它的正面作用, 例如: 擴大孩子的接觸面,培養一些健康的興趣愛好,讓孩子發現比手機更有趣的東西。 多花點時間陪孩子,讓親子時間取代屏幕時間。在孩子面前,即使是忍,也要少玩一點手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