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巖針法五行序舍巖著蓋聞天開地辟,肇分山川之氣,人始物資,克配動靜之形,東西日月,南北星辰,兩儀妙運于龍畫,五行并于龜銘,四象得路,八卦從令。氣雖懸于白日,理必隱于玄冥,由賢士之宜講,豈愚夫之敢醒。夫氣賦于人者,有百骸九竅,形著于病者,有千邪萬靈。筋骨脈絡,變化無盡,生旺休囚,運行不停。是故,古人卜補瀉之理,有其義而無其辭,后哲著溫涼之書,傳于渭而行于涇。黃岐試藥石之問答,華扁垂針灸之典則,立君臣而佐使,能治火熱。激補瀉而溫涼,可救寒冷。體作三才之棟梁,穴為五行之門庭,布一身之虛實,審七情之浮沉。醫者意也,于心必應。病者虛也,惟手是聆。寒涼相升,由肺腎之黑白,風火互動,自肝心之紅青。濕長流于脾原,熱恒煽于胃局,膽必生者小腸,脾可產者肺經,三焦散居,膀胱咸囹,引氣歸于任脈,二氣回合五行。木母補于火子,心病自痊。土官瀉于水臣,腎亡回惺,抑西官之金氣,肝膽安德。洗東將之木賊。脾胃遐齡,肝位東方,腎受生而肺受克,心居南鄉,北受克而東受生,相生者可補,相克者必伶,虛者可補,實者可瀉。信醫之病可見好,鬼之言莫聽。 中風治方補瀉迎隨別方五行正理通諸病 第一章風者,天地之正氣,山川之噓氣,在地之.木,節序之舂,人身之肝,病者之邪也。以此天氣濁而風動,地勢清而寒生,寒本腎水,風是肝水。是故體氣虛弱,風必傷腑,補陽金而泄火。血脈衰殘,疼可損臟,溫陰土而平木,陽水偏枯,謂之半身不遂,可治鎮靜。風痹,四肢不收,必診脘丹。懿奄忽而不知,能治十宣,脾唧澀而如浪,宜通八邪。總上大略,斷下小節,應八卦而執癥,察五行而治痊。 *言語蹇澀,半身不遂,心虛。天重(完骨)瀉,炎庭(太沖)正,大敦補,太白瀉。 *口眼歪斜,肝實。鎮靜(三里)迎,隨丘(陽輔)正,解續(完骨)斜,然谷瀉,少海補。 *卒風,不語,肉痹,胃實。疊山(三里)迎隨,賁中(風池)、陽谷瀉,二間補。 *偏風口堝,肝實。草膠(勞宮)補,明夷(照海)瀉,完骨瀉,前谷迎。 *遍身癢,如蟲行不可忍,心實。鼎本(太沖)迎正,訟理(光明)正,陰谷補,大都瀉。 *歷節風,腎虛。遁山(三里)迎,師谷(完骨)迎正,大敦瀉,經渠補。 *角弓反張,膽實。疊山(三里)迎,賁中(風池)瀉,束骨瀉,陽谷補。 *口噤痰塞,如引鉅聲,脾虛。大壯(風池)迎正,地比(勞宮)橫,少府、經渠補。 *眼戴上反,不能言語。鎮靜(三里)瀉,二椎、五椎一齊施上補。 *中臟者,不省人事,痰涎上,喉中雷鳴,四肢癱瘓,不知疼痛,言語蹇澀是也。丹田、氣海瀉。 *中府者,半身不遂,口眼嚙斜,言語不變,不知疼痛,是也。先察形體臟腑之癥候,詳察治之。中脘、風市瀉,太沖補。 *肝中,實,無汗,惡寒,色青,名曰怒中,四關上瀉下補。 *心中,實,多汗,驚怛,色赤,名曰思慮中。大敦瀉,商丘補。 *腎中,虛,多汗,身熱,色黑,名曰氣勞中。經渠補,太白瀉。 *肺中,實,多汗,惡風,名曰氣中。太白補,少府瀉。 *脾中,虛,多汗,身熱,色黃,名曰喜中。少府補,大敦瀉。 *膽中,虛,眼目牽連,鼾睡不省,色綠,名曰驚中。通谷補,委中瀉。 *胃中,虛,飲食不下,痰涎一上壅,色淡黃,名曰食后中。陽谷補,臨泣瀉。 *太息善慮者。上神門、日月。
傷寒第二章 肺寒,嘔吐胃熱,補天突而瀉盲腧、迎丹田而正氣海,冷氣易平,罰澤賞完,以自痊胸腹即止。和鎮罪于當治,雖一名傷寒溫病而偕通,冬寒觸者腎虛,春溫病者肝實,夏熱感者心弱,秋冷氣者肺濁。是故寒病多表,可驗其瀉,熱病多里,必見母補,溫暑諸雜病治道,仲景立論,誦千秋之傳,丹溪傳,經學萬世之綱。 一日,足膀胱受之虛也。商陽補,三里瀉。此治其官以補母。 二日,足陽明胃經受之。三里補,臨泣瀉。此抑其官以安身。 三日,足少陽膽經受之。俠溪補,商陽瀉。此抑其宮以補母。 四日,足太陰脾經受之。陰陵泉、經渠補,隱白瀉。此補子抑官。 五日,足少陰腎經傳之。陰谷、經渠補,太白瀉。 六日,足厥陰肝經傳之。陰谷、大敦補,經渠瀉。 七日,經云,傷寒不加異氣,不傳經者。七日,足太陽膀胱病衰,手太陽小腸經受之,頭痛少愈。 八日,足陽明胃經病衰,手陽明大腸經受之,熱小歇。三里補,臨泣、陷谷瀉。 九日,足少陽膽經病衰,手少陽受之,耳聾微開。通谷、俠溪補,至陰、竅陰瀉。 十日,足太陰脾經病衰,手太陰肺經受之,腹減如故,則思飲食。神門、太白補,隱白、大敦瀉。 十一日,足少陰腎經病衰,手少陰心經受之,渴止,舌干而已嚏。尺澤、陰谷撲,太白、太溪瀉。 十二日,足厥陰肝經病衰,手厥陰心包經受之,凡病自安。陰谷、曲泉補,商陽、大敦瀉。 天地運氣第三章 【五常致大論篇第七十】天地五運之歲,太過、不及之氣,皆治補瀉,陽太過,陰不及。 *六甲之年,郭阜之紀,歲土太過,雨濕流行,腎水受邪,人病,腹清厥,意不樂,肌肉瘺,足痿,腳下痛,中滿減食,四肢不舉。經渠、復溜補,太白瀉。此補母安身之氣。 *六丙之年,漫行之紀,歲水太過,寒氣流行,心火受邪,人病,身熱,心燥,厥陰上下,中寒譫妄,心痛,咳喘,自汗,夜極。陰谷、少海瀉,大敦、少沖補。此洗宮補母之氣。 *六戊之年,赫哦之紀,歲火太過,火暑流行,肺金受邪,人病,身熱似瘧,少氣,咳嗽,喘逆,血泄,身熱,骨痛,為侵。少海,尺澤補,少府、魚際瀉。克官補母。 *六庚之年,堅成之紀,歲金太過,燥氣流行,肝木受邪,人病,脅痛,小腹痛,耳聾,目赤,痰火等癥。解溪、陽溪補,至陰、竅陰瀉。此君臣慶會之氣。 *六壬之年,發生之紀,歲木太過,風氣流行,脾土受邪,人病,飧泄食減,體重煩冤,腸鳴,脅與腹痛等癥。解溪、陽谷補,至陰、竅陰瀉。此抑君安身之氣。 *六乙之年,從革之紀,歲金不及,炎火盛行,人病,肩背瞀重,鼽嚏,咳喘,血注等癥。三里、曲池補,臨泣、后溪瀉。此補國榮家。 *六丁之年,委和之紀,歲木不及,燥乃成行,人病,中清,眩暈,小腹痛,腸鳴,溏泄等癥。二間、通谷補,商陽瀉。此補官安民。 *六己之年,卑監之紀,歲土不及,風氣流行,人病,飧泄,霍亂,體重,腹痛,筋骨繇并等癥。陽溪、解溪補,束骨、臨泣瀉。此抑官補身。 *六辛之年,涸流之紀,歲水不及,濕乃成行,人病,腫滿,人重,濡泄,足痿,清厥,腳下痛等癥。經渠、復溜補,太白、太溪瀉。 *六癸之年,伏明之紀,歲火不及,寒乃成行,人病,胸腹脅膺肩臂胃心痛等癥。大敦、少沖補,尺澤、復溜瀉。此賢君遇臣之象。 中暑第四章 內經曰,暑汗煩則喘渴,陰濕靜則藏熱,是以靜而得陰暑,動而得陽暑。避暑深堂解衣閑者,中暑。飲冷大夏引風高者,中熱。 *暑者,心弱,頭痛,惡寒,肢節痛疼,心煩,虛弱,此表也。大敦、中沖補,陰谷、少海瀉。中沖補,曲澤瀉。 濕癥門第五章 內經曰,濕生脾土,腫滿,濡泄之鄉,霍亂、胃嘔、痞隔、積滯之方,從外感而里靜居脾陰,引內傷而動作在太陽。是故途道傷于風雨,勞役敗于寒沾,或姿飲酒漿酪之屬,多食冷物、瓜果之類。濕傷多是脾虛,熱感定然胃敗。 *內傷濕者,脾虛。原補,中脘、少府、大都補,大敦、隱白瀉。 *外傷濕者,胃虛。原補,丹田、陽谷補,臨泣、陷谷瀉。 燥癥門第六章 內經曰,枯涸、澀干、勁銳、火燥、風熱之大同,是陽成燥之。濕咸為陰微,火甚則必生風燥,濕極則可作熱癢。是故抑火宮而安金,養土母而補肺。 *燥癥補瀉。少府、魚際瀉,太白、太淵補。 火熱門第七章 內經曰,瞀瘛、暴喑、狂越、罵詈、驚駭之君火,冒昧、擾、腑腫疼、氣逆之相火,上沖、禁栗如喪神守、嚏嘔、瘡瘍之隱熱,聾耳、鳴嘔、目昧、暴注發熱。是故丹溪曰,老陽動而生天火,少陰靜而生人火,熱極而為地火,以此激旺水而制離,引枯木而平熱。 *君火。丹田迎,陰谷、少海補,大敎、少沖瀉。此激君制臣。 *相火。中脘正,大都、陰谷補,支溝、昆侖瀉。此補母安身。 *壯熱。中脘正,臨泣、后溪補,三里、沖陽瀉。 郁癥第八章 蓋先觀五行之氣,瀉官補母,后察六情之郁,激君和臣。木郁達而吐之,令其條達。 火郁發而汗之,令其疏散。土郁奪而下之,令無壅礙。金郁泄而添泄,解表利便。水郁折而抑之,制其中沸郁病而生之,患中來散,濕郁結而成痰,痰郁而成癖,血郁而成癥,食郁而成痞滿,氣郁而成火熱。氣血痰而多滯,先當順氣,食濕熱而成積,次治消化。 *木郁這之,虛也。陰谷、曲泉補,中封、經渠瀉 *火郁發之,實也。陰谷、曲泉補,丹田瀉,大敦、少沖瀉。 *金郁瀉之,實也。少府、魚際補,復溜、經渠瀉。 *土郁奪之,實也。大敦、陷谷補,中脘正,陽谷、解溪瀉。 *水郁折之,實也。三里、委中補,束骨、三間瀉。 *氣郁散之,實也。少府、魚際補,經渠、三里瀉。 *熱郁消之,虛也。陽谷、解溪補,臨泣、陷谷瀉。 *痰郁和之,虛也。陰谷、曲泉補,經渠、中封瀉。 *食郁降之,虛也。丹田、中脘迎正,陽谷、少府補,大敦、臨泣瀉。 *濕郁泄之,脾虛也。少府、大都補,大教、隱白瀉。 痰飲第九章 蓋痰氣憤郁,皆作肺濁,火熱結積,咸為胃清,以此頭目眩暈,口眼濡動,正是心中之火,痛名曰懸四肢游風,似痛非痛,必引胃間之熱,患號留飲,齒煩瘙癢,牙床浮腫,北肝弱而受邪,可謂支飲。噫氣吞酸,嘈雜嘔噦,是肝之逢賊,必疑痰飲。用藥無效,手灸不痊,是以通五行之經絡,補母子寧,論卦之道路,君圣臣賢。 *懸飲,心火。 丹田迎,少府、太白補,少海、陽谷瀉。此抑官補身。 *留飲,胃瀆。 陽谷、三里補,臨泣、陷谷瀉。此補身抑官。 *支飲,肝飲。 陰谷、曲泉補,經渠、中封瀉。 *痰飲,肺濁。 少府、魚際補,尺澤、陷谷瀉。 *熱痰。 大敦、隱白瀉。 *酒痰。 太白、太淵補,大敦、隱白瀉。 *濕痰。 尺澤、陰陵泉補,太白、太淵瀉。 *積痰。 丹田迎,中脘補,三里、太白補,大敦、陷谷瀉。 *風痰。 三里、曲池補,魚際、陷谷瀉。 咳嗽第十章 夫咳者有聲無痰,嗽者無聲有痰也。是故脾虛濕動而生痰,胃熱靜而作咳,濕在心而熱痰,濕托肝而風嗽,濕居肺而氣咳,濕留腎而寒喘。 *濕在心,熱痰,虛也。 天突斜,大敦、少沖補,太白、太溪瀉。 *濕在肝,風嗽。 膝關、曲泉橫,大敦、涌泉補,太白、太沖瀉。 *濕在肺,氣咳。 天突、陰谷、經渠補,尺澤、陰陵泉瀉。 *濕在腎,寒喘。 經渠、復溜補,太白、太溪瀉。 哮喘第十一章 大抵哮者,喘急,喉中如水雞聲,謂之哮。喘者,氣促,連屬不能息,謂之喘。是以熱在三焦,濕在胃口。 *哮喘。 天突斜,丹田迎,液門、解溪補,中渚、陷谷瀉。 瘧疾第十二章 內經曰,夏傷于暑,秋為咳瘧。先寒后熱,溫瘧。但熱不寒,瘴瘧。熱生,寒瘧。 *熱生,寒瘧。 通谷、液門補,商陽、至陰瀉,氣海迎。 *寒熱交作,溫瘧。 三里、太溪補,支溝、昆侖瀉。 *熱生,瘴瘧。 中脘迎,臨泣、陷谷補,俠溪、解溪瀉。 *風生,咳瘧。 商陽、竅陰補,委中、陽陵泉瀉。 *子午卯酉日,少陰瘧。 完骨、束骨補,中脘迎,鎮靜瀉。 *寅申巳亥日,厥陰瘧。 陽池、丘墟補,合谷、太沖瀉。 *辰戊丑未日,太陰瘧。 沖陽、合谷補,承山、曲沌瀉。 痢疾第十三章 凡痢者,行血則后膿自愈,和氣則后重快除。腹痛宜于身重除濕,身冷自汗,補火而溫陰土。風邪外束,治濕而汗,表病宜發,里癥和解。在上者涌涌,在下者渴渴,是故瀉屬脾。痢屬腎,激心火以調肺。先水瀉后膿血,脾傳腎賊。先膿血而后瀉,腎傳膽弱。 *屬牌實。 陽谷、隱白補,神門、太白瀉,經渠正斜。 *脾傳腎賊。 少府、經渠補,大都、太白瀉。 *痢屬腎虛。 經渠、復溜補,太白、太溪瀉。 *腎傳膽弱。 少府、大都補,大敦、隱白瀉。 