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探索訊 在太陽系中,無論是比質量還是比體積,太陽都是最大天體,沒有之一,在這一點上沒有人再去質疑了。 然而,在外星系中卻并非如此,在一個距離地球約60億光年外的恒星系中,一種不般配關系引起了天文學家注意。 因為一顆比海王星還大的行星正圍繞著一顆白矮星運行,而這顆行星的體積卻是主恒星4倍。 這個恒星系名為WDJ0914 + 1914,位于銀河系之外,或許是因為“心生妒忌”,隨后科學家發現白矮星正通過熱量慢慢地摧毀這顆比自已還大的行星,行星上大量物質正在被蒸發,出現了一條像彗星般又長又大尾巴。 在天文學中,白矮星是恒星燃料耗盡后產物中一種,當和太陽一般大恒星燃料耗盡時會產生超新星爆發,在此階段,外層幾乎都被拋向外太空,只留下緊湊的內核,即現在的白矮星。 最近,科學家在利用斯隆數字天空調查(SDSS)數據,對這顆白矮星發出光進行了光譜分析,因為光的細微變化能夠讓科學家識別出物質元素。 結果他們檢測到氫,氧和硫的微小峰值。對于白矮星而言,氫是一種不尋常物質,因為白矮星一般由氧和碳組成,所以WDJ0914 + 1914星系是以前從未見過的一個獨特恒星。 雖然白矮星已經停止了“反應”,但這顆白矮星溫度仍有28000攝氏度,所以釋放出足夠能量轟炸這顆行星,并蒸發掉其物質。科學家計算結果表明,每秒大約有3000噸材料被剝離。 |
|