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在農業文明基礎上的儒家文明長期形成的觀念是: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安土重遷,桑梓情深,對故鄉眷戀,對土地依賴。 所以司馬遷稱張騫“蠻夷愛之”,蠻夷所喜愛的人不就是跟蠻夷一樣嘛,這句話實在不是在夸獎,反而有諷刺之意了。“蠻”亦蟲,就是蟲子嘛!“夷”大弓,需要武力討伐的部落嘛! 中原地區和華夏諸族對周邊少數民族具有很強烈的優越感,一直認為自己是最優秀,最文明,最先進,而其他民族都是蠻夷狄戎,不如自己,一方面華夏和漢實行比較開放的心態,這種心態是建立在強烈的文化自信之上,所以“漢人”從來沒有從血統上鑒別或歧視少數民族,只要接受我們的文化,就會得到認可,這就是“華夷之辯”。所以,“漢人”并不是種族和血統的概念,而是文化概念。是由共同價值觀所形成的族群。這種價值觀叫:自強不息、舍生取義、和諧萬邦。 張騫帶給漢武帝的是一個另外的世界,那個世界在萬里之外,他們擁有同樣先進的文明和技術,張騫寫給漢武帝的報告,被司馬遷整理成為了“大宛列傳”。 大宛國是這樣的,屬于農業國,耕田種地,產葡萄酒,特產是馬,馬在奔跑時,汗水是血色的,這便是汗血寶馬。城市建有城墻和民居,大宛國有大小城池七十多座,人口數十萬,軍隊使用弓、矛…… 大月氏國是這樣的,居阿姆河以北,隨畜遷徙,與匈奴同俗,有軍隊一、二十萬…… 康居國是這樣的,行走中的游牧國,與大月氏同俗,有軍隊八九萬…… 奄蔡國是這樣的,與康居國同屬行國,該國在一個無邊的湖泊(咸海)邊,無山脈,有軍隊十余萬…… 安息國是這樣的,屬于農業國,種植水稻小麥,產葡萄酒。建有數百座城市,地域數千里,是西域最大的國家,靠著阿姆河,居民用車或者船經商,與周圍各國均有貿易往來,用白銀鑄圓錢,上有國王頭像,用皮革記事…… 條支國是這樣的,靠著西海(波斯灣),氣候炎熱潮濕,主要種水稻,有一種大鳥,生的蛋大如甕。那里的人善于雜耍。據說西王母就住在條支國的弱水…… 大夏國是這樣的,有城有屋有邑長。軍力弱,怕打仗,善于做生意。有人口百余萬,市場商人多,貨物全…… 于闐國是這樣的,西邊的河向西流,注入西海(黑海),東邊的河都向東流,注入鹽澤(羅布泊)。鹽澤的水由地下潛流,南面的出口就是黃河之源,那里盛產玉石…… 烏孫國是這樣的,與匈奴同俗,有數萬軍隊,戰斗力極強…… 中亞國家,處于亞歐的交通要道和路口,處于中國與羅馬之間,所以他們所創造的文明極容易被草原民族所毀滅。而在張騫的時代,亞歐大陸并存著三個強大的國家:西漢、安息、羅馬。 按張騫的路線圖,重點介紹一下安息國。 在《大宛列傳》中提到的安息國,就是西方史書中的帕提亞帝國。本土位于伊朗東北部和里海東南一帶。“安息”是當時帕提亞國王“阿爾薩息斯”的轉音。 亞歷山大東征時,成為亞歷山大帝國和塞琉古帝國的一個行省。在之后,中亞的巴克特利亞,也就是史書中的大夏、索格底安那(栗特)、馬爾吉安那和帕提亞地區掀起反抗塞琉古統治的斗爭,之后,安息國建立。 張騫出使那幾年,是安息國最為強盛的時間段,巴比倫尼亞并入安息版圖。在東方,從大夏手中奪取了木鹿,建立了一個東起中亞西南部,西至兩河流域的龐大帝國。 (視頻:羅馬東征安息國) 安息向西擴張后,以農業為主和悠久文化的兩河流域成為安息的經濟中心。