噎膈門第十四章經曰,三陽結而噎膈,三陽建而平膈。大腸金濁,補胃土而金生。小腸火燥,養膽木而洗心。 *噎膈不下。丹田迎,中脘正,三里、陽陵泉瀉。 *大腸噎,肺濁。三里、曲池補,通谷、解溪瀉。 *小腸噎,心燥。后溪、臨泣補,通谷、前谷瀉。 *三陽噎,虛冷。商陽、至陰補,三里、委中瀉。 呃逆門第十五章 內經曰,諸逆沖上,皆屬火。丹溪曰,呃病氣逆,以其氣,自臍下直沖上,出于口之名也。此病有五,呃氣逆,金濁弱也。 *肺呃,金濁。三里、曲池補,陽溪、解溪瀉。 *心呃逆,火燥。大敦、少沖補,陰谷、少海瀉。 *冷呃逆,水蕩。經渠、復溜補,太白、太溪瀉。 *濕呃逆,土敗。少府、大都補,大敦、隱白瀉。 嘔吐第十六章 經曰,嘔者屬于膈火,吐者出于傷脾,噦屬胃口,物腐總司之鄉。溫在脾膈,滯積都熱之地。是以激感令離,補土實金。以遞三焦順下,以啟五行調中。迎丹田者,未信,送碧海之歸裝。 *嘔,屬火實也。陰谷、少海補,大敦、少沖瀉。 *吐者,脾弱也。少府、大都補,大敎、隱白瀉。 *噦者,胃虛也。陽谷、解溪補,臨泣、陷谷瀉。 吞酸第十七章 內經曰,諸吐吞酸,皆是寒熱交作,不能順下,故也。又曰,酸者,肝木之味,故由火盛制金,不能平木,則肝自甚,故吞酸也。如飲食熱,則易于酸,是以肝熱,則口酸也。 *食熱酸。中脘正,丹田迎,氣海瀉。 *心熱酸。大敦、少沖補,曲泉、少海瀉。 *肝熱酸。陰谷、曲泉補,靈道、中封瀉。 嘈雜噯氣第十八章 夫胃,水谷之海,無物不受。若夫得面、魚腥、水果、生冷以烹飪和調,粘滑難化物姿食無節。 *嘈雜,傷陴,痞滿。少府、大都補,大敦、隱白瀉。 *噯氣,反胃,隔噎。中脘、陽谷補,臨泣、陷谷瀉。 腫脹第十九章 內經曰,濕腫滿于脾胃,熱冷脹于心肝。脾虛不能制水,水終漬于妄行,心實自姿濁金,金始濁于失走。通身易浮,名曰水腫。四肢漸弸,號為熱脹,在胸腹,冷氣沖于面目。引天運于升降,量地氣于補瀉。醫能虛實,病何到骨。 *濕滿,胃敗也。氣海迎,陽谷補,臨泣、陷谷瀉。 *熱脹,心實也。丹田奪,陰谷、曲泉補,太白、神門瀉。 *氣脹,肺實也。膏盲補,少府、勞宮迎,涌泉、然谷瀉。 *水脹,胃溢也。水分斜,太白、太溪補,經渠、復溜瀉。 *谷脹,肺濁也。中脘正,神門、太淵補,魚際、大都瀉。 積聚第二十章 夫積者,五臟之陰,聚者,六腑之陽,陰沉而伏,陽浮而動。是故積者,其始發有滯處,其痛不離其部。聚者,始終無根本,而發動無定位。以此,無定者乘六,有滯者始五。 *肝積,食積,在左脅。陰谷、曲泉補,經渠、中封瀉。 *心積,伏梁,在臍上。大敦、少沖補,陰谷、氣海瀉。 *脾積,痞氣,在胃。中脘、少府、大都補,大敦、隱白瀉。 *積痞,在右脅。太白,太淵補,勞宮、魚際瀉。 *腎積,奔豚,在臍下。經渠、復溜補,太白、太溪瀉。 *天應穴,中脘正,丹田迎,氣海、天樞、鎮靜、三陰交正或料。 虛損第二十一章 經曰,虛損,飲食飽者也,汗出于胃,驚而奪精,疾走,汗出于腎。恐懼,汗出于肝。惚體勞苦,汗出于肺,元氣殘弱是也。 *奪精,胃汗。陽谷、解溪補,臨泣、陷谷瀉。 *持重,心汗。大敦、少沖補,陰谷、少海瀉。 *疾走,腎汗。經渠、復溜補,太白、太溪瀉。 *恐懼,肝汗。陰谷、曲泉補,經渠、中封瀉。 *氣弱,肺汗。太白、太淵補,少府、魚際瀉。 *膏盲腧、肺腧、四花穴、中脘、丹田迎。 勞極第二十二章 經曰,內陰自勞者為勞,陽盡動者為極。靜則精藏,動則消亡。飲食自倍,腸胃之乃備。勞役太甚,形氣之衰敗。此則嗜飲無節,起居不時,傷七情而罔極,勞六欲而何知?真元枯渴,元氣衰弱,云其火動也。咳嗽遺精,是鬼交之外賊。蒸熱況惚,茲神魘之內傷。 *傷七情。大敦、陰谷、經渠、太白、少府補,三里、陽池瀉。 *勞六欲。經榘、太白、少府補,氣海、心俞瀉。 *元氣衰弱。太白、太淵補,支溝、然谷瀉。 *鬼交。期門、日月、膻中補,太白、太溪瀉。 *神魘。臨泣、后溪補,通谷、前谷瀉。 *況惚。丹田迎,氣海斜,陽溪補,太白瀉。 *勞瘵。腰眼、四膠補,膏俞斜,瘴蠱奪。 *真元枯渴。經渠、通谷補,陽谷、陽池瀉,中脘正。 *遺精。經渠、復溜補,太白、太溪瀉。 霍亂第二十三章 凡霍亂者,歲運之不調,人身之失攝。輕者腹痛,冷氣觸于脾土。重則轉筋,熱癥積于心火。增寒壯熱,頭痛眩暈,干嘔暴泄,四肢麻痹。引清風而上升,使濁氣而下降。霍八路補瀉五行。 *霍亂,悶亂,心熱。陰谷、少海補,中脘正,陽谷、少府瀉。 *轉筋,心熱。丹田正,四關迎,十宣瀉。 *心胸滿,吐血,腸鳴。中脘正,三里補,氣海瀉。 *暴泄。三里、少府補,大敦、隱白瀉。 *頭痛,呼吸喘鳴。天突、丹田迎,鎮靜瀉。 *霍亂已死,而有暖氣者。通四關,瀉三里。 泄瀉第二十四章 經曰,濕勝濡泄,舂夏痛,暴注下迫,乃屬于脾熱。水液澄澈,皆出于寒。是故濕本多盛五泄,從經脈于補瀉。冷好生痢,熱蒸于升降。赤澀為熱,白濁是寒。 *濡泄,腎傷。經渠、陰谷補,太白、太淵瀉。 *暴泄,脾傷。少府、大都補,大教、隱白瀉。 *濕泄,胃傷。陽谷、解溪補,臨泣、陷谷瀉。 *熱泄,心燥。少府、行間補,大敦、少沖瀉。 *氣泄,肺傷。太白、太淵補,少府、魚際寫。 *冷泄,肝傷。陰谷、曲泉補,經渠、中封瀉。 眩暈第二十五章 內經曰,風掉眩而屬肝,濕腫滿而寄脾。風氣流行,必入脾土。濕冷欲去,可到于腎水。此則木賊破土,是飧泄、精弱,土官殺水,玆善恐,眩暈、冒昧殆同,痓塞定知痿黃。雖為氣化之所使,終作病深之起端。是以虛則難免晦朔之患,實則必然弦望之痛 。陰火居下而沖上,益治人老,濕痰據上而流下,加給少年。此癥若坐舟車,如坐云霧。先預歸于順其氣,以絕風痰,后當治以降火,快痊眩暈。 *風眩,肝實。 經渠、中封補,少府、行間瀉。 *濕眩,脾實。 中脘正,大敦補,少府瀉。 *痰眩,肺實。 少府、魚際補,太白、太淵瀉。【痰眩方】 *眩暈。 鎮靜(三里)迎,既濟(氣海)瀉,血會(膈腧)補,風池瀉。 頭痛第二十六章 經曰,沐中風,而為頭面多汗。春迎病,而作頸項甚痛。夏熱耳鳴,病在心而痰厥。秋寒骨痛,冷居肺而汗。肝傷氣痛,如癲,心似狂。入腎寒濕,定痛。半面在痰,風熱真患,偏頭痛。真頭痛,而腦盡手足寒者死。厥逆疼,所犯骨肉冷者,難治。是故陰病補陽,陽病補陰。 *沐后頭痛,肺冷。太白、太淵補,少府、魚際瀉。 *頸項痛,肝弱。陰谷、曲泉補,經渠、中封瀉。 *骨痛,腎傷。經渠、復溜補,太白、太溪瀉。 *偏頭痛。風池、懸鐘瀉。左治右,右治左。 *真頭痛。中脘補,氣海瀉,八邪、勞宮連下。 胃脘痛第二十七章 內經曰,胃脘者,心痛。冷濕乃脾病,水冷喜胃。是膈肝而然。痛濕勝忌,脘可被郁而不發,肝宮入脾,是土敗木賊之患。膽俞至胃,必為君憂臣傷之憂。病名胃脘,治當肝膽。 *胃痛。陽谷、后溪補,臨泣、陷谷瀉,中脘正。 腹痛第二十八章 內經曰,腹無熱痛。因寒邪則必有疼痛。心虛者火痛,胃虛濕痛,肺濁氣痛,腎弱冷痛,肝衰郁痛,是寒邪入腸也。 *大腸不足。三里、曲池補,陽谷。陽溪瀉。 *火郁痛,心經不足。大敦、少沖補,陰谷、曲泉瀉。 *胃虛、濕痛。陽谷、解溪補,臨泣、陷谷瀉。 *肺濁,氣痛。少府、魚際補,尺澤、曲泉瀉。 *腎弱,冷痛。經渠、復溜補,太白、太溪瀉。 *肝衰,郁痛。陰谷、曲泉補,經渠、中封瀉。 *血虛,小腸痛。臨泣、三間補,通谷、后溪瀉。 腰痛第二十九章 凡人之腰痛,皆系于膀胱。針刺當瀉,必補大腸。項脊如錘,是膽之所傷。筋骨似折云,心之損悲,屈痛仲欠,可謂腎虛之氣。張弓弩弦,是肺傷之禍。濕痛養火。上實者,補下而寧。冷腰激金,下虛者,上清而愈。 *項脊如錘,膽傷。通谷、俠溪補,商陽、竅陰瀉。 *筋骨如折,大腸傷。三里、曲池補,陽谷、陽溪瀉。 *屈伸,腎傷。經渠、復溜補,太白、太淵瀉。 *張弓弩弦,肺傷。太白、太淵補,少府、魚際瀉。 脅痛第三十章 夫脅痛者,心肺三焦位也。目? ? 而不見,肝弱逢金。耳朦朦而無聞,肺傷遇火。 心田牽而吸塞,寒冷蔽于心竅。脾傷彎而呼絕,濕熱拍于胃口。當補主病,必瀉客邪。 *左脅痛。陰谷、曲泉補,經渠、中封瀉。 *右脅痛。太白、太淵補,少府、魚際瀉。 *心下牽。大敦、少沖補,魚際瀉。 *脾中彎。少府、大都補,大敦、隱白瀉。 諸氣第三十一章 先觀七情之長短,后察九氣之善惡。喜則氣緩,怒則氣上,憂者氣沉而思結,悲者氣消而驚亂,恐氣下而寒氣收,勞者泄云終。夫人身之正氣,與精血為配,血主脈內,氣行經外。呼吸皆行于三才,血氣并行干一身。以此、灌沉乎百骸之內,循環干九竅之中。無七情之所傷,外非六情之所感。君子行之無憂,何氣之有哉?噫!時人,五志之火,無時不起,十味之偏,無日不傷。是以補以七情,溫以九氣。 *怒,氣上。經渠瀉,太沖補。 *喜,氣緩。太白溫,三里涼。 *思,氣結。間使針,氣海灸。 *悲,氣消。上脘灸,腰俞針。 *驚,氣亂。太沖補,少府瀉。 *恐,氣下。腎俞灸,行間針瀉。 *寒,氣收。丹田、氣海灸百壯。 *勞,氣耗。灸三陰交、肺俞。 疝氣第三十二章 土疝者,囊冷結硬,如石之堅。水疝者,腎門腫痛,如水之汗出。筋疝者,陰莖腫脹,或潰散之膿。血疝者,腹黃瓜之,柢橫骨之端。氣疝者,在右,不癢痛也。從陽引陰,必曰本而不失也。. *水疝者,屬腎。經渠、復溜補,太白、太溪瀉。 *寒疝者,屬大腸。三里、曲池補,陽谷、陽溪瀉。 *筋疝者,屬肝。陰谷、曲泉補,經渠、中封瀉。 *血疝者,屬心。大敦、少沖補,陰谷、少海瀉。 *氣疝者,屬肺。太白、太淵補,少府、魚際瀉。 *狐疝者。三陰交、然谷補,隱白、太溪瀉。 *頹疝者,一名土疝。三陰交、陽陵泉補,三里、太白瀉。 腳氣第三十三章 內經曰,濕腫之滿在脾,四末之氣在胃,脾好生濕,胃喜作熱。濕熱相傳,其氣流于兩腳,風冷雜,運行于四肢。麻痹不足,從陰陽于遁山。浮酸有痛,施左右于清溪。實者無補,虛者不瀉。 *鶴膝風。中脘正,環跳瀉。 *筋彎。陰谷、曲泉補,經渠、中封瀉。 *痿癖。太白、太淵補,少府、魚際瀉。 *腳足轉筋。通谷、曲池補,商陽、竅陰瀉。 *腳足寒。涌泉、然谷補,環跳瀉。 痛風第三十四章內經曰,諸風掉眩,強直肢痛,軟戾里急筋縮,皆屬肝膽之原。又曰,風寒濕三氣,謂之麻痹。風氣勝而為行痹,寒氣勝而為痛痹,濕氣勝而為著痹。冬遇此者骨痹,春遇此者筋痹,夏遇此者脈痹,季夏遇此者肌痹,秋遇此者皮痹也。所謂痛痹者,今之痛風,是也。 *行痹,膽勝。商陽、竅陰補,陽谷、陽輔瀉。 *痛痹,寒勝。陽谷、陽溪補,通谷、二間瀉。 *著痹,濕勝。大敦、隱白補,經渠、商丘瀉。 *骨痹,膀胱弱。商陽、至陰補,三里、委中瀉。 *筋痹,肝弱。陰谷、曲泉補、經渠,中封瀉。 *脈痹,小腸弱。臨泣、后溪補,通谷、前谷瀉。 *肌痹,胃勝。臨泣,陷谷補,歷兌、商陽瀉。 *皮痹,肺弱。太白、太淵補,少府、魚際瀉。 *痛痹(痛風),膽弱。通谷、俠溪補,商陽、竅陰瀉。 *白虎風,肺勝。少府、魚際補,陰谷、尺澤瀉。 痿癥第三十五章 經曰,痿癥有五色。肺焦葉熱者為瘺癖,心熱氣燥者為脈痿,肝氣熱者為筋痿,脾氣熱者為肉瘺,腎氣熱者為骨痿,腰脊痛者髓枯。以此法補其滎火而通其輸土,調其虛實而知其逆順《此則筋脈自平,骨肉無憂。補瀉者詳之。 *痿癖,肺熱。太白、太淵補,少府、魚際瀉。 *脈痿,心熱。大敦、少沖補,陰谷、少海瀉。 *筋痿,肝熱。陰谷、曲泉補,經渠、中封瀉。 *肉痿,脾熱。少府、太沖補,大敦、隱白瀉。 *骨痿,腎熱。經渠、復溜補,太白、太溪瀉。 耳病第三十六章 內經曰,腎【水】者,作強之官,技巧之出。是以耳者,腎之外候。