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方常見疾病治癥:瘧疾 【辯證診斷】 1、無痰不瘧,有瘧病一定會有痰,所以我們治療瘧的時候,去痰的藥是不二法門,一定要用很多去痰的藥。 2、瘧者,寒熱往來,抖戰汗出,病去人安,次日又發也。脾主磨化,脾經下陷,磨化力弱,腸胃經絡有所停滯。火氣又衰,不能蒸發使之化汗而去,因而阻礙膽經與榮衛循環之路。故寒熱往來,發作有一定之時。衛行不通則惡寒,榮行不通則發熱。榮衛交爭,則寒熱并作,爭而仍和,則汗出病解。(理中去滯,兼調膽經。)發作日早者,陽復易愈。隔日一作者,病深愈遲。而脾經磨化力弱,為極大原因。榮衛詳原理篇。 3、有固定時間的往來寒熱是虐,沒有固定時間的是柴胡證。 4、倪師:經方家治療霍亂和瘧疾都是一劑知二劑已,速度之快,幾乎隔夜就恢復過來。 (1)治療霍亂,先在委中穴點刺放血,再給于五苓散讓病毒自小便排出。 (2)治療瘧疾時,使用小柴胡湯來治忽冷忽熱之癥,使用葛根黃芩黃連湯來治熱利。如果下利帶血時,就用白頭翁湯來做加減, 5、若弦脈之屬于少陽者,為瘧,為飲邪,為水氣,為脅下偏痛: (1)夫瘧脈自弦,以汗液積于皮里膜外,而太陽寒水非一汗所能盡也。 (2)痰飲脈弦者,以寒水留于上膈,久久化為痰涎也。 (3)水氣所以脈弦者,以衛氣不行于外,而水走腸間也。 (4)脅下偏痛所以脈弦者,以水氣阻于腎關而不達下焦也。 (5)況寒疝脈沉弦者,當下其寒。 【辯證治則】 1、霍亂、瘧疾、上吐下泄都是四逆湯證。 2、所有的瘧癥治法,無論往來寒熱,首先要強健病家的脾胃,就是所謂的飲食消息,比如說病家食物吃太少,我們就開健脾整胃的藥。如果吃東西會下利,我們就開止利的藥,去調他腸胃就可以了。 3、“無痰不瘧”,有瘧病一定會有痰,所以我們治療瘧的時候,去痰的藥是不二法門,一定要用很多去痰的藥。 4、如人患瘧病,用白術二兩、半夏一兩,米飯為丸,一日服盡即愈。白術健脾開胃之神藥,而其妙尤能去濕,半夏去痰,無痰不成瘧,而無濕亦不成痰。利濕則痰己清其源,消痰則瘧已失其黨,況脾胃健旺,無非陽氣之升騰,瘧鬼又于何地存身哉。此效之所以甚捷也。 5、治療瘧疾時我們使用小柴胡湯來治忽冷忽熱之癥,使用葛根黃芩黃連湯來治熱利,如果下利帶血時,就用白頭翁湯來做加減,都是一劑知二劑已,速度之快,幾乎隔夜就恢復過來。 6、瘧病之脈基本上以弦為原則和常規,為半表半里之病,具有表里之證,呈往來寒熱的病狀,但與少陽病的小柴胡湯證將汗、吐、下視為禁忌之不同(日本經方家經驗): (1)脈弦而頻數者,熱多,為白虎加桂枝湯證、柴胡去半夏加栝蔞湯證。 (2)脈弦小緊者,下之則愈,為鱉甲煎丸證。 (3)脈弦遲者,宜溫之,為柴胡桂枝干姜湯證。 (4)脈弦緊者應發汗,為牡蠣湯證。 (5)脈浮大者應吐,為蜀漆散證。 【辯證比較】 1、(1)黃芪鱉甲散:肺結核之發熱咳嗽,肺炎之遷延不愈者,慢性支氣管炎,慢性瘧疾,感冒遷延不愈,慢性咳嗽等均可應用。 (2)秦艽扶廉湯:結核熱,雖有胸部所見,但不咳,熱少。 (3)秦艽鱉甲湯:結核熱,發熱,咳嗽。 (4)柴胡桂枝干姜湯:結核熱,下利,口渴。 (5)麥門冬湯:結核熱,痙攣性咳嗽。 2、瘧疾病證方治表
3、附外臺瘧病方治表
|
|
來自: 仲景中醫交流 > 《經方治癥(完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