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發生在廣島原子彈爆炸之后,島田洋七的父親只身“回廣島看看”卻因為核輻射而過世。媽媽獨自拉扯他和哥哥兩個小孩,日子過得十分艱難。因為擔心到島田洋七常半夜出門會有危險,于是將八歲的他寄養到鄉下的外婆家。 這就是這本《左賀的超級阿嬤》講述作者和外婆鄉下相處得時光。雖然生活極度艱苦,樂觀的外婆總有神奇的辦法讓日子過下去讓生活充滿樂趣。 那里沒有玩具,沒有朋友,沒有媽媽,只有破舊的街道、房屋和年邁的外婆,在清貧艱難的日子里,樂觀的外婆用自己獨特的辦法,讓祖孫倆的生活過得幸福快樂…… 外婆家家境比在東京的家還要貧困,外婆歡迎他的方式也很特別,是小姨將他帶到了外婆家,外婆并沒有表示對這個外孫很久不見的熱情,一句“跟我來”,而是直接拉到廚房教給這個小伙子如何點火做飯。 外婆的工作是給大學做清潔工,每天需要4點就去大學里打掃,沒空給他做早餐,也是從那時候起,島田洋七自己起來做早飯,認識到必須自食其力養活自己,培養了作者獨立生活的能力。 而外婆回來的方式也很特別,總是伴隨著“叮叮當當”的聲音。外婆總是在腰間系上一條繩子,最下面綁上一塊吸鐵石,走一路回家,就會把一路上的鐵自然的吸到磁鐵上,攢夠一小桶就能賣掉換錢。 外婆還會在門前的河中橫上一條大木棍,上游飄下來的蔬菜水果,就是外婆拿回來做飯的食物,所以他們祖孫二人能吃什么飯全都由上游決定。外婆打趣的稱門前的河就是“超級市場”,“而且是送貨上門,還不收運費。” 外婆談起這個超市還有個缺點,“即使今天想吃小黃瓜,也不一定能吃的上,因為要全聽憑市場的需求供應。” 外婆對待生活的態度給了作者深深的影響,外婆并沒有全方位的悉心照顧,島田洋七并沒有感覺生活貧苦下覺得辛苦,而是鍛煉了自己的動手能力,并從外婆對待工作的態度上學到了很多寶貴的東西。 讀《左賀的超級阿嬤》會讓你懂得:愛從來不是犧牲和過度的奉獻,而是合作與彼此信任。在一個健康的家庭中,誰也不是中心,每個人都應該先照顧好自己,才有余力照顧好別人。 其實作為父母,我們不需要面面俱到,與其做一個100分父母,不如做個60分父母就足夠。 對生活的態度上,不管多么貧窮,不管遇到了怎樣的困難,阿嬤總會將這一切化解,樂觀的面對,然后解決,甚至將一些苦看成是樂! 對于貧窮,阿嬤也道出了貧窮也有貧窮的好處嘛,有錢人要旅行、吃壽司、訂做新衣服、忙死了,正因為阿嬤的這種樂觀,所以她才會說自己是窮的開朗。 作為父母更應該把精力放在打造自己身上,而不是塑造孩子身上,只有自己活得幸福,才有余力照顧孩子。 人生開啟,由我們一起帶著孩子去體會去學習吧。笑對人生的起伏與周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