北水之一陽,天一水,南火之二陰,地二火。此水補火瀉,而以寧其本,抑官制邪,而以平其末。 *耳聾。經渠【金金】、復溜【水金】補,支溝【火火】、陽輔【木火】瀉。 *耳鳴。商陽、通谷補,太白、太溪瀉。 目病第三十七章 東垣曰,目者,按陰陽之應象論,諸脈而皆屬木。遇金克,潤五臟,常明。目得血而能視,六腑自和。是以五行俱會,六腑回同。瞳子屬水筋之精,青瞳屬水肝之氣,白眥屬肺金之原,內眥屬心火之本,外眥屬胃土之所經,眼窠屬三焦之開閉。能近視而遠暗,遠視而近昧,陽虛分明其部分。陰陽盛衰可知,不失一驗。瞳子屬腎,青翳屬肝。 *青翳,屬肝。陰谷、曲泉補,經渠、中封瀉。 *瞳子濁,厲腎。經渠、復溜補,太白、太溪瀉。 *白眥膜,籬肺。太白、太淵補,魚際,大都汚。 *外眥病,胃。陽谷、解溪補,臨泣、陷谷瀉。 *內眥病,心。大教、少沖、復溜補,太白、太淵寫。 *遠視不明。陰谷、曲泉補,經渠、中封瀉。 *雀目。陰谷、曲泉補,少府、然谷瀉。 *瞳子突出。陰谷補,然谷瀉,鎮靜斜。 *釘翳。仆參、百會補,神道旁一寸五分,從陽引陰。 口病第三十八章 內經曰,口者,中央黃色也。入通于脾,開竅于口。是以脾傷為重舌,七情煩擾。胃敗為糜爛,五味遇傷。脾熱口甘,肺熱口辛,腎熱口酸,胃熱淡知。上唇屬胃,下唇屬腸。 *口中生瘡。液門、中渚補,勞宮、承漿瀉。 *唇吻不收。頰車、三里補。 *重舌。陰谷、曲泉補,間使瀉。 *上唇,屬胃。中脘、三里補,解溪、上濂瀉。 *下唇,屬腸,章門補,太白斜,少府瀉。 *裂舌,液門補,中渚瀉。 喉病第三十九章 經曰,喉,胃也。胃土過者腎傷,自動相火。腎水傷則心燥,正怒君火。調三焦之隱逸,治兩火之腳患。從陰陽升降,引經絡補瀉。小見不失,廣聞何慮? *喉熱,胃傷。陽谷補,陷谷、液門、中渚瀉。 *喉痹,腎傷。經渠補,昆侖、液門、中渚瀉。 *單蛾,肝傷。陰谷補,商陽、液門、中渚瀉。 *雙蛾,心傷。大敦、液門補,陽池、關沖瀉。 齒痛第四十章 經曰,齒者,百病之起,生于本者也。腎之標,骨之余也。胃熱者,上齒痛。肺火則下齒痛。風頭痛則牙齒并痛,是也。 *上齒痛。通谷、內庭補,陽谷、解溪瀉。 *下齒痛。陰陵泉、尺澤補,三里、絕骨瀉。 鼻痛第四十一章 經曰,鼻者,屬之金方也。白色入通于肺,寒氣開竅于鼻也。又曰,肺之為臟,其位而高,其體脆,其性惡寒。是故好色者,生瘡。嗜酒者,準齄,得熱愈紅,傷寒多黑。觸寒者,鼻塞。胃濕熱者,淵深。以此鼻衊衄血而勞,傷寒肉壅者失攝。 *鼻塞者,肺寒。太白、太淵補,少府、魚際瀉。 肺經正格 *鼻衊者,胃熱。前谷、內庭補,小海、三里瀉。 *鼻衄者,脾傷。少府、大都補,大敦、隱白瀉。 脾經正格 *鼻息者,肝傷。少海、曲泉補,經渠、中封瀉。 *鼻痔者,腎傷。經渠、復溜補,太白、太溪瀉。 腎經正格 *鼻壅者,三焦傷。臨泣、中渚補,液門、俠溪瀉。 *鼻涕。臨泣、陷谷補,解溪、陽谷瀉。 血癥第四十二章 夫怒則形氣絕,而血郁于上,形氣絕而血郁,氣逆甚則吐血。陽逆,喘咳、身熱、善驚、衄血,勝于膀胱。臥血歸于肝絡,足得血而能步,手得血而能握。又曰,內則血,外則汗。汗血安存,氣脈堅強,汗血如運于其間,經絡并行于不悖,循環無端。或太過而陽實,周流不息。或不及而陰弱,知其百端者。以此補而無瀉,溫而不涼。 *吐血,肝驚。陰谷補,中封瀉,三里迎。 *衂血。通谷補,行間瀉,太沖正。 *損血。陰谷、曲泉補,懸鐘迎。 *瘀血。太白、太淵補,曲池瀉。 瘀血方 *咳血,肺傷。太白、太淵補。 痔漏第四十三章 經曰,人血飽食,筋脈橫解,腸癖為痔。脾胃,食麋之司,五味之出。大腸,傳道之官,變化生治。 *脾俞三百五十五壯灸 *胃俞三百八十六壯灸 *大腸經。通谷瀉,腰眼穴亥日亥時下。
舍巖針法附錄篇 五運主病論 諸風捧眩皆屬肝,諸痛瘡瘍皆屬心, 諸濕腫滿皆屬脾,諸氣憤郁皆屬肺, 諸寒收引皆屬腎,五運主病總關此。 六氣主病論 強直肢痛、軟戾、里急筋縮、拘攣,皆厥陰肝膽氣也。 嘔吐、注泄、腹脹、溢衄、淋閉、身栗、譫狂、驚惑,皆少陰心小旸氣也。 積飲、痞滿、中滿、瘧吐、體重、腑腫、內如陷泥,皆太陰脾胃氣也。 瞀瘛、暴?、冒昧、狂越、罵詈、喪神、耳嗚、喉疼、卒痛、卒死,皆小腸、心包絡、三焦氣也。 枯涸、皮澀干燥、肉揭、皺勁、無津、蕭索不潤,皆陽明肺大腸氣也。 下痢、澄清、上吐、冷癥、頹痞、急厥迻、禁固,皆太陽腎膀晄氣也。 化氣五行干日運支曰氣 運;甲已丑未土,乙慶卯酉金,戊癸子午寅申火,丁壬巳亥木,丙辛辰戊水。 氣;子午君火心疾,寅申相火熱病,已亥風木末疾,丑未濕土腹疾,卯酉燥金熱疾,辰戊寒水寒疾。 看日五行 運氣同日天符 戍寅丁亥戍子乙卯丙辰丁已丙戍戊申得病危困。 氣生運曰順和 甲子乙丑甲申辛卯癸已甲午壬辰甲寅辛酉壬戊癸亥。 運臨氣日歲會 丁印丙子甲辰戊得病執持。 氣尭運日天形 丙寅戊辰己巳庚午辛未丁酉癸酉庚子戊戍辛已。 運尭氣日不和 癸酉丙申乙亥丙午癸卯丙寅乙已丁丑丁未。 符會合日太乙 戌午乙酉已丑己未得病主死。 運生氣日小逆 庚辰辛巳壬午癸未己卯壬申壬寅己酉庚戊辛庚壬子癸丑。 九宮圖四九 東南巽南離西南坤 立夏夏至立秋 玄委宮 忌右肩 陰洛宮 忌左肩 上天宮 忌頭首 五七 東震中央西兌 春分伙分 招搖宮 忌臟腑膈下 倉果宮 忌右脅 倉門宮 忌左脅 六 東北艮北坎西北乾 立春冬至立冬 葉蟄宮 忌腰尼 新洛宮 忌右腳 天留宮 忌左御 邪穴十三 寅午戊,火局等,生順類,先針間使。 一鬼,宮,即人中。 二鬼,信,手大指瓜甲下。 三鬼,壘,足大指甲下。 四鬼,心,太淵穴。 五鬼,路,申脈火針七锃。 六鬼,枕,大椎上入數際一寸。 七鬼,床,耳前數際。 八鬼,市,承漿穴。 九鬼,營,勞宮穴。 十鬼,堂,上星穴火針七锃。 十一嵬,藏,陰下縫,婦人代以陰陵泉。 十二鬼,臣,曲池穴火針七锃。 十三鬼,封,舌下縫代以廉泉。 亥卵未,木局等,生迻數,先針間使。 一鬼,封,舌下縫代以廉泉。 二鬼,臣,曲池六火針七锃。 三鬼,藏,陰下縫,婦人代以陰陵泉。 四鬼,堂,上星穴火針七锃。 五鬼,營,勞宮穴。 六鬼,市,承漿穴。 七鬼,床,耳前數際。 八鬼,枕,大椎上入數際一寸。 九鬼,路,申脈火針七锃。 十鬼,心,太淵穴。 十一鬼,壘,足大指甲下。 十二鬼,信,手大指瓜甲下。 十三鬼,宮,人中。 申子辰,水局等,生曲數,先針間使。 一鬼,宮,人中。 二鬼,封,舌下縫。 三鬼,信,手大指瓜甲下。 四窀,臣,曲池穴火針七锃。 五嵬,壘,足大指甲下。 六嵬,藏,陰下縫,婦人代以陰陵泉。 七亀,心,太淵穴。 八鬼,堂,上星穴火針七锃。 九窀,路,申脈火針七锃。 十亀,營,勞宮穴。 十一鬼,枕,大推上八數際一寸。 十二嵬,宋,耳前數際。 十三鬼,市,承漿穴。 巳酉丑,金局等,生亂數,先針間使。 一嵬,封,舌下縫。 二嵬,宮,勞宮。 三嵬,壘,足大指甲下。 四亀,信,手大指瓜甲下。 五嵬,路,申脈火針七锃。 六嵬,心,太淵。 七嵬,床,再前數際。 八鬼,枕,大惟上入數際一寸。 九嵬,市,承漿。 十鬼,堂,上星穴火針七锃。 十一鬼,宮,人中。 十二鬼,藏,陰下縫婦人,代以陰陵泉。 十三嵬,臣,曲池火針七锃。 目部眼者,五臟六腑之精萃。 大眥赤,紅肉椎起者,心經實熱也。 小眥赤,綠血暗張者,心經虛熱也。 烏青紅,白翳障膜者,肝病也。 白珠紅,筋翳膜者,肺病也。 上下眼胞,如桃者,脾病也。 迎風流淚,坐臥生花者,腎病也。 赤而痛者,肝實熱也。 羞明怕白,脾實熱也。 拳毛倒睫者,脾風也。 攀精弩肉者,心熱也。 視物不真者,脾虛也。 眵多結硬者,肺實也。 眵稀不結者,肺虛也。 青盲,瞳子黑白分明,真視而不見也。 雀目,晝明不見物也。 眼科秘傳驗,天下一方也,四春抄也。 馬丹陽天星十二六并治雜病歌 三里、內庭穴,曲池、合谷撤, 委中配承山,太沖、昆侖穴, 環跳與陽陵,通里并裂缺。 治病如神靈,漂如湯潑雷, 北斗降神氣,金鎖教開徹, 至人可傳授,非人莫浪說。 上十二穴,都管于三百六十六侯。 左寸火關木尺寒水,關前一分為人迎。 右寸金關土尺相火,關前一分為氣口。 千金干穴三里內庭穴,胸腹中妙訣;曲池與合谷,頭面并可撤;腰背痛相連,委中昆侖穴; 胸項如有痛,后溪并列缺;環跳與陽陵,膝前盆腋脅;合擔用法擔,合截用法截。 三百六十名,千金一十穴。 四總穴歌 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頭項列缺尋,面口合谷收。 雜病部第一章 中風偏枯 皆取十二經井穴,從陰引陽,從陽引陰。 正頭風 昆侖瀉。 腦痛 肝俞。 眉棱 臨泣瀉。 邊頭痛 風池補,絕骨瀉,三間交瀉,右左取。 赤膜從外出 中渚、臨泣瀉,右左取。 眼上胞痰核如水腫 隱白瀉,左右取。 赤膜從內出外 神門、束骨瀉,左右取。 舌風出棹 手三里交瀉,靈道少海、實補弱瀉。 耳聾 合谷交瀉,中渚、臨泣皆瀉。 耳亭生瘡 中渚交瀉,左右取,少府瀉。 腦后腫 足太陽五穴中取用,至陰至委中,皆瀉。 眼疾 臨泣、三間、合谷、太沖、行間瀉,左右取。 青盲 臨泣、經渠、復溜補。 雀目 臨泣、商陽、太沖瀉,左右取。 眼睛突出浮大 涌泉瀉,左右取。 口眼蝸斜 合谷補,左右取。又不病邊,口角針灸。 唇腫 手三里交瀉。 痢疾 合谷交瀉,陷谷、內沒瀉,左右取。 烏青白膜 內庭、太沖瀉。 垂簾膜 昆侖、風府、隱白、少商瀉,難。 自下上膜 行問、大都瀉。 粗目白膜 依目疾烈治之,以針括取白膜。 咽喉單蛾水不下 照海、然谷、三間、合谷瀉,又天突。 齒痛 上取三里,下取陽溪,皆瀉。 須前腫 絕骨為主瀉,或一取中渚瀉。 瘰癘 臨泣、太沖,三間瀉。 背腫 足太陽五穴中取用,自至陰至委中,皆瀉。
腋下腫 絕骨交瀉。 角弓反張 足太陽五穴中取用,太沖,自至陰至委中。 小兒鱉腹 太沖、行間、大敦中取用瀉,中封補。 小兒腑病 三里、太々、臨泣、隱白.少商瀉,馬嗚散主用。 蟲心痛 巨厥針后灸三十壯,公孫瀉。 尸厥 百會、隱白,或問使、人中。 厥癥 百會、人中、隱白。 諸雜病部第二章 半身不遂 公孫、三間、老陰數補。 全身不用 手足大栺井榮輸經合,自下達上連治,一二日補。 腳部風不行 天中、鎮靜補,委中瀉。 風癇 后溪、申脈、神門、涌泉、內關、公孫、勞宮瀉。 陽癇 土井井金皆補,心少海亦補,五生丸主之,見癇癲門。 陰癇 自井二穴皆補,膽胞主之,用鐵屑散,見癇癲門。 驚風 三里、內庭、公孫、四關瀉。 腳部太陽筋縮 天柱、風池補,委中、昆侖瀉。 二日瘧 臨泣、太沖、合谷下上,三里、申脈瀉。 一日瘧 臨泣、太沖瀉,或間使、人中。 心胸痛 內關、少澤、公孫、大鐘補,后瀉熱。 腹痛 內關補,公孫瀉。 泄瀉 三里、內庭瀉。 霍亂 三里、內庭、公孫、四關瀉之。 腹浮脹 內庭、三里,搗臼法瀉。 腳膝痛 行間,然谷、俠溪瀉。 腰痛 委中、昆侖瀉。 下腹塊積上沖 公孫瀉。 腰部落傷不仁 委中、昆侖、京骨瀉。 腳部落傷不仁 公孫瀉。 脅部落傷不仁 陽陵泉、臨泣瀉。 手臂落傷不仁 三間瀉。 五臟中風喉如曳鉅 照誨、涌泉瀉。 兩乳邊痛 太淵、列缺、臨泣瀉。 兩乳腫 三溪、臨泣瀉。 五痔 承山將強瀉。 大便不通 三里、涌泉瀉。 小便不通 陰陵泉、三里.太溪,太沖瀉,又內庭、太沖瀉。 白癜風 尺澤針(后,墨水納針孔,乳頭姑)。 赤癜風 取十二經火穴用之。 下腹濕聚如癰 公孫、太沖、三陰交瀉,又冷則補瀉兼。 手掌心瘡痛 涌泉瀉。 