中亞的草原和山區形成游牧經濟,也占有相當的重要的地位。官方語言是希臘語,但使用最廣泛的是帕提亞語。當時的建筑多數是希臘形式,并進行了安息化改造,建筑材料是東部多用土坯,西部則用磚、石。受希臘化的影響,建筑可能以柱形構架為主,這種柱形撐頂建筑,我們今天也稱為羅馬柱。 在張騫被困匈奴那十年,安息國在與中亞游牧部落的塞種人作戰,也就是《史記》中的大夏,張騫到達大宛時,安息國作戰的對象已不是塞種人,而是吐火羅人、阿西人和帕西安人,這些人就是中國史料中的大月氏。 在張騫回到漢朝的第二年,安息國戰敗,游牧部落洗劫了安息的大片土地,然后退回中亞草原。 《后漢書·西域傳》記載:安息的城市管理是“為置大將,監領諸小城”。 其實,安息在政治上實行君主制,王權屬于阿爾薩息斯家族。王位按父系繼承,但無定性,既傳子侄,也傳兄弟,受希臘文化影響。國王的繼承要經過氏族貴族會議和祭司會議共同選舉來確定,王權也受這兩個貴族會議制的限制。地方行政機構較為復雜,如同,漢王朝有封國一樣,安息國有很多附屬國,如波斯、埃里邁達、埃德薩、赫卡尼亞等。國內劃了四個行政區,長官為大將軍,之下設行省,行省最高長官為總督,行省之下劃分為區,區之下為村。城市的風格分兩類,一類希臘式,設有議會和人民大會。一類東方式,這一類城市沒有民選官員和自治權,人事由中央任命。賦稅主要有土地稅、人頭稅、住宅稅、買賣稅、牧場稅、手工稅等。 帕提亞國王米特里達提一世時期的銀幣 (公元前171年—前138年) 而另一個大國羅馬一直沒有停止擴張,羅馬勢力逐步侵入西亞,目的有二:一是兩河流域,這里是西亞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財富和資源豐富。二是高加索山以南的亞美尼亞,占據這里就可以鉗制安息。這是一場曠日持久的戰爭,時間跨度不亞于漢與匈奴的爭鋒。 由大月氏人組建的貴霜帝國也在悄悄地崛起,成為那個時代亞歐地緣上的第四個強國。 張騫回歸后,與劉徹交流的內容當然不止《史記》中挑選保留的部分,劉徹對張騫經歷的苦難有所感動,但作為偉大的政治家來說,更關注的是外域人文、地理、兵要這一系列問題,至于希臘化的雕塑、大宛人的膚色、安息人的王權,這些內容只算是聊天和笑談,所以史料并未詳細記錄,很多內容,一筆帶過。 與安息銀幣同一時代,漢武帝的五銖錢 (一銖的標準重量100粒“小米”的重量) 張騫回歸后的報告至少有三點引起劉徹的高度興趣,并激起武帝的征服欲。 一是張騫說,在大夏的市場上,曾見到了由蜀郡經身毒(印度)出品的商品:細布和竹手杖,必有一條道由蜀郡可通身毒再至大夏。原本劉徹已下令征發大批民夫在修筑通向西南夷的道路,由于工程巨大,耗費人力物力太多,已經停止,聽到這個消息,此筑路工程重新啟動,并派出大批人員,尋找由蜀郡通往大夏的路徑。 二是張騫說,大宛所產良馬身高體壯,日行千里,其品種遠優于匈奴馬,這是戰略工具,必須得到。但是苦于匈奴、氐人擋北道,羌人、夷人擋南道,無法通行。 三是張騫說,西域諸國,物產奇特,人口眾多,城邦林立,最奇妙的是他們武力脆弱,喜愛中原貨物,假如不經戰爭而通過貿易使他們臣服,大漢的版圖將大幅擴張,那時的“天子”,才是天之驕子! 北抗匈奴、經略西南、打通西域成為國家戰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