足掌心瘡痛 勞宮瀉。 偃僂 張強、人中、昆侖瀉。 歷節風 三里、谷池灸三壯。 狂疾及癇疾 先針間使后,鬼間十三穴。 喑啞 風府、啞門瀉。 肩臂痛 三間瀉。 水溝痛 長強瀉。 蛇咬 百會、神聰四穴逐日刺之,越邊咬處刺之。 痢疾 合谷、三里瀉。 氣山沖出血 大敦、太溪瀉。 咳嗽 太淵、內關、三陰交瀉。 食積 內關補,公孫瀉。手足三里皆瀉。 黃疸 三里、完骨、內庭、臨泣、陷谷瀉。 便毒 太白、太溪瀉。 食傷 三里、臨泣、隱白補。 房傷寒 然谷、合谷、內關、三垔、臨泣瀉。 連傷寒 一日風府,二日二間,三日中渚、臨泣,四日少商、隱白,五日神門、太溪,六曰中封、靈遒、間使瀉。 水痣 通里瀉,在神門下一寸。 五勞嬴瘦 三里調勻氣血。 大小人腎頭痰核如櫻桃 太溪瀉。 腎虛 照海補,太白、大溪瀉。 嘔吐 陽溪、解溪、內關,合谷補,臨泣、陷谷、隱白瀉。 痹厥偏枯 經絡解續迎隨。 崩漏帶下 足三陰水血溫補。 乳腫黑頭痛 臨泣、太沖瀉。 乳白肉痛 三里、公孫補。 難產 合谷補,三陰交瀉。 口禁不言 風府、啞門補。 長強痛 水溝瀉。 耳郭痛 少府瀉,耳浮。 臍癰 公孫瀉。 舌長 風府、啞門、公孫瀉。 轉筋霍亂及吐瀉 昆侖、委中瀉。 鼻生痔 太沖瀉。 雜病部第三章 咳嗽 豐隆、列缺針,丹中七杜灸,天突三七壯灸。 頭風 先針臨泣、昆侖、風市、手三里。 眼疾 臨泣、后溪、三間、合谷,從不病邊針補。 麻目 大骨空、仆參瀉。 青盲 三間、合谷、太沖、后溪針,肝俞百壯灸。 口眼? 斜 尺澤針三分,灸五壯瀉。 偏枯 三間、曲池、手三里,不病邊用。 龜背 天柱、昆侖、靈沖兩穴各灸百壯。 下腹痛 公孫、三陰交瀉。 肺癰 尺澤針灸。 腸癰 圃門籽灸。 聯珠瘡始初 陽小誨百壯灸,不用病邊。 黃疸浮氣者 完骨、照海、獨陰瀉,輕者柿陰一穴治。 疳食 承漿,內關,鄉皂角皮煎含或服。 疸 通治男左女右,又然針男左女右。 失音 魚際灸三壯。 項強 肩井灸五壯。 初瘧 間使二分,人中一分。 手瘙癢 完骨灸。 足瘙癢 昆侖灸。 全身不遂 三間、曲池、天柱、三里補,不病邊用之。大柢先針天柱、肩井補,后余穴補,男先左補,女先右補。 腰痛 委中、長強針各八分瀉。 腳氣水腫 水分針八分,灸二百壯。 肢節痛 手腕骨,足昆侖。 歷節風 風池補。 肩臂痛 三里、曲池,肩齲補,三次。 浮腫 三陰交、內關從后中脘。 色傷寒 然谷、太沖瀉,雞卵一個醋五匙調強飲,取汗。 蛔蟲 承山針,靈道灸,胡桃油五合黃丹五錢,空心調氣一頃禁之。 多 馬頭骨作末四五次調酒狠。 角弓反張 風池、承山、水分百壯灸瀉。 便毒 仆參,不病邊針瀉。 癮疹 中沖針,白文魚湯服之。 背瘡始初 風門、委中瀉。 嘔吐衄血 啞門、上星各針三分。 齒痛 間使、絕骨灸三壯。 走馬瘡始初 風市、曲池各久分。 蛇頭癥 完骨針灸。 腦后腫始初 風門灸三七壯。 鶴膝風 伏兔針五分灸三七壯,騎竹馬穴,年壯始初天柱補。 膝寒足寒 天柱補。 滿身瘙癢 曲池針五分,灸五十壯已,上皆灸腫即差。 重刮 商陽、魚際、學泉瀉。 泄瀉 伏龍肝水多飲。 血塊月事不調 關元、間使、天柱、陰喬瀉。 月經不同 合谷、陰交、血海、氣沖。 喉癥及單蛾雙蛾 天窗、合谷針灸。 臍下冷疝 太沖、氣海、柿陽、陽交,在臍下一寸灸百杜。 崩漏 太沖.血海、陰谷,然谷、三陰交、肝俞、支溝灸。 白帶 三陰交、曲骨七壯灸至七七壯。 蛇咬傷 黑糖付抻效,黑糖者。。。。 小兒驚風 少商、魚際、上星、勞宮、人中針一分瀉,難死還生。 胎丹 先用朱砂一分量,其大小生黃一分用,曲譯、神門針,阿是三穴針。 唐瘧 間使針后,人中、百會、心俞兩穴隨年壯灸。 時令及傷寒 三里瀉。 胎毒 陽少海三壯灸。 大小便不通 涌泉、太溪、陰陵泉皆瀉。 煩熱少睡 絕骨、間使瀉。 昏困不睡 曲池、陰陵泉灸數七壯。 胎上浮腫 柴胡清肝湯服。 落傷氣絕 三里瀉,以手擊氣丹力,大呼其名。 爭斗氣絕 三里瀉,以手擊其丹中,大呼其名。 口瘡 治上同(喉癥及單蛾雙蛾 天窗、合谷針灸。) 婦人胎動 百會三壯灸,當歸三錢(莧菜)三餞并服。 死胎及難產 治上同(崩漏太沖、血冶、明谷、然谷、三陰交、肝俞、支溝灸。) 產后胎衣不下 。。。三錢吞,退灰三分。。。并水調下,足小指灸三壯,中極、肩井。 臍下血塊如盆 關元、間使灸三十壯,太沖、六溪、三陰交各三壯,腎俞,年壯,柿陽五壯灸。 產后大小便不通 虎杖根三錢并水調下,亦治諸二便不通。 痞塊 痞根穴在十二椎下兩傍三寸半,灸,左邊病邊不用,若左右皆有塊,則并灸左右可也。 脫陰 木通、宗皮、當歸、川芎各三錢,重并為煎服也。 產后發熱 紅花一錢,重清酒一盞,合煎半服。 產后食積 梧桐菜三十個水煎半服。 婦人無子 胞門、子戶三尺百壯灸。 婦人浮腫 臨泣瀉。 丹毒入腹 生狗皮囊身,此法萬無一失。 鱉腹 尺澤、耳突針。 靈龜八穴法; 陽日陽時九九除之,陰日陰時六六除飛之,騰合則八八除之也。 日干支數;甲已辰戌丑未十,乙庚申酉九,丁壬卯寅八,戊癸巳午七,丙辛亥子六。 時干支數;甲已子午九,乙庚丑未八,丙辛寅申七,丁壬卯酉六,戊癸辰戌五,巳亥屬之四。 定時法 甲已夜半生甲子,乙庚夜半生丙子,丙辛夜半生戊子,丁壬夜半生庚子,戊癸夜半生壬子。 即日看驛馬法;申子辰馬居寅,寅午戌馬居申,亥卯未馬居巳,巳酉丑馬居亥。 即日看貴人法;甲戊日丑未,乙己日子申,丙丁日亥酉,庚辛日午寅,壬癸日巳卯。 即日看天祿法;甲祿在寅,乙祿在卯,丙戊祿在巳,丁已祿在午,庚祿在申,辛祿在西,壬祿在亥,癸祿在子。 假令,甲子日戊辰時,則甲為十,子為六,戊為五,辰為五,都合數二十六,九九除之則零為八,敵艮內關為主穴,兌后溪為配合穴。飛騰,則病人年數十都日時數,則三十六,八八除之,則巽為四,付巽卦,離為列缺、為生氣,乾為公孫、為天宜,坎為申脈、為福德。申日,故艮內關為天祿貴人,坤照海亦為貴人。子日,故艮內關為驛馬,一時皆百病無所不致也。 內關主穴,貴人穴,驛馬穴,天祿六; 列缺生氣六;公孫天宜穴; 申脈福德穴;照海貴人穴; 后溪配合六。 右甲子日戊辰時十歲人六。 針灸補瀉法 補針則,入五分之穴,待病人之呼,針入二分,又小刻待病人之呼,針入二分,又小刻待病人之呼,針入一分,以升降法數三次,待病人之吸,輕輕出針,批塞,神效。 瀉針則,待病人之吸,即如五分以升降法,數三次,待病人之呼出二分,又小刻待病人之呼,出針二分,又小刻待病人之呼出一分,不批塞,然者有出血則勿泄。 八穴卦象 乾六公孫壬甲;兌七后溪丁;巽四臨泣辛; 艮八內關丙;坎一申脈戊;震三外關庚; 坤二照海乙癸;離九列缺己。 八穴主病 申脈;主瀉膝、大腸、筋縮一切膀胱病 此屬病申脈治之。 照海;主腎病及婦人脫陰 此屬病照誨治之。 外關;主耳聾、瘡,一切三焦病 此屬病外關治之。 臨泣;主邊頭痛,一切風病 此屬病臨垃治之。 公孫;主腹痛上沖一切脾病 此屬病公孫治之。 后溪;主手臂及一切小腸及產后泄瀉 此屬病后溪治之。 內關;主一切胸痛及癲狂 此屬病內關治之。 列缺;主頭痛、厲疫、瘟疾 此屬病列缺治之。 八穴九宮 異四臨泣 離九列缺 坤二五照海 震三外關 兌七后溪 艮久內關 坎一申脈 乾六公孫 五本居中而寄于坤,陽日寄于艮,陰日寄于坤。 九宮歌 壬甲公孫即是乾;丙居艮山內關然; 戊是臨泣生坎水;庚屬外關震下連; 辛上后溪妝巽卦;癸乙申脈到坤傳; 已上列缺南離上;丁居照海免金全。 八穴配合圖 公孫二穴,父,沖脈 合于心、胸、胃。 內關二穴,母,陰維 合于心、胸、胃。 后溪二穴,夫,督脈 合于目內眥、頸項、耳、背、膊、小腸、膀胱。 申脈二穴,妻,陽蹺 合于目內眥、頸項、耳、背、膊、小腸、膀胱。 臨泣二穴,子,帶脈 合于目銳眥、耳后、頰、頸、肩。 外關二六,女,陽維 合于目銳眥、耳后、頰、頸、肩。 列缺二穴,主,任脈 合于肺系、咽喉、胸膈。 照海二穴,客,陰蹺 合于肺系、咽喉、胸膈。 配合歌 公孫偏與內關合,列缺能消照海疴, 臨泣、外關分主客,后溪、申脈正相和。 左針右病知高下,以意適經廣按摩,補瀉迎隨分逆順,五門八法是真科。 奇門起頭歌 每一方三日式甲子乙丑丙寅為一方,余放者。 甲戊壬子起休坎,乙己雞飛離方向,丙壬騎馬渡艮宮,癸丁辛酉巽畔同,丙庚子行 乾竇啟,己癸免立酉方得,庚申戊午震始東,丁辛己卯坤首通。 八穴針法 凡治雜病,先取公孫,后取各穴。 甲日時 臨泣夫 申脈父 三里兄 后溪妻 后溪子 乙日時 太沖妻 照海母 列缺弟 合谷夫 內關女 丙日時 后溪夫 臨泣父 合谷兄 列缺妻 三里子 丁日時 內關妻 大沖母 照誨弟 申脈夫 公孫女 戊曰時 三里夫 后溪父 申脈兄 照海妻 合谷子 己曰時 公孫妻 內關母 太沖弟 臨泣夫 列缺女 庚曰時 合谷夫 三里父 臨泣兄 太沖妻 申脈子 辛曰時 列缺妻 公孫母 內關弟 后溪夫 照海女 壬日時 申脈夫 合谷父 后溪兄 內關妻 臨泣子 癸日時 照誨妻 列缺母 太沖弟 三里夫 公孫女 巽五傷 午六景 坤七死 卯四杜 西八驚 艮三生 子二休 乾一開 論或有急疾陽日陽時已,過陰日陰時已,遇則夫妻子母主客互用,必適其病用穴則先主后客,用時則棄主從賓,按3起時循經,尋穴則時上有穴,穴上有時分明遇落。 蓋甲日竅陰,或合隱白,或相生膀胱井、腎井、小腸井、心井,或相克肺、大腸、脾、胃、井相生合者,為開則刺之。枏克者為合則不刺。例如甲日膽經行氣脈者,本經自病也,當竅陰主,虛則補母而腎之涌泉、膀胱至陰。實則瀉其子,取中沖、少澤。甲木能制戊土則不宜針,然陰陽相制者豈,變化之故,甲與乙合而化土,亦可取脾之隱白。 蓋見肝之病,則知肝當傳之脾,故先實其脾,無分侵肝之邪。 甲子乙丑丙寅丁卯戊辰己已庚午辛未壬申 乾開午景艮生 癸酉甲戌乙亥丙子丁丑戊寅己卯庚辰辛巳 壬午癸未甲申乙酉丙戌丁亥戊子己丑庚寅 子休 辛卯壬辰癸巳甲午乙未丙申丁酉戊戌己亥 午景 庚子辛丑壬寅癸卯甲辰己巳丙午丁未戊申 酉驚坤死子休 己酉庚丑辛亥壬子癸丑甲寅乙卯丙辰丁 午景 戊午己未庚申辛酉壬戍癸亥甲子乙丑丙寅 卯杜 雜病散針法 脫陰 照誨補,曲泉、太沖瀉,若有惡茲少府瀉。 食滯 內庭瀉。 未成時落傷脫陰 三陰交、復溜補。 癇疾 神門補,后溪、行間瀉,以差為度。 上齒痛 陷谷瀉。 下齒痛 合谷瀉。 大便不通 委中、昆侖瀉。 小便不通 陰谷瀉。 上下齒痛 絕骨瀉。 乳少 太淵補。 驚風 少商、涌泉通氣。 鼻血 前谷、內庭補,小海、三里瀉,用于不病邊c 霍亂 四關、公孫通氣。 乳腫 太淵補,臨泣瀉。 胎熱 乳母煎服益母草。 子懸若至死境則 合谷、三陰交俱瀉,可救母病。 婦人歿產 至陰、通谷、三陰交補,足三里瀉,針一度不差,曲骨七七壯灸補,方針之時,擇大月每朝以半角棗十枚,整、生、潰煮食直驗。半角棗則以三百枚,限懌大月服之。 產后乳艱 太白.太淵補,少府、魚際瀉。 怪病 先針四關通,聞若腹痛上沖公孫瀉,胸郁內關瀉,吐則關沖瀉,轉筋承山瀉。壬庚申,怪病用者見效。 便毒 太沖瀉,仆譽灸。 急滯 內庭瀉。 耳痛 少府、中渚瀉。 鱉腹 行間瀉。又法經渠、中封補,少府、行間瀉。又陰谷,曲泉補,經渠、中封瀉。 眼疾 行間、臨泣、合谷通氣。 腳氣 沖心則太沖瀉。 暍斜 不病邊合谷補,間使瀉。 蚓腹 絕骨、承山瀉。又九節后一寸筋骨針在太陽氺間陷中。 眼胞腫上則 隱白、合谷瀉。下則陷谷瀉。 喉癥 液門瀉。 膝前腫 太沖瀉,不差陷谷瀉。 肩臂痛 三間瀉。 嘔吐 大都補,隱白瀉。 色傷寒 然谷、涌泉瀉。 瘴疾 上下三里、臨泣、太沖、申脈、合谷瀉。 今日食明日吐癥 液門瀉,三里補。 下目腫 陷谷瀉。 前頭痛 陷谷瀉,或太沖瀉。 偏頭痛 絕骨瀉,左取右。 耳瘡 經渠、復溜、支溝、陽輔瀉C 濕腫 大敦、隱白、經渠、商丘瀉。 風丹 隨經絡針瀉之。 食傷 三里、臨泣、隱白補。 五臟中風喉曳鉅聲 照海、涌泉瀉之。 腎頭如櫻桃子 太溪瀉。 寒氣 一日上三里瀉,二日下三里瀉。 上目腫 隱白瀉。 耳聾 合谷、少府、中渚瀉。 上沖瘧 隱白、大都補,少府、大矜瀉。 吐瀉不吐癥 關沖瀉。 諸般濕癥 經榘、商丘瀉,大敦、隱白補。 單瘧 間使瀉,大唯、人中下。又法間使通氣、人中瀉,大椎三壯灸之。 泄瀉 內庭瀉。 時氣未出汗 孔最瀉,灸在列缺上三寸半。 上下癥 三陰交補。 上沖癥 中沖補。 針法,凡五月不針三里,然谷、尺澤不深刺針也。 針灸忌日,人神所在,上弦下弦,晦朔、望日,滿日八節前后各一日,太乙所在。 巽離坤 左肩臂頭首右縻臂 立K立峽 中央 左脅右脅 春分 虼 腳足滕甩下 冬至 右脅足 立春立冬 十二經五行相生相克 甲膽陽木,生小腸、三焦,兗胃;乙肝陰木,生心經、心包,克脾; 丙小腸、三焦陽火,生胃,克大腸;丁心經、心包陰火,生脾,克肺; 戊胃陽土,生大腸,克膀胱;己脾陰土,生肺,克腎; 庚大腸陽金,生膀胱,克膽;辛肺陰金,生腎,克肝; 壬膀胱陽水,生膽,克小腸、三焦;癸腎陰水,生肝,克心。 十二經歌 甲膽乙肝丙小腸,丁心戊胃己脾鄉,庚屬大腸辛屬肺,壬屬膀胱癸屬腎。 三焦亦向壬中起,包絡同歸入關方。 丙辛化水經,丁壬化木榮,戈癸化火輸,甲己化土經,乙庚化金合。 蓋是運化生,井榮輸經合,金木水火土。 十二支經歌 肺寅大卯胃辰鄉,脾巳心午未小腸,申光酉腎戍心包,亥三子膽丑肝當。 各經穴針分法 肺經陰金 少商一分,魚際二分,太淵二分,經渠二分,尺浲三分。 大腸經陽金 商陽一分,二間三分,三間三分,合谷三分,陽溪三分,曲池五分。 心包經陰火 中沖一分,勞宮三分,大陵五分,間使三分,曲澤二分。 心經陰火 少沖一分,少府二分,神門三分,靈道五分,少海三分。 小腸經陽火 少澤一分,前谷一分,后溪二分,腕骨二分,陽谷二分,小海二分。 三焦經陽火 關沖一分,液門二分,中渚二分,陽池二分,支溝三分,天井二分。 胃經陽土 歷兌一分,內庭三分,陷谷三分,沖陽五分,解溪五分,三里八分。 脾經陰土 隱白一分,大都二分,太白三分,商丘五分,陰陵泉五分。 膀胱經陽水 至陰一分,通谷二分,束骨三分,申脈三分,京骨三分,昆侖五分,委中五分。 腎經陰水 涌泉三分,然谷三分,太溪三分,復溜三分,陰谷三分。 膽經陽木 竅陰一分,俠溪二分,臨泣三分,丘墟五分,陽輔五分,陽陵泉六分。 肝經陰木 大敦三分,行間六分,太沖三分,中封四分,曲泉六分。 補瀉進退圖 如天之有極車之有邊之有 左手陽經午前進前九九閉-補男 右手陰經午后退后九九閉-補男 左手陰經午甫退后九九閉-補男 右手陽經午后逬的九九用-補男 右足陽經午前退后九九閉-補女 左足陰經午后進前久久閉-補女 右足陰經午前進前九九閉-補女 左足陽經午后退后九九閉-補女 左手陽經午前退后六六不閉-瀉男 右手陰經午后近前六六不閉-瀉男 左手陰經午前近前六六不閉-瀉男 右手陽經午后退后六六不閉-瀉男 右足陽經午前近前六六不閉-瀉女 左足陰經午后迺后六六不閉-瀉女 右足陰經午前退后六六不閉-瀉女 左足陽經午后近前六六不閉-瀉女 十干流注 六甲日 甲戍時,膽、井,竅陰,合隱白;生至陰、涌泉、少澤、少沖,金。 丙子時,小腸、滎,前谷,合魚際;生俠溪、行間、內庭、大都,水。 戊寅時,胃、輸,陷谷,合太溪;生后溪、神門、三間、太淵、丘墟,木。 庚辰時,大腸、經,陽溪,合中封;生解溪、商丘、昆侖、復溜,火。 壬午時,膀胱、合,委中,合小海;生曲池、尺澤、曲泉、陽陵泉,土。 甲申時,一乃三焦,引氣歸元,取液門、榮穴,水生木,返本還元。 六乙日 乙酉時,肝、井,大敦,合商陽;生涌泉、至陰、少沖、少澤,木。 丁亥時,心、滎,少府,合通谷;生行間、俠溪、大都、內庭,火。 己丑時,脾、輸,太白,合臨泣;生神門、后溪、太淵、三間、原太沖,土。 辛卯時,肺、經,經渠,合陽谷;生商丘、解溪、復溜、昆侖,金。 癸巳時,腎、合,陰谷,合三里;生尺澤、曲池、曲泉、陽陵泉,水。 乙未時,一乃包絡,引血歸元,取勞宮、滎穴,木生火,返本還元。 六丙曰 丙申時,小腸、井,少澤,合少商;生竅陰、大敦、隱白、歷兌,金。 戊戍時,胃、滎,內窫,合然谷;生前谷、少府、二間、魚際,水。 庚子時,大腸、輸,三間,合太沖;生陷谷、太白、束骨、太溪、原腕骨,木。 壬寅時,膀胱、經,昆侖,合靈道;生陽溪、經渠、陽輔、中封,火。 甲辰時,膽、合,陽陵泉,合陰陵泉;生委中、陰谷、少海、小淘,土。 丙午時,一乃三焦,引氣歸元,取中渚、輸穴,木生火,返本還元。 六丁日 丁未時,心、井,少沖,合至陰;生大敦、竅陰、隱白、歷兌,木。 己酉時,脾、滎,大都,合俠溪;生少府、前谷、魚際、二間,火。 辛亥時,肺、輸,太淵,合后溪;生太白、陷谷、太溪、束骨、原神門,土。 癸丑時,腎、經,復溜,合解溪;生經渠、陽溪、中封、陽輔,金。 乙卯時,肝、合,曲泉,合谷池;生陰谷、委中、少海、小海,水。 丁巳時,一乃包絡,引血歸元,取大陵、屬穴,火生土,返本還元。 六戊日 戊午時,胃、井,歷兌,合涌泉;生少澤、少沖、商陽、少商,金。 庚申時,大腸、滎,二間,合行間;生大都、內庭、通谷、然谷,水。 壬戍時,膀胱、輸,朿骨,合神門;生三間、太淵、臨泣、太沖、原沖陽,木。 甲子時,膽、經,陽輔,合商丘;生昆侖、復溜、陽谷、靈道,火。 丙寅時,小腸、合,小海,合尺澤;生陽陵泉、三里,陰陵泉,土。 戊辰時,一乃三焦,引氣歸元,取支溝、經穴,火生土,返本還元。 六己日 己巳時,脾、井,隱白,合竅陰;生少沖、少澤、少商、商陽,木。 辛未時,肺、滎,魚際,合前谷;生大都、內庭、然谷、通谷,火。 癸酉時,腎、輸,太溪,合陷谷;生太淵、三間、太沖、臨泣、原太白,土。 乙亥時,肝、經,中封,合陽溪;生復溜、昆侖、靈道、陽谷,金。 丁丑時,心、合,少海,合委中;生楊凌、曲泉、陰陵、三里,水。 己卯時,一乃包絡,引血歸元,取間使、經穴,土生金,返本還元。 六庚日 庚辰時,大腸、經,商陽,合大敦;生歷兌、隱白、至陰、涌泉,金。 壬午時,膀胱、滎,通谷,合少府;生二間、魚際、俠溪、行間,水。 甲申時,膽、輸,臨泣,合太白;生束骨、太溪、后溪、什么、原合谷,木。 丙戍時,小腸、經,陽谷,合經渠;生丘墟、中封、解溪、商丘,火。 戊子時,胃、合,三里,合陰谷;生小海、少海、曲池、尺澤,土。 庚寅時,一乃三焦,引氣歸元,取天井、合穴,土生金,返本還元。 六辛日 辛卯時,肺、井,少商,合少澤;生隱白、歷兌、至陰、涌泉,木。 癸巳時,腎、滎,然谷,合內庭;生魚際、二間、行間、俠溪,火。 乙未時,肝、輸,太沖,合三間;生太溪、束骨、神門、后溪、原太淵,土。 丁酉時,心、經,靈道,合昆侖;生中封、陽輔、商丘、解溪,金。 己亥時,脾、合,陰陵,合陽陵泉;生小海、少海、尺澤、曲池,水。 辛丑時,一乃包絡,引血歸元,取曲澤、合穴,金生水,返本還元。 六壬日 壬寅時,膀胱、井,至陰,合少沖,·生商陽、少商、竅陰、大敦,金。 甲辰時,膽、滎,俠溪,合大都;生然谷、少府、前谷、通谷,水。 丙午時,小腸、輸,后溪,合太淵;生臨泣、太沖、陷谷、太白、原京骨,木。 戊申時,胃、經,解溪,合復溜;生陽谷、靈遒、陽溪、經渠,火。 庚戌時,大腸、合,曲池,合曲泉;生三里、陰陵泉、委中、陰谷,土。 壬子時,一乃三焦,引起歸元,取關沖、井穴,金生水,返本還元。 六癸日 癸亥時,腎、井,涌泉,合歷兌;生少商、商陽、大敦、竅陰,木。 乙丑時,肝、滎,行間,合二間;生然谷、通谷、少府、前谷,火。 丁卯時,心、輸,神門,合束骨;生太沖、臨泣、太白、陷谷、原太溪,i。 己巳時,脾、經,商丘,合陽輔;生靈遒、陽谷、經渠、陽溪,金。 辛未時,肺、合,尺澤,合少海;生陰陵、三里、陰谷、委中,水。 癸卯時,一乃包絡,引血歸元,取中沖、井穴,水生木,返本還元 十干流注歌 河陽著 甲日戍時膽竅陰,乙日酉時肝大敦, 丙日甲時少澤當,丁日未時心少沖, 戊日五十歷免先,己日巳時隱白始, 庚日辰時商陽居,辛日卯時少商本, 壬曰寅時起至陰,癸日亥時井涌泉。 丙辛化水井,丁壬化木星,戊癸化火輸, 甲己化土經,乙庚化金合,蓋是迗化生。 瘟皇日歌 正未二戌三月辰六巳八申九云亥,四寅五午七酉巡十子至牛脫免臻。 流注圖 陰肺金心火心火肝木脾土腎水 所出為井木少商少沖中沖大敦隱白涌泉井主心下病肝邪 所流為滎火魚際少府勞宮行間大都然谷榮主身熱心邪 所注為輸土太淵神門大陵太沖太白太溪輸主體重節痛脾邪 所行為經金經渠間使中封商丘復溜經主喘咳寒熱肺邪 所入為合水尺澤少濤曲澤曲泉陰陵泉陰谷合主逆氣而泄腎邪 陽大腸金小腸火三焦火膽木胃土膀晄水 春刺井木金商陽少澤關沖竅陰歷兌至陰春刺井者邪勝肝 夏剌滎火水二間前谷液門俠溪內庭通谷夏刺榮者邪勝心 季夏刺輸土木三間后溪中渚臨泣陷谷束骨季夏刺輸者邪勝牌 所過為原合谷腕骨陽池丘墟沖陽京骨 秋刺經金火陽溪陽谷支溝陽輔解溪昆侖秋刺經者邪勝脖 冬刺合水土曲池小海天井陽陵泉三里委中冬刺合者邪在腎 芝山醫案序芝山著 余措針之初,遠近并至,猶恐欺人之不少。何況象君子,以諸書不可準的,勸我折中古今,以為后生不易方者乎!余亦禍家余生,疾病之痛入骨髄者,久矣,人亦不異矣。萬一有生生之分,效則仰副者,非猥也,實也。略陳大概也。 夫天之生斯民也,道有異氣之分,身有血氣之合。故先王導之以仁,我各極其趣涵,萬物之終始,則理氣培養血氣者,明也。庶人,嬰之以其氣血,漸失其真。沉淹百行之倫序,則氣血之配合理氣者,必矣。 經曰,厥者趨者,是氣也,而反動其心者,豈非真的之明證者乎!升平之少病,獨亂之多病。先賢診癥之大綱也。故以此追究占血,補瀉不逆天時,則庶可見效。診之如毫,臨之如冰,穴法用《東醫寶鑒》,補瀉用《醫學入門》,方文用《舍巖正五行》,察癥用《靈樞》及諸方,而經絡尤切泛取者。四末之屬脾,皮毛之屬肺,左肝右肺,南心北腎,是也。 外感從六腑,內傷自五臟。信之如金石,行之如財泉。經學之士,志期天下之經濟,而難作一鄉之善士。治病之士,志期天下之賢師,而難信一洞之愚夫。豈不難哉!悲夫!世之迀儒、寒士,內無養親之道,而外為經國之言者,斥此以術數。故不知人人可行、可為之事而養德,不以先王之教,置身恒作庶人之事,則心身轉痼,以至濱死之境,則為其子不可岸視。 故四方求覓稍有知覺者,謂言此癥不易,難以針藥云云,則于心以為不能之類,而所云之言耳。外聽之,更往之他,得遇村氓、牛醫之流,數言未歇,即曰己知,大言一藥一針頃刻快祛云云。則聞得此言,喜色溢于顏面,馬之轎之,延之上座,信之如神翁佛手,敬之如尊師大賓,終至淹淹,難交之勢,則去者何時,信者何在?知其一則用其一,知其二則用其二,歇歇二三個月,可得。 平生之用正格,如禮樂刑政,勝格,如良將用兵。正格者,心經虛,則大敦、少沖補,陰谷、少海瀉者也。勝格者,肺經風,少府、魚際補,尺澤、陰谷瀉者也。正格病不可以用勝格,勝格病不可以用正格。 水土之百無一生,眾人所共知也,俗言死病,不可治之。余之所經,水土者,百無一生者,所不治者,多服,消癖之村,正氣大損,陰濕上升,則或生或死。然死病不治者,不可以一定謂論也。 吾南北癥,不止十、百、萬,數十年間,將入于鬼錄人,無可救者,惜哉。余外,萬病苦舍,委我一歲,可全天下。豈非一傷好事乎!世之行此者,或借此而求名,或因是而榮財,或有長而相積,或獨行者,或不傳者。非先圣經濟之本意也。明者,明之似是者,置之。以待后之能者云至至,智妙病夫書。
-:經學者,萬世之綱紀,有嬰疾不濟者,此與飲食衣服,并為養體者也。 -:治病十人,九人快祛,一人誤死,則無九人之功,有一人之惡。 -:治病十人,九人無害無益,一人快已,則亦足為功,一人至死境,若生若死,而癥勢分明,則不可以惜名不治。 -:人久遠殘疾,然經絡分明,不可以不易斥之。 -:大風麻木,經絡犯越,不可治之。 -:錢風,雖全身,可治之。 -:勞瘵麻木,雖已不謹房色,則更無可救,聞禁忌四十五日云。 -:腹痛,最多疑似診癥者,即老處也。 -:若有資生之道,而務取財賂,則終欺人之資為也。 -:古人切于診癥曰,醫者意也,于心必應者,察癥也。 -:問癥如好煩,人之頻道不關切,說雖殘近之事,足為卞癥之大綱目。 -:似是非是之際,然疑逬遐,外作漓醫之不能,內常見癥如毫。 -:水土麻木,結風項核,諸瘡已驗也。 -:腫脹勞瘵霍亂之最難手者,未及,復治而不及也。 -:馱病來必死,不久而乞衰求生,泣涕如泉,則不忍斥言必死,故數曰姑留無害之說,無益之方,撫慰而送之,不久而死者,于心恒,若曰我而致死,在傍之毀譽者,豈不宜乎,然則能醫者,村村家家有之,則豈至此哉,諸君乎一人,有諸般客癥,舉其重者,治之諸癥,不期而已。 -:或有折傷瘀血,諸般外傷,分治。 夫病者,虛也。推手是聆者,診脈也。察癥、診脈一也。察之未當者,脈而合之。古人之密也。診脈,全未得其要,不敢效,俗人之欺人,而能言壽夭貧富父母兄弟妻妾子孫之吉兇也,何也?六脈之若合者,余曾得見,而不行者,專不關干十二經之虛實也。 中風第一*一老人,年可六十。言語蹇澀,左手無力而微浮,左足僅步戶庭,已七八年矣。此是心虛之半身不遂。大敦補、太白瀉。過數度,身輕浮祛,行步少便,而家遠事緊,未至快除而去。左病,故右治。[1] *一婦人,年近五十。卒地忽沉,左手左足伸而不動,右手在胸一時間撓撓一次,右足仰臥曲膝而立定足。大敦補、太白瀉。即起回生。聞已初昏,氣陷,鼻上聽息,若存若無,齒閉不得藥餌,面黃目陷,已數架。面黃雖似脾中,素以罕孀,多有心憊,又有手振,心虛之癥,故用此方。非止數次而多試此癥。[2] *一女兒,年十五六。右唇左指,左目微眇,口而左邊撓動,不能堪耐,聞已六七日,其人夭夭。少海補、然谷瀉,即還矣。未去快已。左目病,故右治。[3] *一男子,年六七歲。口眼堝斜,左手足不收,腰背無力,雖挾支坐難支。勞宮於、照海瀉。二日而坐,一度而步,數而已。[4] *一男子,年可六十余。登山采焦,卒然昏倒,右手足不收,目睛右轉無黑晴,故不能視物,腰背無力。勞宮補、照海瀉。一日而坐,一度扶杖步數射,三度行步自若,其口半懿,其目如常,愚氓,故更不針漸差。[5] *一少男子。卒色青,惡寒氣絕。合谷瀉、太沖補。即醒。此俗謂鱉腹也。此是肝經之癥,故用肝中方。[6] *一兒女,年可十四五。初作惡寒,旋為昏沈,喉中時作曳鉅聲,面赤多汗。初疑心中實癥而問癥,則數日前,午食粘米冷飧,其夜惱宿,喘急久久,直吐未和物數碗,連作昏沈云云。方覺脾中虛也。大敦瀉、少府補,即醒。[7] *一女子,年十六。大椎立起平人之倍,坐則如欲仰臥之狀,胸高而右臂牽引者,幾一年而腰背后反。此是角弓反張。風池瀉、三里迎、陽谷補、束骨瀉,一度有效。[8] *一男子,年十五。全身浮腫而兩眼微開,僅視物。初疑脹癥,診項有大腸結核,方覺體氣虛弱,風必傷腑,用大腸正格。一次浮祛,其項上結核,當治數三度。[9] 傷寒第二 傷寒者,俗言癘疾,七八日汗者也。十四日以上,瘟疾者也。所見日,二日則,用二日方。三日則,用三日方。治多驗,不必復記。 運氣第三 運氣者,異常難測之癥也。如甲年遇之本年之癥,則是也。不合則非運也,更診隨經例治。 中暑第四 中暑,單用少沖補,陰谷、少海瀉。若不驗,中沖補、曲澤瀉。如小兒,中沖一穴補,神效。 濕癥第五 內傷飲食者,陴虛也。少府、大都補,大郭、隱白瀉。多驗無數。 *一女子,年十余。誤食南草田蔓青葉,為菜毒,痿黃幾死。用脾經正格,有效。[10] 外傷者胃虛也。風雨、勞役、處濕之類,丹田、陽谷補,臨泣、陷谷瀉。 燥癥第六*一女子,近六十。白屑出于頭上,自百會至前發際,如一大霜,其厚如張紙,肉色農厚,難曰燥癥。太白、太淵補,少府、魚際瀉。既曰,枯涸澀干勁銳,雖農厚亦有之。[11] *一男子,年可十八歲。白屑始于右膝前,如榆葉者數三,尤其百會近地,兩眉波入白屑中,尤甚于毛發之際,亦多兩時尖。故初疑小腸,補,少澤,不驗。更治燥癥,有效。其人肉色本以黑痰,有右全,癥身純黑。[12] 火熱第七 君火者,心火也;相火者,肝火也;壯熱者,小腸熱也。 郁門第八 郁者,似脹非脹,郁而未解也。 *一男子,年三十。肉色瘺黃,眼睛浮靡,大小腹浮而堅,兩脅章門之下痛,不忍近手,四末亦微浮,氣色似不能久支。初疑脹癥,不敢下手。迫于強請,以木郁治之,二度而效。意木郁者,脅下近手而痛,治之快袪,非余之本意也。[13] *一婦人。左邊曲頜,生連珠瘰疬,下至缺盆,左脅上下,如有客氣往來。左股伏兔之內生瘡,已十七年矣。皆是肝經之候,故治以木郁,有效。[14] *一婦人,年可三十余。自臍上至心下如脹滿,冷氣如扇,似痛非痛。雖擁衾,常覺腹寒,部分之居中脹滿之氣。皆屬脾候,寒是虛。故用正格即止。此血脈衰殘,溫陰土而平木,故也。[15] 痰飲第九 吞酸、嘔噦、嘈雜各有所治,然一人兼此三癥者,必是肺濁也。少府、魚際補,尺澤、陷谷瀉。累試累驗,女子尤多。 *一男子,年可五十。右脅下,如肺枳而無雙,其人嗜酒無度。故太白、太淵補,大敦、隱白瀉,有效。[16] *一男子,年四十余。飲冷水而滯,久而不祛,肝經正格,以支飲治之矣,有效。[17] 咳嗽第十 咳嗽,元有心肝肺腎四癥,而脾土寄而作崇。然或有瘀血,治瘀血。或因勞瘵者,治本癥,以元方,察色分治,多有所驗。 *一男子,年六十。陰莖長立不屈,毎夜應色者六七度,而陰莖亦然。晝夜不能成寐,兩足痿癖,手亦燥澀。于意心腎相關。大敦、少沖補,太白、太溪瀉。數度已矣。非咳嗽,診癥明,則或用此方。[18] *一男子,年五十。時有郁氣,或多飲冷。初疑心癥,不驗。問其經過,多有傷處,以瘀血治之,有效。[19] 哮喘第十一*一人。暑癥吐瀉后,哮喘之聲,聞于四鄰,聽者危之。液門、解溪補,中渚、陷谷瀉。然則非癥,短章取義,即治如神。方奉用一方,故更不后記焉。[20] 瘧疾第十二 見下第二十五 凡瘧疾,日辰外,無他別方。 *一人。痛瘧,三年之后,毎每客癥挾發。如是者七八年,更始痛瘧,日辰治之,有效。[21] 痢疾第十三 察便色,而先瀉后血,脾傳腎賊。然俄瀉大便一頃,先血者,是后血之血也。脾傳腎賊,少府、經渠補,大都、太白瀉。非無他方,此癥尤多。 噎膈第十四 噎膈者嘔吐,氣結于胸膈者也。 *一男子,年可二十余。面色痿黃而微浮,肌膚胖大。恒患食滯,以食滯例治之,瀉內庭,不驗。更診,項側有結核,雖未成瘰疬,如棋子者數三。方覺大腸噎,治之已快。[22] *一男子,年可三十余。恒患嘔吐,用脾經正格,不驗。久后多有背腫。始覺三陽噎,治以膀胱正格,有效。[23] 多有婦人血虛腸痛,心下痞滿者,治以小腸噎,有效不計。 呃逆第十五 呃逆者,如水中之無然作泡者也。與他癥合治者,不可勝計也。 嘔吐第十六 嘔者,后有聲也;吐者,有物也;噦者,物之初化,而氣與珍,不得其歸,作漬之聲也。 *一女子。常患噦氣數月,間作胃脘痛十數日,幾死回生。以胃噦治之,數度而已快。[24] *一男子。每曼善吐或瀉,頻作幾死。用脾經正格,數度而已。[25] 吞酸第十七 吞酸、嘔噦、嘈雜,同則瘐飲,獨吞酸治本方。 *一男子,年二十余。心下郁悶,毎毎吞酸。言有食滯,當夏尤甚。始知心熱酸之,未滿一度,快祛。五六年宿疾。[26] 嘈雜、噯氣第十八*一男子。食后少間,所食之物,還出滿口,有時而去,有時而還下,如是者累年矣。少府、大都補,大敦、隱白瀉,一度而已。此單有嘈雜者也。[27] *一婦人。以葉毒近十年,瘦瘠痿黃,用脾經正格,有效。[28] *一男子,年可四十余。誤食六月糞菁,生毒,或浮或下。用脾經有效,此正格也。此方,當見濕癥門。[29] 腫脹 第十九 腫脹,現有諸經之治法,然最難治者也,不可不治之。故強以酬應,所經不知幾人。或針后微微有效,或針后更浮,而快已者不過3五人。豈不難哉!俗所謂末疾也。夏月,男子十歲前后者。全身脹滿,大敦、少沖補。不過數三次已。如是者,不知幾人。男子之陰莖、陰卵并脹者是也。雖是脹也,本方之外而傷暑,則心經受邪,故用此方。 *一男子,年可四十。元氣壯大,多食酒餅之類,卒如食滯,數日不平,仍為腹脹,頭面四肢亦浮,坐臥不能轉側。初疑食滯,故瀉內庭數次,不驗。用谷脹方,神門、太淵補,魚際、大都瀉,一度已。[30] *一男子。全身腫張,外候盡清,陰莖、陰卵亦然。此是,夏月心虛之同癥,而方以痢疾余癥,腎水泛溢。故經渠、復溜補,太白、太溪瀉'一日效,一度快已。[31] 積聚第二十五積之別最簡,而其病則挽近,萬無一生者也。吾南,地勢陷下,水遒停滴,久久汗穢,不能清活。服之,令人受病,何也?心是陰火,善受內傷,故水氣所傷,先于是也。元無水土之方,而但曰心積伏梁,則敦知非也。一室之內,多有三四人,異哉,或曰滯也,或曰痰也,消之散之,不見消散之功,反招夭命之禍,無他邪之所溱,其氣必虛,陰水乘以心,氣必虛,消之散之,何以堪支?大敦、少沖補,氣海、陰谷瀉。補虛之心氣,瀉水之猖獷,豈不美哉!當今救命之第一方也。目黃如疸則瀉然谷,咳嗽瀉太白、太溪。見心咳章。 *一男子,年可十五六。當夏末秋初,卒生浮脹,面目、四肢、胸腹、陰囊、陰莖繃脹,兩眼合而不開。時當夏月,初意心經受邪,而用正格。一次微開,四五次浮氣快痊。更診心下有伏梁,復治數月,快痊蘇*1。[32] *一男子,年十四五。痛如一日瘧,已為四五朔。形體瘦瘠,按之蔽骨之下有積,近臍一寸許。以伏梁治之,三四日痛止,四五度快已。此兒之母,有二子而無父。其兄以脹病來我,乞哀呼泣。故不忍斥之,四五日,如干試之,慰而送之后,數十日死,而不久其弟又病,即即送我,快痊而去。男子猶難如此,況乎女子乎!所閱萬人,只見一難。[33] *一男子,年二十余。兩足內踩前,有骨如違折,莫測。其人所居之里,水性不美,故按之有心積甚大。治以本方,至三度,足病已。小異,平日能食,氣平,故半減之, 腹病未至,袪蒂而止。[34] *一男子,年近三十。胸腹撐滿,如十朔腰短孕婦,左有積處,加以t目,時師指以脹癥,百治無驗。用脾積方,有效。[35] *一男子,年可三十余。胃脘處有積,按之痛惡,間數三月,或作便血。用脾積方,有效。然則,便血者,脾病傳腎而然耶?[36] *一男子,年近三十。積氣在蔽骨下,延犯左脅。故有人治以肝積,不驗。后半歲,來余時,目黃,小便亦黃,毎日泄瀉二次。治以伏梁,治之一度瀉止,四五度而已。[37] *一男子,年十余。心積,滿,臍上中段最長。故治以伏梁,三四度,快已。其父,素以六子,上五子,皆死于此癥。[38] 虛損第二十一 虛損者,觸傷而虛也。飲食而汗者,胃之傷也。持重汗者,心虛也。疾走汗者,腎汗也。氣弱而汗,肺虛也。 *一男子,年可二十。常作虛汗,元氣蕩失,行步不能+里,肉脫攻薄。閘肺經正格,有效。[39] 勞極第二十二 勞極者,俗所謂滅門之疾。治者,必生疑慮,持重處也。然問其所經,診其所見,強以治之,所謂“察之如毫,臨之如冰”也。 *一男子,年可三十。或作夢泄,或作遺精,已十余年。用腎經正格,有效。[40] *一男子,年近四十。元氣蕩失,或作惡寒,肉色淡白。太白、太淵補,支溝、然谷瀉。二度而快。[41] 霍亂第二十三 霍亂診癥,若未得其宜,為先通四關。傷于飲食者,用脾經正格。傷于暑濕者,用胃經正格。 泄瀉第二十四*一婦人。產后失攝,一日五六度泄瀉者,已近數十年。肥膚瘦瘠,僅行門庭而已。陰谷、曲泉補,經渠、中封瀉。—日止,四五日快祛。[42] *一婦人,年近三十五。夏月解娩,當日下血無度,腹痛不忍,眼蔽不見。補三陰交,止血即醒,數日起動矣。忽地,腹痛上沖,泄瀉無度,元氣下陷,僅行五六步。陰谷、曲泉補,經渠、中封瀉。食頃而止。[43] 瘧疾第二十五 見上第十二 以所治之次記之,故又見書于此。 *一男子,年可三十余。苦二日瘧,已周年。不釦得病日辰,故方痛日子午卯酉。故以少陰瘧治之,一度已。[44] *一男子,年可二十余。痛瘧數年,欲死,亦不知所始日辰,故方痛日辰戌丑未。故用太陰方治之,一度余快已。[45] *一男子,年近三十。當八月,痛二日瘧,已為三四度,而所始日,寅日。故用厥陰方治之,二次快已。[46] 單瘧第二十六 亦用日辰治之,則一二次快已。 婦瘧第二十七 亦用日辰治之,則一二次快已。 眩暈第二十八*一男子。右脅恒痛,運身不便。故意為右脅痛,太白、太淵補,少府、魚際瀉。數日,忽地,右脅牽引,不能呼吸,漸漸奄奄,更聞宿崇,則或有一月、二月間,眩暈如癇疾云云。故始知痰眩,少府、魚際補,太白、太淵瀉。一度有效。[47] *一男子,年十五六,右手鉤而無力,面色本白,兼有癇疾。用痰眩方。右手鉤者敘,而眩氣亦減。[48] *一男子。恒患眩暈,一日二三次,俗所謂癇疾也。方痛之時,昏倒,右手臂卷掣,挽之不得。用痰眩方,四五度效。當治八九度。[49] 頭痛第二十九*一男子,年可四十。頭面盡痛,頸項尤甚。故陰谷、曲泉補,經渠、中封瀉。數日半減,數度而快。[50] 偏頭痛者,一邊之痛也。弟瀉不病邊,則亦塊已。 或有眼疾,大眥赤,眼病邊頭痛大作。大敎、少沖、復溜補,太白、太淵瀉。眼病少減,頭痛先止。[51] *一女子。年可四十余。頭痛右過,已十余年。瀉左邊絕骨,數日減差,一度而已。[52] 胃脘痛第三十 *一男子,年可五十。常患胃脘痛,自心下至嚌上,作痛有時無定,或似蟲痛。陽谷、解溪補,臨泣、陷谷瀉。數度而效。[53] 腹痛第三十一 外察部分,多有所驗。至于肺濁之右痛,肝痛之左邊,冷痛之在下,胃虛之無定,大腸之近臍,血虛者之小腸。可論而火郁心痛,不異胃脫,尤為最難。 *一男子,年近四十,初作腹痛,或有腰痛,后作風丹。左頰全紅,至目下及左發際,診左項大腸分,多有結核。故治大腸正格而已。同時,一女子,亦有此癥。而但作腰痛,有風丹,故診項,同治效矣。[54] *一婦人,年可三十。尚未行經,毎作腹痛,一望少止,而診其血虛作崇。故臨泣、三間補,通谷、前谷瀉。一度行經,腹痛漸減。[55] *一婦人,年可五十。腹痛欲死,十數日小減之后,亦飲食不下,如食滯,又有泄瀉間作,多有左邊之癥。故治以肝郁,數日效,二度快已。[56] *一婦人年可五十,腹痛苦惡,別無部分,按之右脅如有物。知是痰郁。故用氣痛方,有效。氣痛雖似右脅痛,然氣弱者,多生脅痛,多氣者,善作氣痛。[57] *一男子,年可三十。恒患小腹痛。每有晨朝冷泄。用腎經正格,有效。[58] *一婦人,年可五十。腹痛已三十年,胸腹脹滿,動無部分,胃脘尤甚,足無津液,跗上亦浮。用胃經正格,一度而足有津液,腹痛減止。[59] *一女子。恒作小腹痛。腎經弱耶,大腸不足耶?診項有多結處,故用不病邊,大腸正格,即止。屢治胎然亦已。[60] *一男子。常痛心下,用火郁方,有效。火郁,雖似心下牽癥。吸而欲絕者,心下牽也。微微隱痛者,火郁也。[61] *一十余歲,女子。複痛臍上,累日呼叫轉輾,診項耳下,大腸分有結核,知大腸虛。故用正格,即止。[62] *一女兒,年十四五。全身浮生,兩眼合而微開,又頭瘡已久,項亦大腸分結核六,知胎毒。故用大腸正格,數三回蘇,浮盡除,胎熱亦減。[63] *一男子,年十四五。右邊牙齒疳蝕,濃汁自齒間涌出,右脅浮,時作振寒,腫處剌痛,頭面一邊不能按摩。左顧不能轉側,診項知胎毒。故用大腸正格,數度有效。非項上結核,豈知胎熱。然則小兒頭瘡,項核,多是大腸虛也。[64] *一女子,年五十。腹痛間作,已數三年。方痛月余,或生眼花,頭痛,兩眉上舉,顏頭若空虛,心下郁悶。用火郁方,一度效。[65] 腰痛第三十二 本注曰,凡人之腰痛,皆系于膀胱。時師之所治者,不知補瀉,但刺委中,或剌昆侖,或差或否。歸咎于病者之調理,任責于家人之供饋而已。不知肺腎膽大腸之分門,異治,堪作捧腹。凡大腸腰痛者,或生瘰疬,自肩前陷中,至耳珠下,又回頷下,如貫珠者。三里、曲池補,陽谷、陽溪瀉。無不出效如神矣。 *一男子,年十余歲。第八九椎曲而如一攀,行步兩手撐膝,而如是者數年。有一針客,刺委中,即刻仰臥不起,兩腳伸而不屈,軟如無筋,按中封近處,則站搗搖搖。余疑筋痿,用肝經正格,數月,眼熱卒發,唇口糜爛,兩眼黑白睛上,圈圈如紅黑大者,各三四枚,視物不得。用肺經正格,數度,兩眼如前,兩腳僅屈伸,而腰上起骨少減,以資斧繼而去。后聞,兩手依人行步云。惜哉!未滿數度。[66] *一婦人。恒苦腰痛,不能會。四末>之肉或全身浮氣,頭靣龍重,或生癮疹,或作腰痛者,大腸虛也9用大旸正格,諸癥止矣。「67] *一男子,年近五十。腰痛,并右腳足無力躁澀,已累年。診項有大腸結處,故用大腸正格。左治,數度余,有效。[68] *一婦人。八九之椎曲而起,前后陰引痛,兩腳環跳以下曲胭上,刺痛不仁。龜背是張弓駑弦。故用肺經正格,諸痛盡除。椎骨半伸,在近之人詛毀止挽,不盡度數,故未見快,惜哉。[69] *一男子,年近六十。患龜背,不能食苦味者,以胸中如裂故也。正立則身長為平曰之半。太白、太淵補,少府、魚除瀉。近三度,行步自若,其背比平日之所異,六七度,可以怏痊。[70] *一男子,年可一十余。常患龜背,隨年尤甚。用肺經正格,一度余,腰病半伸,仰臥則背折骨之聲。[71] *一童子,年可一十余.。右腳蹇,踝骨下環而酸痛。左右耳下有結核,大者十余枚,小者下討多,在大腸分。兩眼黑晴上亂蔽,紅白絲,視物如霧。左治,大腸正格,四五度,有快效。[72] 脅痛第三十三 右脅痛,或似痰眩癥。如痰痛,右脅痛,但痛惡而已。心下牽者,吸時引痛者也。多驗此方。 *一男子,年可三十。恒患心痛,瘦瘠如饑。大敦、少沖補,魚際瀉。二度而效。素以心下牽引,下至橫骨,不能正立,其后屢驗。心下牽引,不能吸,大是此癥。[73] 諸氣第三十四 本注曰,君子行之無尤,何氣之有哉?經曰,厥者,趦者,是氣也,而反動其心。營衛之配合,理氣者也。氣者,已之所作,而已成病根,不能自制者也。 *一小兒,年可五六歲。恒患鱉腹,針藥少可矣。誤落高軒,驚倒扶起,食頃回生,其后毎*,如驚昏絕,一頃而起,時時惡寒頭痛。太沖補,少府瀉。一次而已。[74] 疝氣第三十五*一男子,年可二十余。右邊陰囊偏墜,大如一拳,或作遠行,臟腑引痛,自小腹,去去歇鎮。不病邊,太白、太淵補,少府、魚際瀉。數度而有效。陰卵偏墜,當治頹疝,右脅痛,有肺候,故治之。[75] *一男子,年可二十余。自鳩尾下至曲骨圓一盤,左右脅下,可容三四指,按之如鱉,如心積,毎每鼻血。問其始發,即大不減不加,一定不動,是陰經之癥中滿。故即用脾積方,三四度,不驗。用血疝方,二日,眼有眩氣,四五日,更無眩氣,至一度余,數百里外,轎卒來,后期下去,到家之際,腹病如失,四五日,常不謹房事,裙不施踵。[76] *一男子,年可五十。自右脅下至毛發,惡痛欲死。其右目曾有白眥膜。方知肺虛,用正格,左治,效矣。[77] *一男子,年五十。自臍下至曲骨上至脅下,右邊而引痛。曲骨之右微浮。故治之左,而用肺經方,疝氣即止。「78] 腳氣第三十六 腳氣之癥,多載于痿癥、痛風門。 *一男子,年三十。初作腰痛,次作膝痛,蓋骨左右大于平日之倍,足踩左右亦浮,曲膝不能仲。迎醫治之曰,諸筋厲膽,瀉膽經六度,病邊少減,不病邊更甚于前。胃言過度,更針初病足二度,病無少減,元氣泄盡,不能坐臥,肉色綠而不汗,而如汗矣。然不病足尤甚,初病足少減,治當少減足。故針膀胱經五度,不減不加。疑而更問,則方針之足,即初病之足也。更針方,病足如前。通谷、申脈補,數度而已。四五度,扶杖行步。余之初意,謂膀胱病而到今,思之則膽經為主。補通谷、申脈之,有效。抑非能生膽經之致耶?然則不可以就事論事,當問治病之始終。[79] *一男子,年可二十余。右膝蓋骨后當中有舊瘡,已三四年。膿出流下,濕履襪不絕,所病腳伸而不屈。臨泣、陷谷補,厲兇、商陽瀉。數日屈伸,三度而已。此雖腳足病,胃部濕傷之致,勝格治之效。[80] 痛風第三十七 本注,非不該備,所謂麻木者,多此癥。 *一男子,年可三十。四肢及全身刺痛,四五日后,更為結核,所在無數,或大如一卷,或大如胡桃、生栗。如是者,十數日,即解如常,數三日,復如是,已經累年。故商陽、竅陰補,陽谷、陽輔瀉。數日,更不起作,數度而快。此癥,難曰行痹,故為之記。[81] *一男子,年可十余。足大栺內側,皮肉綻開,長寸余、廣三分許,不癢不痛,已數年。或曰油烙可治,以面泥四圍,以神子器油烙之數次,不知寒熱云云。故大敦、隱白補,經渠、商丘瀉。二度完合,四度怏合。難曰著痹,故記。[82] *一男子,年可四十。右手掌t紅氣一蔽,E于大腸、三焦,上之橫紋后數寸,而不犯小指。然肘后小腸豚結核,按之本經所過處痹然,則知是小腸病,故脈痹治之。有效如神,故記。[83] *一男子,年近三十。右手大指麻木,灸之針之,已落一節,病勢更深云云。故少府、魚際補,尺澤、陰谷瀉。有神效。[84] *一女子,年近三十。右足商1£、然谷、涌泉之處微白,如一掌大,如疹毒、如粟米者,或白或紅,而癢在所著之內。大敦、隱白補,經渠、商丘瀉。三個月而已。著痕多犯腎經者,而治以著痹者,何也?腎經本無麻不,故也?[85] *一男子,年可三十。兩腳足糜熳如濕瘡,上至胸背。大敦、隱白補,經渠、商丘瀉,有效。治以著痹者,先始脾經也,瘡以在下者,濕也。濕似重霧,非風無以掃之,補正風而治之。「86] *一男子,年可三十余。自尾骶骨后至粳下,微白如掌,或斑然如虎紋。聞始自七八歲,數年前,右足大指端生瘡,百治無效》少府、魚際補,尺澤、陰谷瀉。大指瘡先已。[87] *一男子,年四十。匹末浮白,痿戰無力,a肢倦痛,僅行門庭,全面紅暈,全身似有浮氣云。始周年,相必未形者久矣。初以痛痹治之,不驗。更以治肌痹,有效。經絡不明,四末及面屬胃,故也。[88] *一男子。四末及面,如抹糊而已干者,尤甚于+之肺部。故少府、魚際補,尺澤、陰谷瀉,有效。非白虎風,而治以本方者,何也?肺病,病之在上者,多用勝格。[89] *一男子,年近六十。兩肩臂痛惡,麻痹。時師亂刺天應,轉劇,斂發斂衣,任人結束。以痛痹寒勝治之,有效。[90] *一男子,年五十余。全身痛癢,其色暗赤而浮白,始自尾骶骨前后,至陰囊前及毛發際,曲胭下亦甚。上部則左右尺澤近地亦甚。雖未至骨痹,知以陽水不足,故用膀胱正格,有效。[91] *一婦人。右肩痛痹,手亦如之,其兄素以針藥為名,率致刺天應,痛惡更甚,乍寒乍熱,舉止罔措,衣帶任人。余以痛痹寒勝治之,一日振寒止,數回痛痹止,衣帶自任數度止。[92] *一男子。右膝上內側,白錢如一掌始,連及全身,大小斑斑然。當曰著痹,始自肝分,故用肝經正格,累月而有效。然則俗言錢風者,多出于肝脾經也。[93] *一男子,年可四十五。左手小指鉤,左邊手臂細而小力,小指內外側麻木。初用心經正格,久而不驗。用脈痹方,有效。然則心經本無麻木也。[94] *一男子,年四十。右足束骨以上至踩骨下有麻木。所謂治病者,灸之藥之。腐陷去骨者數枚,量如大種子。內外踝下,是膀胱分。故用骨痹方,有效。[95] *一男子。右足跗上,以行役之余,以系鞋致傷,久之而合,本處常有根核,久而成麻木,及于全身者,或如大豆,或如大錢,或如小兒拳,浮氣如痘腫未濃。上唇赤而浮,不能動僥,連及鼻準兩頓,直上眉間近發際。上唇屬胃,跗上亦胃也。用肌痹方,有效。[96] *一男子,年可二十。右邊口眼蝸斜,小指外側至肘上麻木。眼珠微紅而露,全身多有麻木處,右足跟骨腐散難合,左足大指綻開為瘡,已五六年,以先始小腸經。故以脈痹治之,三四度,口眼正,兩瘡俱合,麻木當用二十余度。[97] *一男子,年近五十。左膝內側生錢風,漸大如掌,按之成麻木,至八九年,全身盡變,眉落脫毛,閉戶已數年。初見,全身之一同,不辨部分,但問知膝內為始,當為筋痹,人祥不可遷動,又不可往而治之。教本方呼吸補瀉,使病者,自針周年,效已過半至。此則快袪,必矣。[98] 痿癥第三十八*一男子,年二十。右膝痛酸,用諸數條,不效。太白、太淵補,少府、魚際瀉,一度余快。[99] *一小兒。左腳無力,坐立不舉。按其右脅,有鱉腹痕。故筋痿方,右邊治之。一度,鱉腹與左腳并快。[100] *一小兒。龜背龜胸,兩腳痿而不能屈伸,長臥不能臥起,兩足時時戰搗,按之則尤劇。龜背、痿癖,總是肺傷。故太白、太淵補,少府、魚際瀉,數度。全身上皮風如癢者盡消,而眼上紅肉亦除,兩腳任意屈伸,能匍訇房內而已。則此是必袪之疾,而以資斧不繼而去。[101] 耳病第三十九耳鳴,雖為一方,又有痰厥耳鳴。 *一男子,年可四十。氣力壯大,無故耳聾。經渠、復溜補,支溝、陽輔瀉,數日而已。重病后,耳瘡余崇,耳聾積年者,以此同治。[102] 目病第四十 瞳子濁,雖是青盲,治之最遲。t眼,乃是晝明夜不明,治為之尤速。水土癥及傷食癥,多有之。有水土,以水土治之。有傷食,以傷食調脾。不可執-: *一男子,年可二十。右目黑晴,如粟米半粒者,微白。在黑睛者,當曰肝病而方,外眥尤赤。故用胃經王格,有效。[103] *一男子,年近六十。兩眼浮合而不能開,痛不能成寐,寸步不行者,累年。大敦、少沖、復溜補,太白、太淵瀉。四度痛止,視物矣。[104] *一婦人,年近二十。屢年眼赤,上下胞亦赤,乍歇乍劇,黑白珠絲暗赤如肝熱,故用正格,有效。聞已六七年病,則似或數月可驗,其于歸在客月退期,歸待其差度,而行之一度,而快以前定日行之。[105] *一男子,年近三十。兩眼赤,黑睛紅白絲暗,白眥四面皆赤,無部分。初用肺經正格,無驗。更用肝經正格,數月,僅視物而辨其黑白。[106] *一婦人,年可十八歲。恒苦眼頭痛,兩眼盡赤,而外眥之白睛尤甚。用胃經正格,治數月,快已。三年之余癥。[107] *一男子,年可二十。苦雀目者,三四年,當以本方補肝經,此人有伏梁癥。故大敦、少沖補,陰谷瀉。一度目病如常,四五度伏梁已。然則肝心俱病,不能'目得血而能視,,非伏梁治以本方。[108] *一男子,年可五十。兩眼別無所痛,而時或吞醆,用肝經正格,一度少減,二度知平日。[109] 口病第四十一 口中生瘡。液門、中諸補,承漿、勞宮瀉。數日不驗,必是胃熱,以此治之。 *一男子,年可五十。口中糜爛,飲食無味,不近咸苦,已五六日。此人左邊半身盡麻木,已三十余年。液門、中諸補,承漿、勞宮瀉。一次,口病即止。然左邊之麻木,無名指尤甚。以痛風言之,則三焦本無,而且三十年麻木,若是痛風之癥,豈不至大風乎?此是氣不足,而血不能配也。當以右邊臨泣、中諸補,液門、俠溪瀉,以差為度者也。[110] *一婦人,年近六十。舌左側如割去陷下,可容太面,已六七朔。右手液門補,中諸瀉。數次快已。[111] 喉病第四十二 喉中一邊之痛。單蛾,陰谷補,商陽、液門、中諸瀉。數次不驗,更以喉熱治之。陽谷補,液門、中渚、陷谷瀉,則神效。 *一男子。喉中右邊,如單蛾,時時惡寒,咽干語訥流涎,治以單蛾,左邊針,不驗。又治喉熱,不驗而甚。是痿黃,更察耳下,頸項大腸分結核,如大小豆者三四。又有腰痛,治以大腸正格,一次而汗,翌日一次而快。然診癥明則或用本方之外。[112] *一男子,年近三十。恒患喉熱,用藥累治不驗。初疑胃傷治之,四五次,不驗。喉中別無所浮而腫。故用腎傷治之,不一度而快已。[113] *一婦人,年近三十。喉中右邊腫痛,后數日左邊亦肺痛,不能言語,口常流涎,兩眼紅熱,僅下清米飲少許。此癥,毎年一次,十數日欲死。兩邊俱腫,故初疑胃傷治之,不驗。左邊陰谷補,商陽、液門、中渚瀉。一次小歇,二三次訣已。然則肝候或在右也。[114] *一婦人,年近三十。喉中不便咽下者,數日,左邊曲頷下,如大栗者一牧,不癢不痛,久當為瘰疬。治以單蛾數次而已。以部分之為肝,喉項之多三焦故也。[115] 齒痛第四十三 上下齒分治者,二方《然上下并痛者,治以所風。 *一女子。右邊上下齒并痛如狂。始四五日冬夜外宿,或坐或起,不知所為,清晨未食而來,聞下齒先痛。尺澤、陰陵泉補,三里、絕骨瀉。而先補尺澤數回,諸痛即止。[116] *一婦人,年近四十。上牙壞屑,俗蟲齒,痛小歇之暇,複痛而潰,時時有清厥之氣,忡氣不平,其氣會于齒,則痛惡如狂。不甚邊,週谷、內延補,陽谷、解溪瀉。一日半減而已。然則菔痛亦有胃熱耶?拳其必明者治之,其余不期而效也。[117] 鼻病第四十四 鼻塞者,氣壅也。鼻衊,鼻血也。鼻衄,濁涕之有血也。鼻息,鼻中有息肉也。鼻癢,鼻肉之,如棗核者出見也。鼻壅,不塞而壅者也。鼻涕,不寒而涕也。 *一老人,年逾六十。一邊鼻血不禁,一日五六次,夜亦如之。如是者數三日,顏色痿黃,已出之血,諒可一盆云云。故前谷、內延補,小海、三里瀉。一日半咸,二日快祛。一邊之鼻血,故治以一邊。[118] *一男子,年可二十。已鼻塞者十余年,言紅疹后觸風云。故用肺經正格,一度而效。[119] *一人。準齄而紅。太白、太淵補,大敦、隱白瀉。近二度,有效。此人本不飲酒,而用酒痰方。則本注云,嗜酒準齄,以此推之,足為絕到處也。[120] 血癥第四十五 吐血者,鮮血之不禁也。衄血者,非喉中之出,而口中之傷也。損血者,所害之血,出而不禁也。瘀血者,傷而未解也。咳血者,癀色之血有也。 *一男子,年可二十余。倒陷數文地,頸項入肩,昏絕不省,使壯丁者肩頭相引,頸項之長減平日一寸半許。胸背栢引痛,動作奪氣,面如白痹者而稀稀,全身亦燥澀。太白、太淵補,曲池瀉。數三日別無他癥。四五日,后重如痢疾,下血數碗,時時大便亦紅。所則遠來徒步者,而痢疾以后,不能出門,然則卒補氣分,壅礙之血,不能配氣欲解,而不去成后重故也。數度快已。[121] *一男子。醉中撐重馱牛,抱仰臥于精地,傷胸欲折。太白、太淵補,曲池瀉。素以扶起扶坐,能僅坐而復立,數日快。[122] *一人。見蹴陰囊及腎,腰不能伸,坐臥亦難。用腎經正格,有效。然則本方緊于上部下部,隨經治之則亦效。[123] *一男子,年七十。右手腕以上折而反張,血氣衰弱,不可難刺。即以平木二條,前后束定。不病邊,太白、太淵補,曲池瀉,一度而止。詳外未盡記。[124] 痔漏 第四十六 依本方,脾俞三百五十五壯,胃俞三百八十六壯灸。大腸經通谷下瀉,腰眼穴,亥日亥時下。 芝山醫案附錄篇所屬病靈樞雜論 五月不針三里,而尺澤、然谷不深刺也。假如,陽水偏枯用膀胱正格,心腎經本無麻木,大椎屬肺,張弓弩弦當治肺經,一邊手臂不用是肺經之所傷,臍下軟戾大小腸氣也,落上黽背皆屬肺,若邊頭痛瀉絕骨不差則補腎經復溜,如有微效則用腎經正格,如用腎經不效則太淵補,如有微效則用肺經正格,而體氣虛弱風必傷腑當用大腸正格,菜毒當用脾經正格,白虎風當用肺經勝格,疔毒瘡紅絲疔宜針腫痛付菊汁冬宜根,小兒食病五疳諸積蔥椒煮蛤蟆服之,小兒驚風當用心肝經正格,若心積伏梁有黃疸者用心經正格則,余癥皆治也,飧食當用脾經正格,陰陵泉。 水味咸,火味烈,金味辛,木味酸,土味甘。 若夫背上諸俞,灸之可也。刺之不可,以火補者,無滅其火,須自滅之;以火瀉者, 疾吹其火,掃其艾,須其滅火也。 上一節出者,靈樞經。 雜病用針法種玉方,待婦人,行年療病曰,合谷、太沖、三里、三陰交具補;若有腹中痰與濕,則灸關元百壯,或灸胞門子戶五十壯,如法后遇四五朔無驗,其卜者,且針一度,又遇四五朔無驗,必有痼疾。論癥治小見不驗,關元則臍下三寸,用臍下至曲骨五寸之寸,胞門、子戶(水遒一六),關元兩旁各兩寸,左胞門右子戶,無濕痰不灸,若有則先灸后針,可也,亦補也。若夫他病記后寫。 驚風 少商、涌泉通氣。 子懸若至死境則 合谷、三陰交俱瀉。見或不全,母命可求矣。 霍亂 四關、公孫通氣。 蚓腹 絕骨、承山瀉。 喉癥 液門瀉。 風丹 隨經絡針瀉。 三焦風 外關、中渚瀉。兼小腸,臨泣又瀉。 足痹 商丘補,束骨瀉。 小兒脫肛 百會七壯,臍中年壯,或五十壯,或百壯灸。 火丹毒 謂游風通治。 風丹及火丹入胸腹則死 即用利針周匣紅皮,多出惡血,翌日更觀紅赤右針效。 急驚慢驚兩癥氣絕者 論太沖脈不絕者,可治。百會三壯灸。 產后乳艱 太白、太淵補,少府、魚際瀉。 未成時落傷脫陰 三陰交、復溜補。 癉瘧 先針,瀉大椎,人中通氣,瀉。 乳腫 太淵補,臨泣瀉。 色傷寒急時 涌泉、然谷,中取單瀉。 產后小便流 取石苔湯跨,取汗神效。 凡諸陰陽經生癇者 取其本經之輸穴以瀉之。 血下股 行間瀉。. 真頭痛 少沖補。 邊頭痛 中渚瀉。 半身不遂 草膠補,明夷瀉。 鱉腹 間使、太沖瀉;或大敦瀉。 乳肺黑頭痛 陷谷瀉。 乳腫白肉痛 太淵補。 勞極 大敦、少沖補,陰谷瀉;或黃疸大敦、少沖補,陰谷瀉。 虛勞 用腎經正格。 癇疾 右顧則肺病,太白、太淵瀉,少府魚際補;若左顧則肝經病,經渠、中封補,陰谷、曲泉瀉。又法,神門補,后溪、行間瀉,亦好。 便毒 仆參、太沖瀉。 乳腫 太淵補,臨泣瀉。 喉癥 曲池補,陽溪瀉,三里補,陽谷瀉。 痰眩 少府、魚際補,太白、太淵瀉。 麻目諸腫等 痛則實,不痛則虛。 痰癖 無根本而發動,用大腸正格,神效。 便毒痛 昆侖瀉。 諸腫 肉色白者虛,肉色紅者實。 心包絡 若有麻木,則以小腸治之。 腎經絡 著有麻木,則以著痹治之。 三焦經 若有麻木,以大腸治之;若不驗,以脈痹治之。 心包 若有麻木,單治中沖,君火也,少沖立君臣,大敦補。 客鬼 勞宮補,間使瀉。 諸淋疾等 用腎經正格。 中暑多有浮氣 宜用心經正格。 婦人血頹 用血虛,小腸方,則效。 小兒疳疾及疳瘡 用大腸正格,呼吸皆出于肺也。 右脅痛 肺積。 左脅痛 肝積。 胸中積 脾積。 腦通 陽谷補,竅陰瀉,大都補。 縮驚風 大敦補,太白瀉。 浪風 治十宣、四關、合谷、太沖。 病病大概如是,故敢忌,后世之為拙累設其要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